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暾
四川是自然灾害频发之地,更好地防范自然灾害关系民生福祉。针对地质灾害防治,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到,在2025年“钱袋子”里规划了26.9亿元的防治资金。“政府工作报告在扩大对外开放、科技创新、民生保障、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都做了踏实且详尽的规划,让人信心百倍,干劲十足。”今年四川“两会”期间,四川省人大代表、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所长王暾继续从防灾减灾角度出发,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王暾说,此次参会,他将提交《关于发展多灾种预警技术,优化基于预警信息可靠性的应用对策的建议》:“结合对科技创新策源地、应急产业的重视以及四川特殊自然地理环境的省情实际,可以从山洪泥石流预警延伸到多灾种预警。”
王暾认为,目前四川已经在推动跨部门的山洪泥石流预警系统,而多灾种预警包括有滑坡、泥石流、山洪、内涝、山火等灾害的预警。在此基础上,从山洪泥石流预警延伸到多灾种预警,可以使四川面向全国先行先试多灾种预警的技术、机制、服务。在具体建议中,王暾也提到了进一步优化预警响应机制。“由于预警包括了基于未来24小时、6小时等的降雨预报推算的山洪地灾预报预警,也包括了临灾预警。我认为,对于不同可靠度的预警信息,应采取不同的应用对策。”
与此同时,王暾表示,还应提升灾害预警技术与应用机制的完善。他建议科技部门大力支持通过揭榜挂帅、重大专项等方式,强化应用人工智能技术,提升滑坡、泥石流、山洪、内涝等灾害预警技术水平,建立、优化灾害预警信息通过手机、电视等形式传递给民众。
另外,他建议应急部门宜持续积极推动高可靠预警技术应用,比如通过将预警接收模块内置在手机、电视里等方式,使预警信息能及时推送给民众。
视频:陈实
文字:郑其
受访者供图
编辑:向策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