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风景如画的旅游资源、依托独具特色的农业产业,甘肃省定西市漳县走出了一条乡村振兴“新路子”。
走的是阳关道 奔的是甜日子
在漳县县城向东40公里的新寺镇,苍翠欲滴的群峰簇拥着一条逶迤清亮的河——龙川河,岸边的群众在这块神奇古老的土地上传播着文明、播种着希望、收获着幸福。
走进新寺镇青瓦寺村映入眼帘的是绿树掩映、村落整洁,房屋错落有致,庭院干净整洁,门前繁花相衬的景象,宛如一幅美丽乡村新画卷映入眼帘。
旅游旺季,新寺镇青瓦寺村游人如织。“现在真是天时地利人和都占了,一定要好好努力,过上更甜的日子。”杨新巧说,她是新寺镇青瓦寺村新巧农家乐负责人,因饭做得香,服务周到,庭院环境好,深受游客好评。杨新巧在新寺镇的支撑和鼓励下,率先在青瓦寺村办起了第一批农家乐,奔向了增收致富的康庄大道。
漳县新寺镇依托独天得厚的区位优势,不断强化党建引领,不断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推进乡村旅游的强大动能,激发乡村振兴新动能。依托贵清山国家4A级旅游风景区,成贵清山写生基地;投资184万元建设八龙峡基础设施工程;建成农家乐61家,民宿392个床位,农家乐从业人员112人。土鸡、玉米、洋芋、蚕豆、蜂蜜,当地出产的土特产成了游客的香饽饽。
村民不信任?就做给群众看。经过长达四年的经营,90后女孩王育芳创办的永利蔬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已经有100多亩的土地,种植了豆角、辣椒、西瓜、玉米等产品,实现了平面产业走向立体产业的规模化道路,同时也带动本村及周边村150多名留守妇女务工。“村民的钱袋子鼓了,都主动找我合作了”王育芳说。王育芳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不仅带动周边群众通过务工增加收入,还为村民提供技术、资助农资、联系专家等,引领村民共同走上了创业致富的道路。
乡村振兴,产业振兴是关键。永利蔬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只是新寺镇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新寺镇通过党建引领、聚集人才、资金支持、合作社引领等方式,推动特色产业“抱团”发展,保障农业现代化12项重点指标“5678”目标的实现。同时,引导农民产业合作社带动加大旅游产品开发力度,挖掘“祭灶糖”、剪纸、书画、奇石等产品开发,增加产业附加值,开发“贵清山牌”黑木耳等旅游产品4类。
巍巍贵清山雄秀神奇,悠悠龙川河碧波荡漾。放眼新寺镇,山川更美更绿了,产业兴旺,百姓富裕,村民们吃上了“旅游生态饭”,日子越过越红火,到处是一幅幅“青山叠翠,小桥流水人家”的新画卷。
党建引领“菌”飘香
时下,在漳县三岔镇食用菌产业园内,遮阳网下一排排塑料大棚里,一只只肉嘟嘟、黑绒绒的小木耳像一朵朵小花绽放在菌棒上,放眼望去,长势喜人弥漫着浓浓的菌香。
“现在有66座黑木耳种植大棚,每座大棚全年预计可产40多吨木耳,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鑫源菌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木耳种植基地负责人李汉文介绍。
漳县黑木耳因肉厚、味甘,而深受市场青睐。漳县抢抓被列入全省食用菌发展重点县的机遇,推行“产业带、片区党委+龙头企业+合作社”模式,紧盯全省现代丝路寒旱农业优势特色产业三年倍增计划,建成漳县食用菌产业带党委,大力推进食用菌产业,食用菌产业呈现“井喷式”发展,已成为带动群众增收致富的富民产业和朝阳产业。产业园已建成金耳基地40亩,生产大棚11栋;黑木耳基地102亩,黑木耳生产大棚66座、晾晒棚33座;入住漳县鑫源菌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等企业3家。
务工妇女正躬身忙碌着采摘黑木耳,大家有说有笑,丰收的喜悦洋溢在脸上。家住三岔镇三岔村的张素木现在是家门口的“上班族”。自产业园建成以后,她就在产业园内务工,每天不仅可以挣到100元,还能照顾家里的老人和孩子,实现了持家创收两不误。张素木说:“有了稳定的收入,就一定能过上好日子。”
三岔镇副镇长蔡树科介绍,在三岔镇产业园像张素木这样变成“产业工人”的长期务工群众有60多名,人均年收入达到了3万元以上。此外,产业园还吸纳季节性务工群众200余人。三岔镇产业园产权归村集体所有,实行由园区聘请专业技术人员统一生产、管理、销售的运营模式,采取土地流转、劳务用工及入股分红等方式促进群众增收致富,已吸纳附近100户农户入股资金100万元,户均年实现分红800元;依托土地流转带动农户118户,户均年增收2000元以上。
同在产业园里“上班”朱庆丽利地采摘菌棒上的木耳。她说:“在这里既能拿工资,还有土地流转费。”
蔡树科说:“产业园不仅带动群众实现直接增收,还推动5个村的集体经济发展,是名副其实的富民项目。”同时,通过资金入股方式,带动31个村实现集体经济增收,村年均增收达到4万余元。
“小菌棒”长成“大产业”。三岔镇产业园仅仅是漳县发展食用菌产业的一个缩影。今年以来,漳县加快打造“连乡成片”“集群成链”“抱团发展”的产业发展新格局,鼓励支持企业通过设施改造、新建生产线等方式,进一步扩大食用菌生产基地、增加菌棒菌种生产、完善食用菌精深加工链条。同时,加快漳县黑木耳“甘味”品牌认定,推进“漳县产品”向“漳县品牌”转型升级。(通讯员石昆玉、蔡峰)
编辑:李敏
责编:张剑利
主编:王生朝
我要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