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过一个月,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下文简称“大运会”)将在成都开幕,全世界目光将聚焦于此,见证这场青春盛会的激情和荣耀。届时,位于中和街道的成都高新体育中心作为乒乓球比赛场馆,将迎来世界各地乒乓球健儿在此比拼,上演一场场精彩的乒乓赛事。
成都高新体育中心
成都高新体育中心位于中和街道吉龙路和成仁快速路交界处,西侧为多功能体育馆,东侧为全民健身馆、服务中心、体育场、风雨球场及其他室外场地。多功能体育馆作为大型甲级体育馆,总坐席数约1.2万个,可满足篮球、排球、乒乓球、冰球、拳击等各类赛事要求,也可满足文艺表演、会议会展等多功能需求。
场馆之外,中和街道有哪些好耍的、可逛的?它有古老场镇的厚重历史,也散发着现代都会的摩登时尚。从今日起,成都高新APP推出“大运来敲门走街串巷在中和”系列手绘漫画,让“小高”带你走进高新、了解中和,感受中和街道的人文底蕴、美食文化和大运氛围,从过去“走到”现在,在走街串巷中,打卡中和街道有故事的地方。
中和水码头:
樯桅如林、灯火通明
中和是“场”,老人们仍习惯称呼它为中和场。“场”在四川话中,是“场镇”“乡场”“集市”的意思。场镇是热闹的地方,交通便利、商业繁荣、熙熙攘攘。
中和何以成为“场”?与一条河息息相关。据《尘封的记忆——中和场口述史》一书记载,中和场位于府河畔,是成都市历史最悠久的老场镇之一,其建场年代久远,自古便是成都平原重要的水码头,它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以及人文精神,已成为中和场的魅力之魂。
老中和场
中和场始建于明代,清初属成都府华阳县马军寨管辖地。境内曾先后建置“迎江”和“黄都”两场,后因灾毁废,至清朝嘉庆年时,续建新场,始名中和。
“中和”一词出自《礼记·中庸》:“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庸之道,和“上善若水,道法自然”颇有相通之处,以水为师,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在此融合。
古代中和场
中和场依水而生、因水而兴,水韵中和因此而繁荣,这里有江有水,有桥有堰,每一处景色都与水有关,一湾府河水串联起中和许多往事。
“中和场水码头是府河第二航运码头,当时航运已十分发达。”当地老人回忆,中和场为府河上溯成都最后一站,往来客商大多要在此停泊一夜,第二天一早再出发。因此,在中和场停泊过夜的船只多达百艘,晚上的码头樯桅如林、灯火通明,倒影在水面上如璀璨星光,震撼场面不亚于今天的城市夜景。
古代中和水码头
“搬不空的嘉定,塞不满的成都。”这是长期以来在川西地区、府河流域广为流传的两句谚语。也说明了当时府河航运的盛况和中和码头的热闹。概括性说明了通过府河、岷江连接起来的成都、嘉定(今乐山)之间的物资供求关系。
中和人享受着灌溉之利和舟楫之便,交通便利带来的是商业发展,彼时,云龙照相馆、万春饭店、长春酱园、林家锅铺、张家板铺等商号林立,一派繁荣。
中和夜景
久居中和街道的作家、诗人红狼时常漫步于江边绿道,有感于中和的如水诗意,曾做诗一首——《水码头》:“水码头除了水,就是船只/众多船只挤在一起,像扎堆的鱼/那些大堆小堆的货物,此起彼伏的/吆喝,以及来来往往的人影/还有白色的泡沫,和口水/熙熙攘攘,喧嚣不止/折腾着一江清流。”红狼觉得,水码头的月光,是“清冽的烧酒”,是“泊在水上的乡愁”。
水码头的繁荣复现于诗人的笔端,可以想象当年的景象:码头上人流如织,船家、商贩、脚夫、旅客等,来自五湖四海,操着南腔北调。夜幕降临,江上船火辉映,恍若人间星月、水上都市,引出许多美好的遐思。
《尘封的记忆——中和场口述史》书中记载:“上世纪七八十年,随着陆地交通的发展,水码头的繁荣景象才逐渐淡去,乃至最后消失……”
以开阔胸怀,喜迎八方来客,中和人习惯了大场面。如今开门迎大运,成都高新体育中心即将迎来世界各地的年轻运动员,中和场将如同当年的水码头一样,再一次“沸腾”。
五岔子大桥:
是“网红”,不只是“网红”
五岔子大桥位于中和街道,横跨锦江,西连红星路南延线,接入江滩公园,向东跨越熊家桥路,连中和老城区。大桥于2017年开始建设,2020年初建成投用。大桥造型奇特,形同“莫比乌斯环”,主桥在上,副桥在下,通行、观景互不干扰。
从桥的一侧望去,可看到成都环球中心单体建筑的侧面,雄伟壮观。附近的高楼群体与五岔子大桥融为一体,高低起伏,错落有致。
桥身以白色、蓝色、橙黄色为主色调,简洁的色调与金属材质相得益彰,白天看起来“文艺小清新”,夜晚则更加迷人,流光溢彩似银色光环,大桥又变成“赛博朋克风”。桥上,有人唱歌、起舞,有人直播,有人吹风,沉醉于成都高新的浪漫夜色之中。
一夜火成顶流,莫比乌斯环的设计C位出道。五岔子是“网红”,却不仅仅是“网红”。它有来头有故事,它很年轻却又古老。许多中和街道的老人们对它都很熟悉,杨大明即是其中一位。杨大明自小生活在中和,大半生看江水滔滔,他向我们讲述起这座桥的前世今生——
老五岔子大桥
“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末,在中和场五岔子村之间,有一座雄伟的七孔石桥,连接中和与五岔子村及周边几个村子,故名五岔子大桥。”杨大明介绍,中和老一辈的人都知道五岔子大桥叫利桥,建于清朝嘉庆年间,然后历经几次修复。桥头原来还有《五岔子大桥碑记》,上面记录了捐款人的名字、捐赠金额等,可惜后来不知道石碑流失到哪里去了。
这是最早的五岔子大桥,在1969年8月被洪水冲毁。
老五岔子大桥
1977年,大桥重建。杨大明回忆,当时没有专业工程队和大型机械,中和人用肩挑背扛,架起了这样一座雄伟的大桥。随着岁月流逝,这座桥也渐显老态,因为年久失修,大桥破旧狭窄,越来越不利于通行,路面坑坑洼洼,给行人带来诸多不便。
老五岔子大桥
2017年,一座更加现代化的五岔子大桥开始建设。三年时间华丽转身,大桥凭高颜值和多功能“逆袭出圈”。
五岔子大桥设计灵感源于莫比乌斯环
据大桥设计方四川省建筑设计研究院设计团队介绍,设计灵感源于莫比乌斯环,两个向量在二维空间里是无法重叠的,可是在一个三维空间里就能重叠,莫比乌斯环的设计寓意成都高新区的发展充满无限可能。如今看来,古老与现代,这两个反向而行的维度,在五岔子大桥身上确实得以完美融合。
中和的古桥众多,五岔子大桥之外,还有化龙桥、熊家桥、公济桥、大安桥等等,有的湮没无闻,消失于历史长河中,有的历经数次修复重建,至今仍在发挥着作用。一段桥梁史,就是一段成都高新区史,如果你来到中和,不妨去看看这些大桥,它们于无声处诉说着这片创新高地的快速发展。
姐儿堰与“江天一览”:
曾经的中和胜景
中和与水结缘,中和人的生活因水而滋润。在中和境内,有一处水利工程很有名,然而今天已看不见,只是作为地名在人们口中流传,更多信息只能向史书中打捞。
中和湿地公园
据《在历史的边缘行走中和场》一书中记载,这个地方叫姐儿堰,位于府河上,是一道九十八丈长的“竹落堤”,从府河东岸斜伸河心,拦截河道引水,又接引洗瓦堰(俗名“石牛堰”)余水,向南流至蔡家桥入府河。沿途分沟引灌,保证了这一大片农田用水。未建此堰时,这里的农田只能依靠石牛堰的“牛尾巴水”,不少年份天旱缺水,大片沃土膏田上,只能改种红薯、玉米等旱地作物。
姐儿堰之于中和的重要性,不亚于都江堰之于成都:“水旱从人,不知饥谨,时无荒年。”这个小小的堰坝同样发挥了泄洪灌溉的大作用。
姐儿堰路
姐儿堰背后还有一个美好的故事:传说是某家姐弟二人提议主持修堰,竣工后遂以“姐儿”命名。可惜年代久远,姐弟二人的姓名、身世、建堰时间、经过等,都已随时间流去,不为后人所知晓了。
在中和,与姐儿堰同样知名的还有一个地方,叫“江天一览”。据当地老人杨大明介绍,在中和中街和下街交界处,有一处巷子直通府河,叫粉店巷。巷宽3米,长约30米,住有6户人家。当年的水码头上人来人往,而粉店巷是从府河边进入中和场的必经之路,人们经过此地去场上购物、上茶馆酒肆,以消除一天的劳累。粉店巷的门洞上方有一石匾,长约1.5米,高约七八十公分,上有当地乡贤手书隶体四字:“江天一览”。
“在此,可遥望府河上方的五岔子大桥,正对河心岛。天光云影,碧波荡漾,竹影婆娑,帆影点点,令人心旷神怡,为中和的首景。”杨大明回忆。而今,巷子已改建,这四个大字也无处寻觅了。
锦江绿道
然而,新的“蜀中山水图”正在沿着锦江两岸缓缓展开。2022年底,全长220公里的锦江绿道工程全部完工,分设 “伏龙开源”“古蜀乡愁”“千年画卷”“创意天府”“绿色郊野”五大文化主题段,其中有两大文化主题段亮相成都高新区,携沿线山、水、田、林、园丰富生态资源而来,锦江绿道气势磅礴,必将成为大运会期间的打卡胜地。
文字:向策
漫画:胡秦
图片为资料图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编辑:袁也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