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快看·千年石窟 匠心传承】走进莫高窟:璀璨的艺术宝库

来源:视听甘肃 2024-10-23 21:41:28 浏览量:


敦煌,这座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尽头的城市,历来为丝绸之路上的重镇,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再次以其独特的文化魅力吸引了世界的目光。敦煌莫高窟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凭借其丰富的佛教艺术宝藏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成为了世界各地游客和学者们争相探访的热门目的地。

10月20日,由中央网信办网络传播局指导,甘肃省委网信办、甘肃省文物局主办,中国甘肃网、快手甘肃承办的“千年石窟 匠心传承”网上主题活动走进敦煌莫高窟进行采访,全方位了解这座“世界级宗教文化圣地”。

莫高窟俗称“千佛洞”,是敦煌石窟群体中的代表窟群,也是我国最大、最著名的佛教艺术石窟。位于敦煌市东南25公里处鸣沙山东麓、宕泉河西岸的断崖上。现存石窟492个,壁画总面积约45000平方米,彩塑佛像等造型2100多身。坐西朝东,面向三危山。洞窟密布在南北长约2公里的崖面上,高约40米至50米,岩质为酒泉系砾石岩层,由积沙与卵石沉淀粘结而成,沙层疏松,不适于雕刻,故石窟中以泥塑彩绘为主。

1961年,莫高窟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4年,敦煌文物研究所扩建为敦煌研究院。1987年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敦煌莫高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据敦煌研究院资料显示,石窟以彩塑为主体,四壁及顶均彩绘壁画,地面漫铺花砖,窟外有窟檐(或殿堂)、栈道,窟窟相通相连,是以石窟建筑、彩塑和壁画三者合一的佛教文化遗存。在古代,莫高窟南区主要是佛徒传播佛教义理和礼拜的处所,也有少量洞窟(如河西都僧统洪辩的第17窟)是著名高僧生前的禅房和死后存放骨灰的瘗窟。而在北区的二百余个徒壁、无画塑的洞窟,则多为画工、塑匠居住的生活窟和僧人行禅的禅窟,少数是佛徒埋葬尸骨的瘗窟。

莫高窟第45窟-塑像-盛唐(图片来源:敦煌研究院)

莫高窟第428窟-洞窟形制-北周(图片来源:敦煌研究院)

石窟形制主要有中心柱窟、覆斗顶形窟、中心佛坛窟等;也有一些异型窟,如南北两壁开二至四个禅窟的覆斗顶窟,横宽20米左右的涅槃像窟、七佛并坐窟,高50米左右、由地面直通岩顶的大佛窟等。彩塑有佛陀像、菩萨像、弟子像、天王像、力士像、罗汉像及高僧像等。壁画题材有表现佛陀、菩萨、弟子、天王、力士、梵天、罗汉等等的单身画像(即尊像画);有叙述释迦牟尼从入胎、出生到成长、悟道、降魔、成佛等神化了的传记性的佛传故事画;有表现佛陀在成佛前的若干世忍辱牺牲、救人救世的本生故事画;有描绘佛陀度化众生的因缘故事画;有以汉族传统神话为主包括道家的某些神话的故事画;有描绘佛教传播中佛陀、菩萨、高僧事迹为题材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灵异事迹和圣迹的佛教史迹画(包括瑞像图);有以佛教经典为内容的佛教经变画。这些是莫高窟壁画中的主要部分。

莫高窟第55窟文物保护修复工作现场(图片来源:敦煌研究院)

敦煌研究院文化保护技术服务中心壁画修复师付有旭介绍:“壁画修复有着一套极为严谨的流程。首先要经过详尽的前期调查,记录它的现状,收集照片、文字记录等。之后,要选择合适的修复材料,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修复方案,进行工艺筛选研究,然后才能进行实施环节。我有一个工具箱,里面装满了修复壁画时需要用到的工具,有注射器、毛刷、棉球等。”

他还说,壁画比较常见的病害,有酥碱、起甲、龟裂、空鼓等等。其中最为棘手的病害之一,就是素有壁画“癌症”之称的酥碱。其形成过程复杂,危害较大,最难治理,敦煌研究院的壁画修复师们不断研讨方案,采用控制水分和湿度、用自制工具吸附盐分等方法,因地制宜,才让酥碱病害得到有效控制。由于壁画材质还有所处的环境可能都不一样,所以要花比较长的时间去论证,先分析方案,再做现场实验,尽量找到最合适当地壁画保护的材料,得到一个好的修复结果。

莫高窟第112窟-乐舞图-中唐(图片来源:敦煌研究院)

一个名字,承载着千年的辉煌与沧桑,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交汇点,是东西方艺术与宗教思想融合的见证。


来源:视听甘肃


我要评论

已有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