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
【评论】从“物质文化需要”到“美好生活需要”
2018-07-10 09:02:05


【评论】“物质文化需要”到“美好生活需要”

 


“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1981-06-27)。对于七十年未和八十年代出生的人来说,这名话并不陌生,初中政治科目的必背内容,几乎逢考必有。当时,对内改革正在进行,对外开放的大门刚刚打开,对于普通百姓来说,一条花裙子、一台电视机、一盒非主流录音带都是联通外面世界的媒介。按照我国对外经济活动中实行“特殊政策、灵活措施”的原则,深圳、珠海、厦门、汕头成为第一批经济特区。那个时候,很多人到特区出差,都会带回很多稀奇又“洋气”的东西:女人S形的香水、涂了巧克力的威化饼,以及几包用黑色塑料袋装着的衣服,这些衣服款式新颖、质量上乘,但都是半新不旧的,后来听说这叫“难民服”,其实就是海外的“洋垃圾”服装,在特区论斤买,价格不贵。那几年,穿难民服并不是难为情的事,甚至只要看到身边有人穿了款式特别的衣服,就会问:是“难民服”吧?!那时,生活逐渐好起来的人们,已经不满足吃饱穿暧,还要吃好穿好。但在内地,特别是保山这样的边陲小城,落后的生产力、简单的市场经济形态非常难以满足人们对物质文化的需求。


现代汉语词典对“物质”一词的解释有两种,一是指独立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的客观实在,二是特指金钱、生活资料等。而物质文化却不单指“物质”,是强调一种文化或文明的状态,经济基础设施、社会基础设施的状态。电视里港台明星的大波浪好看,我也想烫一个,这是我的需求,穿“难民服”也是我对穿着需求不能满足之下退而求其次的反映。回想那时,生产力落后,改革开放的浪潮并未惠及全国,但这并未禁锢百姓对拥有更高物质文化的渴求,在思潮涌动、举措迭出的当时,很多人用自己的方式加入、推动改革开放,同时也用行动诠释着自我的改革与开放。


 1981年至2016年,“物质文化需求”与“落后生产力”这对矛盾此消彼长、相辅相成。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春节团拜会上说:“改革开放40年来,我们以敢闯敢干的勇气和自我革新的担当,闯出了一条新路、好路,实现了从ˋ赶上时代ˊ到ˋ引领时代ˊ的伟大跨越。”

  

2017年,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中提出:人类的需求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分为五种,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一般来说,某一层次的需要相对满足了,就会向高一层次发展,追求更高一层次的需要就成为驱使行为的动力。什么是美好生活?一千个人有一千种回答,正如今天的人们,已不再满足烫一个同样的大波浪,还会关注烫头的药水是不是环保健康,这样的发型是不是适合我,发型师的手艺是不是够好,服务是不是让我满意……,人们已从追求“视觉享受”到追求“心灵感受” 。改革开放四十年,这四十年,不仅是我国经济社会高速发展,人们的物质文化不断得到满足的四十年,“物质文化需要”到“美好生活需要”,更是人们内心不断深入改革,自我开放的四十年。(记者 杨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