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东方红

来源:爱民航 2022年02月16日 浏览量:

题记    

一个跨越千古的飞天梦想,一部问鼎苍穹的壮丽史诗,一座光耀千秋的不朽丰碑。此刻,当我们再次仰望星空,热血在心中流淌,梦想在宇宙翱翔。

嘹亮的乐音,在星空回响。半个世纪过去,依然响彻寰宇。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中国航天事业的摇篮。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在向我们讲述五十年前那个载入史册的伟大时刻:

“点火——”

“起飞——”

当历史的时针走向1970年4月24日21时35分,当操纵员胡世祥对准“点火”按钮用力一按,一声巨响,划破夜空,矗立在发射场中的“长征一号”火箭腾空而起,托举着“东方红一号”卫星奔向了广袤无垠的太空。

十五分钟后,指挥中心的高音喇叭里传出特大喜讯:“星、箭分离,卫星入轨!”9时50分,清晰洪亮的乐音响起,国家广播事业局报告收到“东方红一号”卫星播送的《东方红》乐曲,整个东风航天城沸腾了!中国沸腾了!人们尽情地欢呼着,雀跃着,流下了激动的泪水。这泪水是成功后的喜悦与自豪,也饱含坚守中的心酸与艰辛,更蕴含着中华民族历尽磨难而信念愈坚,从未放弃对梦想的执着追求。

从1958年正式建场到1970年卫星顺利升空,整整十二轮春秋,从“代号581”到“代号651”, 从建立一张覆盖全国的卫星观测台站网到在末级火箭上加上“观测裙”,从研制卫星的乐音装置到研制生产发射卫星用的运载火箭,从历经无数次试验和总结的航天人到数十万民兵昼夜站岗,无数人为了实现“东方红一号”卫星顺利升空而殚精竭虑、废寝忘食,攻克数道难关,突破重重考验,付出了艰苦卓绝的努力……他们铸就了一个民族的精神坐标,更挺起了共和国的脊梁。

从这一刻开始,中国,这个最早开始仰望星空的国家,叩开了通向浩瀚宇宙的大门,成为全世界第五个能独立研制和发射卫星的国家,更以173公斤的卫星重量,远超世界前四颗卫星的重量总和,创造出人类航天史上的新纪录!那一个跨越千年的飞天梦想,也在此刻升腾,闪耀在宇宙深处,照亮了中国航天事业前进的道路,鼓舞着中华儿女不断砥砺前行。

今天,当我们回眸这段波澜壮阔的逐梦历程,从艰难起步到飞速发展,从累累硕果到再创辉煌,中国的航天事业走过了一场长征般艰苦的跋涉。从“两弹一星”到神舟飞天,从“嫦娥探月”到“筑梦天宫”,从“悟空号”到“墨子号”再到“中国天眼”,几代航天人前赴后继,将青春献给航天事业,在挑战中实现跨越,在艰辛中铸就辉煌。在通向宇宙的大军里,每一位航天人的背后,都是一曲信念和热血谱写的壮歌。“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探月精神……他们的精神,穿透了历史,更点燃了后人的热血,深深根植于中华民族的精神和血脉中。

“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这是习近平主席在首个“中国航天日”到来之际做出的重要指示。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中国梦。她是我们前进的方向,是磅礴的力量,是无限的希望。但凡我中国人,必有我中国之航天梦!当又一轮朝阳跃出地平线时,中国航天人的脚步又铿锵地迈向了建设航天强国的星际征途中。

“弘扬航天精神,拥抱星辰大海”这是今年航天日的主题。苍穹之下,我们的航天人曾如是说:“今天我站在这里,天空和星辰依然在那里。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但你永远不能活在摇篮中。我们曾错过海洋,但我们不能再错过宇宙。将来我们还会走得更远,我们不是为了鲜花和掌声,我们的目标是星辰大海。”

“梦想能到达的地方,总有一天,脚步也会到达!”今天,当我们再次仰望星空,“东方红一号”卫星依然在太空中飞行,那震古烁今的嘹亮乐音,依然回响在每一寸共和国的土地上,回响在每一个中华儿女心中,历久弥坚,生生不息……


供稿:文/王琳 图/王琦

编辑:岳千惠

责编:张剑利

主编:王生朝



我要评论

已有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