回望80载:抗战烽火中的西北空中“生命线”

来源:甘肃民航 2025-09-03 18:29:17 浏览量: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回望那段烽火岁月,一条以新疆迪化(乌鲁木齐)、甘肃兰州、陕西西安为关键联结点的西北国际交通线,在中国抗日战争及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宏大画卷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发挥着举足轻重的历史作用。此刻,让我们沿着历史的航迹,去探寻那段艰辛与辉煌交织的红色记忆。

20世纪30年代,兰州东岗机场全貌。

西北国际交通线:国际支援的桥梁

1937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为构建国际统一战线、获取战略支援,中国与苏联携手,共同搭建起涵盖空中航行、陆路运输和通讯联系等多功能的西北国际交通线。其中,西北航空运输线以阿拉木图为起点,经中国的伊宁、迪化(今乌鲁木齐)、哈密,一路延伸至甘肃兰州,构建起辐射全国战区的空中补给网络。

西北航空运输线。

这条航线长达数千公里,是名副其实的超远航程。为保证这条空中“生命线”的畅通,中苏合作自阿拉木图至兰州沿途修建了10个初具规模的机场,建设航空基地和站点,其中,1个设在阿拉木图,9个设在中国境内,分别是伊犁、石河子、迪化、塔城、哈密、安西、肃州、凉州、兰州。

受当时战斗机航程限制,从阿拉木图飞往中国兰州,需经停多个重要航空站。酒泉航空站作为苏联支援中国人民抗战的重要交通节点,承担着苏联援华作战飞机起降停留、物资运输和中转加油等关键任务,为兰州空战的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

嘉峪关酒泉航空站旧址。

兰州:空军重镇的崛起

抗战期间,兰州成为中国空军的重要基地和空军部队的训练中心之一。中国空军在兰州设立了第四路司令部(也称兰州空军司令部),肩负起统一指挥和协调西北地区的防空作战的重任。地勤补给系统在兰州设立了空军第七总站(也称兰州机场总站),下辖兰州拱星墩机场、东古城机场(今榆中县境内)、西古城机场(今兰州西固区境内)和临洮机场。此外,还设立了空军第三工厂,专门负责修理各式飞机,为空军的持续作战提供了坚实的后勤保障。

解放前在兰州机场的德国容克-52型飞机。

空中接力:中苏合作的写照

一批批苏联援华飞机和飞行员跨越千山万水,以兰州为中转站,奔赴抗战前线;中国飞行员在兰州接受专业培训后,毅然奔赴抗战前线。据统计,从1937年10月首批苏联空军志愿人员抵达兰州,到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先后有3665名苏联军事顾问、专家来过往于兰州。空军志愿队员轮流参战达2000余人,组建了8个航空兵群,共有1235架次飞机飞临兰州,为抗战注入了强大的力量。

空中保卫战:血与火的较量

西北航空运输线的战略价值不言而喻,也因此成为日军眼中钉。当日军轰炸机的轰鸣撕裂云层,黄河之畔的金城兰州成为抗战烽火中炽烈的战场。

在兰州上空,中苏空军将士与日军展开了一场历时数年的殊死搏斗。他们用热血与牺牲,共击落日军飞机47架,成功守护了这条空中补给线的畅通。这是中国抗战历史上与日军形成空中对峙时间最长、战胜率最高的空中战斗,彰显了中苏两国军民的顽强意志和不屈精神。

中国空军和苏联志愿航空队联手迎击入侵日军。

陇原儿女的担当:后方与前线的共荣

当卢沟桥的枪声划破黎明前的黑暗,陇原大地挺起了不屈的脊梁,成为坚实的抗日大后方,数十万陇原儿女义无反顾地奔赴抗战前线,为家国而战、为民族而战。与此同时,甘肃民航儿女坚守后方,以热血丹心保卫“空中生命线”,为抗日战争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如今,当我们回望这段历史,不仅仅是为了缅怀和纪念,更是为了沿着革命先辈开拓的精神航道,传承生生不息的红色力量,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甘肃民航新篇章挺膺担当!


文稿:刘孟宇 王琳

图片来源:民航档案

初审:王艳云

复审:刘孟宇

终审:徐延海

我要评论

已有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