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之光·说宝】1700年前的壁画墓到底有多惊艳?

来源:新甘肃 2024-09-21 15:52:52 浏览量:


   丝路漫漫,驼铃声声,马蹄得得。位于丝绸之路黄金段的甘肃,文物遗迹灿若皎月、多如星辰。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泱泱中华,历史何其悠久,文明何其博大,这是我们的自信之基、力量之源。保护文物就是保存历史,就是守望我们的精神家园。让广大群众记得起历史沧桑,看得见岁月痕迹,留得住文明根脉,方能用文化力量助推民族进步和国家昌盛。

   为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甘肃客户端利用甘肃省融媒体省级技术平台“新甘肃云”的技术优势,联动全省各级融媒体中心推出【丝路之光·说宝】特别策划栏目,通过各地文物,讲述甘肃故事,传递陇原声音,展现甘肃丰富的历史资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用文化力量助推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

    本期【丝路之光·说宝】走进敦煌,感受西晋时期贵族夫妻合葬墓的恢弘。


在敦煌市城东六公里处的佛爷庙湾,有一处东西绵延20公里,南北约5公里的墓葬群,在这100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分布着数以万计的汉至唐代墓葬,蔚为壮观。之所以会有这么大的墓群,民间的讲究是这个地方的风水很好,背靠鸣沙山(白色)、三危山(青色),意为左青龙右白虎。其中,西晋墓是这一区域的重要组成部分。

西晋壁画墓外景 敦煌市博物馆供图)

西晋壁画墓位于敦煌市东南8千米三危乡甘家堡村南佛爷庙墓群、西晋壁画墓陈列馆东侧。西晋壁画墓为一家族墓,共有墓葬4座,建于西晋时期(公元265年—316年),距今已有1700多年历史。墓葬外有茔圈,东西长89米,南北宽108.5米,面积9656.5平方米。茔圈门南开,宽8米。茔圈砂垄基宽2.8米,上宽1.5米,高0.5米。

墓葬封土成覆斗状,东西长17米,南北宽17米,高4.9米。墓葬由墓道、照墙、甬道、墓室组成。墓道西向,墓道斜坡状,坡度18—22度,长33.5米,宽2.2米,距地表9.8米。墓室覆斗顶,平面成长方形,南北长3.6米,东西宽2.9米,高3米,总面积10.44平方米。

(魏晋墓照墙 敦煌市博物馆供图)

这是西晋时期的一位郡王墓穴,墓深11米,宽2米,砖雕仿木结构,通过力学原理,靠青砖干垒而成,并且通过照墙施画,反映了古人的智慧和当时人们崇尚佛教入世升天的真实想法。

墓顶中央镶嵌莲花砖,画像砖主要集中在高大的照墙上,一砖一画。主要内容有四神兽、李广射虎、生活世俗等七大类。

第一面照墙上方三块大砖分别为:伏羲、女娲、神农氏,就是我们通常所称的“三皇”。

下方三块图画为:麒麟、熊、凤,它们都为祥瑞之物,寓意夫妻和睦、子孙兴旺。

四角砖画为商鞅神雀,相传这种鸟有祈雨作用,农耕社会中,人们希望年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壁画的两边各有仆人,而奇怪的是两个仆人是没有嘴巴的,这也是说明那个封建时代里,生活在最底层的人的命运——作为仆者,只管做你的事,不许多嘴多舌。

据史料记载,汉末到魏晋十六国时期,中原陷入了军阀混战的割据之中,社会动荡不安。而富饶的甘肃河西走廊,是古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也是当时“中原人”的最佳避难所,吸引了大量中原地区的能工巧匠和有钱人到此安居,促进了当地的文化繁荣。

墓主人夫妇是当时调任这里为官,进入主墓室可以看到,墓室正面的壁画是墓主人夫妻画像,主人夫妇的棺椁并排分放于两边。主墓室左右有两个耳室,分别是墓主人的厨房和卫生间,和墓主人画像相对的是主人的粮仓,地面部分的展厅,有当年发掘出来的棺木,出土时候棺木是完整的,还涂有棺漆,但是不到一个月,棺木就都分崩离析了,墓主人的尸骨也在很短时间就化作灰烬了。

敦煌是古丝绸之路的经济贸易重要节点,人来人往、繁华异常。后来,海上丝绸之路开辟,这条陆路就渐渐走向没落。

这座西晋墓距今已有1700多年历史,比莫高窟的建造早一百多年,那些镶嵌着花砖的,沉默了千年的古代墓葬遗存,也成为了灿烂辉煌的敦煌古代文明和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魏晋墓照墙局部 敦煌市博物馆供图)

敦煌西晋古墓葬作为重要的历史文化遗存,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这些画像砖以其丰富的内容客观反映了西晋时期人们的思想和信仰、社会生活以及经济发展的各个方面。

通过考古发掘和资料整理,学者们对敦煌西晋古墓葬的形制结构、文化内涵、宗教信仰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这些研究成果不仅丰富了我们对敦煌地区历史文化的认识,还为相关学科的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料。通过对其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古代人民的生活和思想信仰,为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贡献力量。

特别鸣谢:敦煌市融媒体中心 敦煌市博物馆


来源:新甘肃 

我要评论

已有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