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掖杖头木偶戏:三根杖头一双巧手 演绎人生百态

来源:新甘肃 2023-06-11 20:35:47 浏览量:

杖头木偶戏古称“托偶”或“托戏”,俗称“三根棒”。用三根木棒操纵,其中一根支撑木偶头部,称为主棒或面棒,耳、眼、鼻、嘴均能闭合张开,眼珠转动,头颈上下左右扭转;另两根木棒操纵木偶人的双手,称“手挑子”。在张掖民间称“肘娃娃”或“肘偶”,是张掖至今还保留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

邵家班子杖头木偶戏演练。

张掖杖头木偶戏,是明初由于朱元璋大规模移民自秦晋一带传入该地区的,到清代中期以后,木偶戏进入全盛时期。目前,活跃在张掖市甘州区党寨镇上寨村的邵家木偶戏班,是河西地区仅存的一支秦腔杖头木偶戏班。2008年,邵家班子杖头木偶戏被列入甘肃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邵家杖头木偶戏班多数是由家族成员组成,实行家传世袭的班主制,如今已传至第九代邵卫红。

邵家班子艺人纯手工制作的木偶。

虽是木偶戏 亦需唱念做打

“我们邵家班子杖头木偶戏演出所用木偶、服装、道具均由艺人自行设计制作,木偶在造型上十分注重传统艺术的继承和发展,它既借鉴了民间神像、古代彩塑、雕刻等造型和技法,也吸收了戏曲脸谱的表现手法。”邵卫红介绍说,木偶艺人集唱、念、做、打和奏乐于一身,表演讲究举动、捻动和步功,操作时讲究稳、准、正、平,同时,还借鉴了戏剧表演中的亮相、鹞子翻身等表演程式,以此揭示剧中人物的内心活动。

世世代代的发展和传播,木偶戏也有了很多细分的门类与特点。“张掖的杖头木偶戏,之所以与众不同,从音乐角度讲,它是将秦腔、陇东道情和皮影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独一份的木偶戏。”邵卫红说。

记者看到,艺人们手中一米长左右的木偶都没有腿,长长的衣摆将演员的手遮住,像是木偶所有的机关都藏在手心里。木偶人的头部以泥土雕塑,干后彩绘成生、净、丑、旦等各类角色,颈部用铁丝与偶身相连,偶人躯干四肢以木刻制,偶头和偶身可以相互搭配,变为不同的角色。木偶的脸,红的红,白的白,与京剧的脸谱较为相似,由此可以分辨出人物的忠奸、善恶。

“这些木偶不仅仅是转头动眼,还能开合扇子、写字、拿书、斟酒、撑伞、烧香点烛、射箭、舞剑等,动作十分形象,惟妙惟肖。不仅如此,还能做喷烟喷火、杀头、开扇、搬物等高难度特技动作。”邵卫红说。

除此之外,还有人物木偶40多个,动物木偶6个,专门的木偶服饰有60多套,全部是由邵家班子艺人纯手工制作,这对于一个民间家传的木偶戏班子来说非常不容易。

邵家班子里,艺人们都是在张掖土生土长的乡亲们,手劲足、嗓音亮,二胡、三弦、铜锣,还有羊皮鼓,齐齐发声,不用扩音的话筒,在很远的地方也能够听见。

音乐起,排练演出开始了。

邵家班子杖头木偶戏省级项目传承人邵卫红(左)排练木偶戏。

随着乐器班子的节奏,木偶在艺人的操作下,走上台前,站定。幕后的艺人开始唱腔,一段唱词变化,木偶的表情动作也随着变化。

这一幕演的是包公与皇姑之间的一场对手戏。身着黑袍的包公,与身着凤袍的皇姑,分别由邵家传人邵多林与邵卫红扮演,演的是折子戏《后三对》当中的一折。

邵家班子杖头木偶戏排练演出。

邵多林手擎包公木偶,站在台中,旁边是担任包公说唱的专门艺人。干鼓急促地敲着,包公上场。只见木偶在邵多林的操控下,一步一步,踱步入场。站定,艺人开腔,一段段唱词唱出,包公跟随着唱词变化着动作,邵多林也与木偶一样,做着同样的动作,甚至动作幅度还要更大一些。包公走,他也走,包公迈小步,邵多林也迈小步,包公伸出双手作揖,他也俯身,身段走步,样样丝毫不苟,有板有眼。眼神一直随着木偶的头部,专注而又多情,甚至唱词也在口中默默念着,仿佛已经人偶合一。

邵家班子杖头木偶戏省级项目传承人邵多整理木偶道具。

邵卫红手擎着皇姑的木偶,在包公唱念时,静静在一旁候场。虽然木偶未动,但是邵卫红却没有一丝松懈,一脚在前,另一脚脚尖点地撑在后面,做着准备动作。当皇姑木偶水袖一扬,邵卫红也将手中支撑着木偶手臂的竹竿挥出去,划出一道弧线,轻盈飘逸。

十多分钟的演绎,随着干鼓节奏慢下来,弦乐的声响也渐渐弱下来,这一折子戏唱完了。

邵家班子杖头木偶戏省级项目传承人(左)介绍木偶制作流程。

一代代传承 “守”艺更是守心

“学习木偶戏是个苦差事!”邵多林和邵卫红说:演员表演时,以左手中指、无名指及小指掌主杆,操作木偶人的躯干;又以拇指、食指捻动左侧杆操作木偶左臂;右手掌右侧杆,操作木偶右手。如果一名演员同时操作两个木偶,则一手掌一偶人,拇指和食指兼顾左右手动作,这要求有熟的技巧方能胜任。再加上服饰、头饰,最重的木偶可以有30多斤,最轻的也要有10斤上下。

邵家班子杖头木偶戏增加新道具展演。

“说到唱腔,邵家班木偶戏的唱腔是以秦腔和眉户剧为基础,内容多取自历史演义、民间传奇、神话故事,现留存的传统剧目有《八义图》《进妲己》《马武取洛阳》等几十种。它的唱腔、剧目、服装、表演等方面均与秦腔程序相同。因此,能演木偶戏的人也能登台演秦腔,尤其生、旦、丑的表演,仍保留着秦腔的古老动作方式。张掖木偶艺人集唱、做、念、打和奏乐于一身,在民间极受欢迎。”邵卫红介绍说。

在邵家班子里,所有成员都是土生土长的张掖人,平日里在田间劳作,闲暇之余才拿起木偶练习,排练曲目。

“通过我们的展演让观众更加了解和认知我们的杖头木偶戏,让观众更欣赏到我们杖头木偶戏的艺术精华。同时,也在节假日丰富了老百姓的文化生活。”邵卫红说,“在表演间隙,还有很多外地游客带着孩子来围观体验,我们都会认真配合指导,让孩子们从小就种下非遗文化的种子。”

在时光的流逝中,邵家班子杖头木偶戏一代一代地传承着。木偶剧团走到哪,哪里就会聚起乡亲们争相来看木偶戏演出。


记者:杨红丽

编辑:李敏

责编:张剑利

主编:王生朝


我要评论

已有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