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满科技感的香港展馆。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孟捷
高扬合作共赢之帆,把稳团结合作之舵。
7月7日下午,第二十八届兰洽会重要活动之一—2022年央地合作发展座谈会在兰州盛大召开。
多位中央企业代表、中央在甘重点企业代表与我省各有关部门、各市州招商部门代表齐聚一堂,共商合作、共谋发展,为全省发展积极建言献策,为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凝聚磅礴力量。
立足优势 乘势而上
我省化石能源和清洁能源种类齐全,资源丰富,特别是以风、光为主的新能源产业基础雄厚,前景广阔。
如今,在“双碳”目标的大背景下,如何实现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成为我省面临的新考题和新使命。
近年来,我省坚持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扎实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工业领域碳达峰、节能降碳增效等各项工作,着力打造国家重要的现代能源综合生产基地、储备基地、输出基地和战略通道,努力形成能源资源开发利用新格局。
甘肃能源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的背后,离不开央企的大力支持。
“甘肃是一片红色的土地,也是风光资源大省,在党和国家全局中具有特殊而重要的功能和定位。服务甘肃经济社会发展,是中国华电义不容辞的责任。”中国华电集团总经理叶向东说,“甘肃省第十四次党代会全面擘画了甘肃发展的宏伟蓝图,提出要推动构建‘一核三带’区域发展格局,打造全国重要的清洁能源及新材料基地,这为中国华电进一步服务和融入甘肃发展提供了战略性有利机遇。”
中国华电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华电”)是国务院国资委监管的特大型中央企业。目前,中国华电在甘现有装机容量283万千瓦,全部为新能源,发电装机容量占区域新能源总量的10.6%,是甘肃区域最大的新能源企业。
下一步,中国华电将以构建“一核三带”区域发展格局为着力点,聚焦甘肃省强科技、强工业、强省会、强县域行动,全力以赴做好迎峰度夏能源保供工作,确保能源安全。“我们将紧盯国家‘双碳’目标,全面加快绿色高质量发展,加强双方在大型清洁能源基地建设等领域合作,大力推进风光电大基地开发建设,力争在甘新增装机规模1000万千瓦以上,积极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叶向东表示。
四川省展馆内的智能机器人。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孟捷
竭诚服务 同向发力
水深则鱼悦,城强则贾兴。一大批央地合作项目在甘肃落地开花,靠的正是良好的营商环境。只有持续挖掘优化营商环境潜力,才能激发更多市场活力和发展动力。
“长期以来,驻兰央企扎根兰州、建设兰州,推动实施了一大批基础性、带动性项目,为兰州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兰州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杨金泉在座谈会上说道。
杨金泉介绍,去年,兰州市与中核集团、中国生物、华能集团等重点央企签订了19个央地合作项目,总投资427.07亿元。兰州市系统建立“一个项目一个专班”“一月一联系”“部门协调推进”等工作机制,统筹各方力量,做好跟踪服务。截至目前,19个项目中,兰州五〇四医院核医学中心改造、10万吨超高功率石墨电极、同兴智能科技开发、永登坪城45兆瓦分散式风电等4个项目已建成,兰飞系列研发等10个项目已开工,剩余5个项目也在有序推进。
近年来,兰州市全面深化“放管服”改革,对照营商环境评价指标体系,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补短板、强弱项,大力实施减税降费、资金直达、放宽市场准入等政策举措,服务承诺“四办四清单”管理制度受到国务院通报表扬,营商环境便利度大幅提升,努力打造全国优化营商环境“兰州实践样本”。
作为众多企业抢滩落户的发展热土,兰州新区近年来充分发挥国家级新区“先行先试”政策优势,在全国率先放出推行投资项目审批惠企改革大招——“蓝图管控+容缺受理+区域评估+代办服务”3.0项目审批模式,企业投资项目审批事项由27项精简为8项,时限由127个工作日压缩至26个工作日。实施“承诺制、零收费、信息化、代办制”,项目投资、企业开办、不动产登记等审批时限全国最短。
“今年,央地双方又结合各自发展需要,拟在新能源、生态建设等领域再签约15个合作项目。这些项目的落地实施将进一步促进兰州市基础设施建设,能源资源开发,生态环境保护和民生持续改善,为重振‘兰州辉煌’注入新的强大动力活力。”杨金泉说。
互利共赢 未来可期
当前,央企与甘肃更多的合作正在紧锣密鼓地展开……
活动当天, 现场签订88个项目,总投资额1427亿元,涉及27户中央企业的72户子企业、13个市州和7户省属企业。项目涵盖能源电力、石油化工、装备制造、数据信息、生物医药等多个领域。这批项目将有力推动我省传统优势产业链条向下游延伸,培育新产业新产品,不断向高端化、绿色化迈进。
隶属于中国中化控股有限责任公司的兰州蓝星纤维有限公司2008年在兰州注册成立,是国内领先的拥有“50K大丝束碳纤维”规模化生产企业。活动当天与兰州市政府签订了碳纤维提质增效项目。
“成立以来,我们公司得到了兰州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特别是在科学技术研发方面享受到了诸多科创优惠政策和项目资金支持,企业才能不断发展壮大,取得多项自主研发技术成果。”兰州蓝星纤维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斐告诉记者。
王斐也说起了当前企业面临的瓶颈:“目前兰州纤维聚合环节生产能力为万吨级,相较于下游纺丝及碳化环节,生产能力过大,存在‘大马拉小车’的情况,导致生产成本无法进一步降低,因此推进提质增效项目,扩大纺丝及碳化生产能力匹配上下游产能是‘燃眉之急’。这次,我们与兰州市签约的项目,计划投资3.7亿元,新建年产5000吨原丝纺丝生产线和年2500吨碳纤维生产线,完成后兰州纤维将拥有年产3500吨到4000吨碳纤维生产能力,销售收入将达到4亿元以上。”
王斐表示,下一步,企业希望采用多种合作方式将蓝星碳纤维产业链逐步向下游延伸,在兰州形成具有核心竞争能力的碳纤维全产业链产业基地或集团化产业联盟,达到“建链、补链、强链”的战略需求,形成完善循环的生态化产业链条。
合作互利共赢,发展春潮澎湃。可以预见,央地携手将在更高层次、更广泛的领域展开合作,央地合作之花,将在陇原大地竞相绽放!
记者:薛砚
编辑:李敏
责编:张剑利
主编:王生朝
我要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