俯瞰中华大地,狭长的甘肃宛若一柄玉如意镶嵌在祖国西北,承东启西,连通南北。
一座对标“四型机场”理念的现代化航空枢纽——兰州中川国际机场三期正以“鼎”立山河的雄浑姿态,如意启航,以其智能化的科技应用、立体化的综合枢纽、协同化的运维体系和现代化的美学设计,在陇原大地描绘出一幅平安、绿色、智慧、人文“四型机场”的新画卷。
以平安为基,筑牢空中门户的安全根基
站在兰州中川国际机场三期的标志性建筑——高达99.9米高的“如意飞天”塔台之巅,眼前景象蔚为壮观。蓝天白云之下,整个飞行区如画卷般铺展,尽收眼底。平整宽阔的跑道如同纽带般连接着世界,通向万家灯火。一项项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的应用,全方位构筑起这片机场“生命区”的安全根基。
地处西北腹地,兰州中川国际机场三期面临着复杂气候与高原地理环境的双重挑战。面对冬季低温冰雪、春季沙尘频发以及湿陷性黄土等特殊地理难题,建设团队科学规划,创新工法,采用低碳环保、结构稳定、耐久性好的新型材料,如无裂缝“抗裂水泥”(一种通过特殊配方减少收缩裂缝的高强度材料)和土凝岩(类似“土壤胶水”,能显著提升地基稳定性),高标准新建两条跑道及助航设施。他们精益求精,恪守从厘米级到毫米级的精工细作,使新工艺的压实度提高2个百分点,沉降量压缩至3毫米,相当于一枚硬币的厚度,让飞机起降如履平地。
同时,数智赋能,为机场三期打造了全范围智慧跑道系统。通过在跑道安装沉降传感器、压力传感器、激光轮迹仪等设施,全面监测跑道的使用状态;利用数据模型构建跑道运维管理系统,实现了对场道病害的智能监控和精确维护;引入了具有我国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跑道防侵入系统,将安全管控精度提升到了毫米级,实现了对飞行区运行动态的全局掌控,任何潜在的安全风险都能被迅速识别并一键消除。
在飞行区的另一侧,新技术不仅全天候守护跑道安全,更成为助力机场生态鸟击防范的得力助手。飞行区内,新建的58套远距全向声波驱鸟器、10套近距全向声波驱鸟器、4套远距定向声波驱鸟器以及10套煤气炮等设施实时联动,建立起“雷达光电探驱一体”的鸟防系统。这一系统不仅大幅提升了鸟击防范能力,更为机场鸟情的精细分析和生态环境治理提供了坚实的数据支撑,形成“雷达+光电+驱鸟设备+人工+生态治理”的长期联动治理模式,实现了在驱鸟中护鸟,为解决鸟击防范这道世界民航难题提供了“中川方案。”
以绿色为笔,描绘黄河之滨的生态画卷
从空中俯瞰,银灰色的兰州机场T3航站楼犹如一座巍峨的巨鼎屹立在陇原大地之上,彰显出鼎立天地的磅礴气势,同时也诠释着绿色效能与建筑美学的完美融合。
与传统航站楼“主楼+卫星厅”的设计构型不同,兰州机场T3航站楼设计创新采用了“H”构型布局。独特的“主楼+四条指廊”结构,是兼顾集约用地、运行高效的最佳方案。在同等用地条件下,将站坪滑行路径缩短至1.2公里,极大提升了航班靠桥率,近机位占比达78.7%。86条全自动登机桥将单次对接耗时缩短至30秒,同时设置了国际、国内可转换机位,最大限度实现了更多的近机位、更短的站坪滑行距离和更顺畅的空侧交通体系。
在四条指廊的构型设计中,通过值机-安检-指廊的三维设计,将传统线性流程压缩为立体拓扑结构,有效减少了步行距离和楼层转换,使旅客从航站楼中心点到最远端步行距离不超过500米,可在10分钟内抵达登机口。
“走进T3航站楼,最大的感受就是宽敞、明亮。现代化设计,零换乘的体验,这些都和大兴机场异曲同工。”经常往返于北京兰州两地的张先生,对兰州机场T3航站楼的优化设计赞不绝口。
漫步航站楼内,22个流线型天窗灵动飘逸,每一个都有独特的最佳角度,让70%的区域实现了天然采光;3万盏LED灯会根据自然光强弱自动调节亮度;自动扶梯和电动步道也会根据客流自行调节速度;先进的智慧空调技术,让航站楼内始终保持适宜的温度。绿色节能的理念,蕴藏于每一个细节当中,为旅客提供了舒适的候机环境。
同时,通过智慧化的综合能源管理平台,对机场内供电、供水、热力等设施进行三维可视化监测和能耗计量,实施统一调度和监管;高效节能的模块化机房,大幅降低了温度调节的能耗,节省了近50%的电能;独特的中深层地岩热供暖技术与领先的冷热源智能群控系统相互配合,为机场供热注入“绿色动能”。
此外,除了消防等特殊车辆,兰州机场三期最大限度使用了新能源车取代传统燃油车,减少了碳排放;下凹式绿地设计,实现了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光伏发电项目年均发电量达1884.1万千瓦时,相当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2万吨,约为兰州市1万户家庭全年用电量;整个三期绿化总面积达495.82万平方米,相当于693个标准足球场,种植各类植物超50万株,致力于打造绿意盎然的花园式空港。
建设者以绿色为笔,在黄河之滨描绘出了一幅城市发展与自然保护和谐共生的生态画卷,不仅为旅客提供了便捷高效的出行体验,更为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探索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机场新路径。
以智慧为翼,打造数字丝路的超级枢纽
兰州中川国际机场三期,其核心——联合运控中心(AOC)犹如机场运行的智慧心脏,承载着全域空地一体化运行的重任。它不仅是空管、航司、高铁等模态协同的智慧核心,更是甘肃民航深化“四型机场”建设、助力“数字丝路”战略的关键支点。
秉承智慧化、信息化、集成化、数字化的建设理念,联合运控中心(AOC)通过运用大数据、云计算及人工智能等先进科技,整合航班信息、旅客流量、设备工况、气象预报等多维度数据,精心构筑了一个覆盖全区域、全流程、全时段、全人员、全设备的机场运行协同体系。这一体系犹如精密的大脑,对每一个关键节点实施精准调控。
运行指挥联合决策系统促进了部门间的无缝协作,提升了决策效率;应急救援管理系统为应对各类突发状况提供了科学规范的应对方案;全景视频监控系统显著增强了机场整体运行的实时监控效能;全国流量管理系统则确保了航班在复杂空域内的顺畅航行;飞行区智慧管理系统和运行指挥集成系统能够实时精准地监控飞行区航空器、车辆和人员的运行情况,并及时发出预警。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联合运控中心还开发了智能机位分配系统,引入先进的AI技术,实现了飞机停机位分配95%自动分配、5%人工干预的黄金比例,显著提高了机位分配的效率与合理性,为机场跑道及机坪安全运行奠定了坚实的数字底座。
与此同时,兰州中川国际机场综合交通中心(GTC)作为另一个“超级枢纽”,成为集公路、铁路、航空、城市轨道等多种交通方式的大型综合交通枢纽,总面积27万平方米,设计中巧妙地将绿色景观、换乘大厅、商业区域、长途车站、公共换乘走廊、智慧停车库等多重功能区域融为一体。同时,该中心与兰州至中川机场城际铁路、兰张高速铁路、机场综合交通枢纽环线铁路等多条交通线路紧密衔接,实现了“下了高铁乘飞机”“下了飞机坐高铁”的“空铁陆”零换乘。尤其是无托运行李的旅客,可直接从T3航站楼专属通道进入高铁站,无需二次安检,享受一站式智慧出行的极致便利。
依托“一带一路”跨境数据通道,兰州中川国际机场正构建“数字口岸”,以实现中欧班列与航空物流的“云上联运”,为助力甘肃由“通道经济”向“枢纽经济”转型注入强劲动能。
以人文为魂,建设“一带一路”的如意空港
“以丝绸之路为魂,以隽永黄河为脉。”走进兰州中川国际机场三期,仿佛开启了一场建筑美学与地域文化的深情对话。
三期设计匠心独运,以“丝路绿洲,飞天黄河”为核心意蕴。四条指廊优雅地伸展,与主楼紧密相连,形成优美柔和的曲线,仿佛古老的丝绸之路穿越时空延绵至此。
航站楼立面,黄河奔腾的姿态跃然其上,起伏的屋面、飘逸的光带和流线型天窗共同演绎着“九曲黄河”之美;综合交通中心的设计更显匠心独运,整体“如意”造型与甘肃地形相互映衬,沿着中轴线向前延伸;中央广场矗立着中国旅游标志“马踏飞燕”的铜像,六座“祥云”造型的停车楼如彩带般环绕,连接着换乘大厅。整个航站区绿植环绕,生机盎然,如同丝路绿洲,与远处巍峨挺拔的空管塔台遥相呼应,共同勾勒出一幅“如意飞天”的绝美画卷。
来自敦煌的游客李女士感叹道:“还没到莫高窟,就先在机场感受到了千年前的丝路心跳。”
一次航班出行,一场文化邂逅。航站楼内,从值机柜台的飞天纹饰到候机厅的敦煌色彩,再到非遗长廊的彩陶装饰,叠加地域文化的创意表达,让机场成为“流动的文化展厅”。
当阳光透过天窗倾泻而下,黄河涟漪的意境在光影中流转,旅客仿佛穿越时空,在行走中体验了一场“如意甘肃”的文化之旅,每一步都仿佛踩在母亲河的脉搏上。
在T3航站楼,5G网络全覆盖、WIFI即连即用、全流程自助、刷脸登机、智能安检以及智慧行李追踪、可充电座椅等,成为T3的新标配。此外,航站楼内不仅延续着“小红帮您”与“雷锋安检”的贴心服务,还引入了“机器人小兰”与“智慧航站导航系统”,为旅客提供无微不至的“AI心”陪伴。
现代化的机场不仅是交通设施,更是文化窗口、城市名片。在这里,旅客可以品尝到地道的兰州牛肉面,欣赏到甘博文创店的精美产品。“机场+品牌” “机场+美食”“机场+非遗”……融合多元业态的商业汇聚于T3航站楼,不仅为旅客提供了更多“乘心如意”的候机体验,更搭建起让世界了解甘肃、让甘肃走向世界的空中桥梁。
从万里高空远眺,这座“鼎”天立地的“如意空港”,荟萃着陇原山河的壮美与神韵,犹如“银鹰展翅”,飞天启航,向着建设“辐射西北、连接全国、通达世界”的区域航空枢纽奋勇前进,续写着新时代“开放甘肃”的“如意答卷”。
文稿:刘孟宇 王琳
初审:王生朝
复审:刘孟宇
终审:徐延海
我要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