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
保山市广播电视台拟推荐参评第39届(2022年度)云南新闻奖作品公示(十七)
2023-02-17 10:19:15

《对话榜样》

【主持人】为充分展示党的十八大以来保山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辉煌成就深入宣传全市基层一线党员干部奋力拼搏、爱岗敬业、担当作为的生动实践,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我台将推出访谈类栏目《对话榜样》。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两位基层的科技工作者,去听听他们在广袤的山林田野打拼,用炽热忠诚的情怀和矢志不渝的坚韧带领群众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用科技助力乡村振兴的故事。

【标题】第一期 践行绿色发展理念 科技助力乡村振兴

【人物卡*2】

徐光:全国第二届“最美农技员”,云南省优秀共产党员、施甸县水长乡农业综合服务中心推广研究员,施甸水稻两用核不育系繁育技术团队负责人,29年扎根基层,将希望播撒在稻田里。

赵菊润:全国“最美林草科技推广员”,中组部“西部之光”访问学者,云南省优秀共产党员,云南省产业技术领军人才,享受省政府特殊津贴,以执着之心带领龙陵石斛产业走上规模化、规范化和标准化发展道路。

【转场】访谈现场大景转场

【主持人】欢迎两位还有今天现场参与我们节目的各位朋友。首先来介绍一下今天的这个场地,这里是施甸县水稻两用核不育系的核心科研基地,我们身边都是绿油油的稻田,这些都是两系杂交稻的母本,蕴含着许多的科技“密码”。所以,今天把两位产业科技领军人才请到这里来是再合适不过了。那首先,请两位给我们介绍一下党的十八大以来你们各自的领域都发生了些什么样的变化呢。

【徐光】以前我们种粮的经济效益比较低下,所以这里种粮的农民积极性比较低,这样怎么行呢?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就有问题了,到了2010年的时候,我们开始种植水稻两用核不育系这种水稻,这是一个大的飞跃,通过我们技术人员总结摸索,我们种田技术大幅提高了,就目前来讲全国有2.4亿亩的杂交水稻,但两系杂交水稻就占了1.4亿亩,这1.4亿亩的杂交水稻种子的母本有80%的是我们施甸提供的,两用核不育系种子,我们既解决了当地老百姓的增收致富问题,又保障了全国粮食安全、种子安全,所以说这十多年来,我们这里发生的是一个巨大的变化。

【赵菊润】现在我们把这个石斛逐步地回归到山林里面种植,现在的面积翻了一番,然后品质更好了,更生态了。以前是农户自发种植,现在我们是标准化、规范化种植,我们培训的三万多的这个枫斗加工的工人,在这个精深加工方面,我们原来只是卖鲜条,卖原料,现在我们已经是把这个石斛做成饮片,做成药材、食品等来加工,产业链延伸了,附加值也增加了。种植、加工、旅游,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我们从以前的小弱散的状态,自发种植的状态到现在我们的这个石斛产业已发展成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助力乡村振兴的一县一业的支柱产业,这十多年来我们石斛产业的变化是巨大的、可喜的。

【片花】

【主持人】施甸县水稻两用核不育系的核心科研基地是徐老师的主场了,那请您给我们先介绍一下,咱们施甸发展水稻繁育究竟是有什么样的优势呢?

【徐光】要发展两系杂交水稻,后心是选育和繁殖两用核不育系种子,也就是我们的母本,这种水稻它比较特殊,它在长日照高温条件下它是表现为雄性不育的,在短日照低温条件下,也就是日平均气温在19到23度之间,它才表现雄性可育,能够自己繁殖后代。2009年,湖南农业大学他们就利用全国740个气象站点、50年的气象资料,在这个水稻两用核不育系繁殖基地的计算机选择系统当中去检索,结果就显示两系杂交水稻的最佳繁育基地是在我们施甸县的水长乡。然后到了2010年的时候,湖南农大就安排了18亩的C815S这个不育系到我们这里来进行计算机分析结果验证。18亩的产量到最后平均亩产是526公斤,然后到了2011年的时候,我们以743.8公斤的这个亩产量创造了水稻两用核不育系繁育的世界最高亩产。到2019年,国家农业农村部把施甸认定为第二批国家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通过我们对农业技术的不断地推广,现在我们农民种田科技水平有着大幅度提高,他们的收入也有了大幅的增加。

【主持人】徐老师,都说种子是农业的“芯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就必须把种子牢牢攥在自己手里。”那么咱们施甸繁育的水稻,对于我们来保障粮食安全、端牢中国的饭碗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呢?

【徐光】我们施甸县截止2021年,我们共繁殖水稻两用核不育系是261个品种,20196亩,生产种子是860万公斤,可供全国570万亩的两系杂交水稻制种,可以生产10亿公斤的两系杂交水稻种子,能保障10亿亩的两系杂交水稻的种植。2022年,我们繁殖了68个品种,2680亩,预计可以生产110万公斤的两系母本种子。

【主持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现代农业科技推广应用和技术培训,把种粮大户组织起来,积极发展绿色农业、生态农业和高效农业。”我们了解到,在徐老师团队的指导下,现在当地的群众也掌握了水稻繁育的技术,段子伟家就是依靠水稻繁育脱贫致富了,现在还是种植大户了,段大哥,那您也给我们介绍一下现在家里的情况。

【段子伟】从育种到播种是经过徐老师的指导,我们还是种得可以,去年种了120亩,亩产量都是在500公斤左右,收入到16万左右,这个技术我们已经学到手了,我们还要继续种下去。

【徐光】自施甸县实施精准扶贫战略以来,超过200户的贫困户通过种植水稻两用核不育系种子,每年直接增收100万元左右,户均增收5000元,累计总产值是7500万元,农民直接新增收入3600多万元。

【主持人】保山独特的地理和气候,为种质资源保护和优化发展提供了优越的自然环境。当然我们不仅仅是有施甸的水稻,还有龙陵的石斛。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个短片。

【赵菊润垫片】“这回送来这批秒收到了吗 种好了没有”“现在种好了”“这个项目是中央林业推广项目 这个种苗是龙紫2号这个品种 种苗怎么样 你喜欢吗”“很好” “你管护的时候要注意管护好”

【主持人】赵老师,刚才视频里我们看到的石斛就是种在树林里的,这是真正的是绿水青山的产业。那么我们平时常见的石斛都是种植在大棚里的,要把石斛种到树林里,怕是不容易吧。

【赵菊润】在以前我们农民就是把这个石斛从山里面采挖到家里面的这个苗床上来种植,对这个野生石斛破坏非常的大,后来我们经过不断地实验摸索、模拟野生石斛生长环境,就攻克了石斛林下种植的这些关键的技术,这个技术有效解决了产业争地的问题。目前我们石斛总的林下发展面积是到了3500亩,带动了1600多户农户的发展,朱有勇专家组对我们龙陵的林下紫皮石斛进行测产,测得的亩产值就是2.73万元,现在我们可以有底气地告诉村民,守着绿水金山就可以致富了。

【主持人】亩产值达2万多元这个效益是相当不错了。那么今天石斛林下种植的示范大户李大哥也来到了我们的现场,我们请李大哥给我们介绍一下现在家里产业发展的情况是什么样的。

【李加能】龙陵县邦迈社区石斛种植户李家能:去年收成是150亩,产量是5500公斤,经济(收入)是卖得了45万,我们这个仿野生种植的石斛质量很好,今年又扩种了50亩。

【主持人】从石斛种质资源优势来说,咱们龙陵和施甸的水稻一样,有着天然的发展优势,如何把这个发展优势保护好、开发好,就是咱们科技工作者的重要课题了。那么您跟我们介绍一下,您刚刚从事石斛产业工作的时候,整个龙陵县的石斛产业是什么样的一个情况?

【赵菊润】那时候一公斤的这个紫皮石斛鲜条的售价高达220元,到了2013年,我们龙陵石斛因为农户盲目扩张,加上这个霜冻灾害,那么石斛的品质下降,价格就大幅下跌,龙陵石斛遭受到了毁灭性打击,我们的这个紫皮石斛,它既不是食品又不是药品,它只能够当作农副产品来使用,它的这个价格就会随波逐流,必须要建立起这个行业的发展规范,找到了这个症结之后,我就产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让紫皮石斛拥有中药饮片和食品的市场准入资质。

【主持人】要获得市场的准入资格,这个事我想说起来容易做起来没那么容易。

【赵菊润】它需要先做安全性、有效性的实验,还要去做风险评估,当时我们也不知道具体怎么办,我们就是高校、科研院校、检测机构一家一家地去找。跑了北京、上海、重庆、杭州、昆明等城市,走在那个陌生的城市,就是感觉到很迷茫、很无助。有的时候就是住宿、吃饭难;有的时候生病了之后药难买,当时有的时候我也想放弃了,但是想想自己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想想自己的初心和使命,想想我们龙陵30万父老乡亲的期待,我还是坚持下来了,最终通过两年多的努力,这些实验终于完成了。同时这件事我们龙陵县委政府也非常的重视,龙陵县的四班子主要领导亲自率队到北京相关部门去汇报,终于把这个标准申请下来了,这是我国中药材作为食品开发利用成功的案例,也是我国首例的石斛领域的食品标准。整整用了三年的艰辛,2016年,由我主持制定的这个云南省的紫皮石斛的中药饮片标准终于制定出来了;到2018年2月份的时候,我们《云南省食品安全地方标准——紫皮石斛》也制定出来了。自此以后,我们龙陵的紫皮石斛就有了食品和中药饮片的市场准入的资质,那么我们的这些石斛粉、石斛酒、石斛糕点这些产品就有了合法的身份进入到市场里面去,从这个标准发布后的2019年到2021年,这三年的采收期,我们龙陵的紫皮石斛,价格上涨了80%。

【片花】

【主持人】理想很丰满,但现实的发展之路却充满波折,想做的事情很多,但遇到的困难和阻碍更多。下面我们再来看一个短片。

【徐光垫片】“今天我们来除杂,就是要除叶片平整的,叶缘是紫色的,还有就是早穗低头下去的这三种杂……

【主持人】徐老师,刚才视频里边介绍的除杂工作就是提升种子纯度的关键了,那么你们当初在提升种子纯度的时候也遇到过困难,你们是怎么来解决的呢?

【徐光】 在这个种子质量上,我们也出过问题,就是怎么做它都达不到那个99.5%,当时我们跑到田里边去除杂,老百姓不让我们下田的,他说他那个也是谷子不能把它拔了,做的很多工作让我们下去拔掉以后,然后等我们走了以后,他又把它栽回去了,像这样,我们每天都要早上八点钟要下田去检查,一直看到晚上天黑,当时我们心里很憋屈,想想也不想搞吧,当时我的想法就说首先我们是中国共产党员,这一点苦都吃不了,那我们怎么帮老百姓致富呢?第二个力量就是湖南农业大学的陈立云教授,他到我们基地上发现什么问题(之后)皮鞋脱了马上就下田去了,这么大年龄的一个科学家,都可以随时下田,那我们怎么不能下呢?所以通过这些事例更触发了我们对这个水稻两用核不育系繁育的坚定的信心。我们都在关键的时期,一块田至少除杂要除五遍,从田里边我们就杜绝了这个杂株,然后收割机我们都要进行全面地清理,保证机器里面没有一粒其他的谷子,我们收割的种子全部进行烘烤,装种子的那个袋子,我们都要每一个袋子都要检查它有没有其他的谷子,现在我们的这个种子质量基本上都是达到了99.8%(纯度)以上,好多种子基本上都是100%了。到海南去搞田间种植的纯度鉴定,每个样品我们种一千棵,一千棵里的杂株不能超过两棵。

【主持人】接下来党的二十大即将召开了,作为共产党员,作为云南省产业技术领军人才,你们将会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什么样的姿态,用什么科研成果来迎接党的二十大召开?

【徐光】下一步我们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野生水稻的种质资源保护,杂交水稻的品种选育,两用核不育系水稻的繁殖,优质大米的生产、加工、销售以及科研研发五方面的重点工作。今后我将致力于水稻两用核不育系的繁育工作,通过总结田间小气候多年的变化规律,结合各品种的生育特性,逐步把我们的繁殖成功概率从83.4%提高到95%以上,把我们为全国提供的两用核不育系种子占比从80%提高到90%以上。我会以慎之又慎、精益求精的态度把希望播撒在稻田里。咱们中国人要攥紧中国种、端牢中国碗,装满中国粮。在农业科技领域做出更大的贡献,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赵菊润】现在我们龙陵正在努力打造全国石斛产量中心、加工中心、交易中心、质量中心、研学中心,到2025年全县石斛种植面积达到5万亩,其中有机认证面积3万亩,石斛鲜条年产量达1.5万吨,实现总产值100亿元。今后我们要重点做好野生石斛种质资源收集保存、种子库的建设、林下栽培技术的推广、良种的选育推广、石斛花卉的培育、数字石斛等工作,让良种使用率达到90%以上,我们目前还在制定紫皮石斛花、叶的食品安全标准,来提高紫皮石斛花、叶的使用率,增加附加值,让群众持续稳定增收。我的愿望就是要继续守住我们龙陵的绿水青山,推动石斛这个产业健康的发展,带动父老乡亲们共同致富,喜迎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主持人】制定标准,拓宽渠道,赵菊润让绿水青山开出了致富花;扎根土地,提高产量,为了攥紧中国种、端牢中国碗,装满中国粮,徐光是稻田里的守护者。顶风冒雨,穿梭于田间山林,他们是默默无闻的耕耘者。在保山高质量发展的征程上,是无数个像徐光、赵菊润这样的基层党员,牢记领袖嘱托,以担当时代使命,埋头苦干实干的精气神,勠力同心,踔厉奋发,砥砺前行,让共产党员的精神在保山大地上闪耀,奋力谱写保山高质量发展新篇章,为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做出积极的贡献。好了,观众朋友们,本期节目到这里就结束了,感谢您的收看,再见!

 

总策划:王晓渊    

 划:李  

 筹:钟明杰

 导:任晓明

 辑:杨  

主持人:娄忠祥

 像:马天元 叶进勇 瞿柯楠

 作:李  

 制:李  

总监制:兰  

 

中共保山市委组织部

保山市广播电视台

联合录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