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重阳
也是属于老人的日子
尊老爱亲的中华优秀传统美德
从久远的时光中沉淀至今
古人怎样对待年迈?
甘肃省武威市磨咀子汉墓群出土的文物
给予我们一份两千年前的答案
早在周代
七十之年被视作礼遇之龄
到了汉代
尊老更被写入国家诏令
成为日常制度
《王杖十简》中记载:
“甚哀……老小,高年受王杖。
上有鸠,使百姓望见之,比于节。”
在当时,对高年老人授以王杖
表示敬重之意
《王杖诏书令册简》中
更细致记载着“老年人权益保障法”:
老人入官府不必小步趋行
愿意为老者供养者,官府予以鼓励
辱骂王杖主人,罪比大逆不道
……
充分显示汉代以法律手段、详细制度
推行崇孝尊老政策的坚定性
“以孝治天下”的声名传扬千载
王杖究竟什么样?
《后汉书·礼仪志》云:
“王杖长九尺,端以鸠鸟为饰。”
依汉尺换算,约两米高
杖首鸠鸟以红、黑或墨彩描绘羽纹
象征生命、慈祥与“无噎之福”
古人对老人的祝福不仅写在纸上
更落在可触可见的器物之中
“六博”是一种古老的智力棋戏
在汉代风行一时
磨咀子汉墓群出土的彩绘木六博俑形象生动
两位老者跪坐对局
发鬓稀疏,额头饱满
衣襟整洁,神色安然
棋未落子,气已流转
这让我们得以瞥见古人向往的精神样貌——
闲适清远,精神不衰
时光跨越两千年
重阳的菊花在秋光中盛放
我们仍然共同期盼——
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安
更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
敬老爱老从不是节日限定
中华优秀传统美德的轴线
自古不绝、代代相传
策划:宋常青、胡国香
记者:何问
海报/视频:聂毅
统筹:聂毅、赵露露
学术支持:
甘肃省博物馆研究部副主任 茹实
武威市博物馆社会教育部主任 杨玉娟
来源:新华网
我要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