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凡十年 高新实践|述说高新⑤

2022-10-14 11:23:09 


非凡十年 述说高新


王暾:

与灾害赛跑,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科研工作者


9月5日,四川泸定发生6.8级地震,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以下简称“高新减灾所”)与中国地震局联合建设的中国地震预警网成功预警此次强震,分别给康定市、雅安市、成都市提前7秒、20秒和50秒预警。四川大量社区、小区地震预警大喇叭提前发出预警,千万民众的电视、手机发出预警,疫情防控工作人员、居民听到预警后紧急避险。


这是大陆地震预警网自2011年连续成功预警的第73次破坏性地震,也是高新减灾所所长王暾成功“跑”赢地震波的又一次实践。十余年来,像王暾一样的科技工作者,在成都高新区的土地上,以拳拳报国之心、自主创新的坚持,交出了“高新智造”的“答卷”。


14年前种下一粒“种子”

填补中国地震预警技术空白



在成都高新区天府软件园D区的6栋17楼,随着电梯门打开——“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一行字映入眼帘。看似普通的办公室,却是“高新智造”ICL地震预警技术系统、多灾种预警平台的“诞生地”。在这里,这一技术从 “高新智造”逐步成为“成都智造”“四川智造”甚至是“中国智造”。


高新减灾所从2008年成立至今已有14年,王暾一手将其从一粒“种子”培育成一棵“大树”,填补了中国地震预警技术的空白。“这14年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成功研发地震预警技术,第二阶段就是继续坚定跟党走、不断创新突破成果。”



在高新减灾所的展示台前,不同形状、不同功能的地震预警硬件如地震烈度仪、预警型强震仪、地质灾害监测单元、裂缝位移传感器、崩塌检测仪等,展示了我国地震预警技术从无到有、从单一的地震预警到多灾种预警的成长路线。



“大家现在通过手机、电视以及大喇叭接收的地震预警信息,其核心技术就是ICL地震预警技术系统,中国首次预警破坏性地震靠的也是它。”王暾说,2011年4月25日13时5分,汶川发生2.7级地震,这一独立自主研发的系统提前22秒向位于成都的试验者发出倒计时预警,成为我国首条地震预警信息


“那一刻,我体会到了什么是百感交集,紧张、激动、自豪……各种情绪全部袭来,但很快又冷静下来。”王暾告诉自己,这只是征程过半,接下来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



同年9月,中国地震预警网开始服务公众。对王暾及其团队而言,尽管成功研发了地震预警系统,但在技术上还需要继续追赶。2013年2月19日,高新减灾所对云南巧家4.9级破坏性地震进行预警,这是我国首次成功预警破坏性地震;两个月后,对雅安7级地震提前28秒预警,这是我国首次成功预警7级强震


“经过对破坏性地震和强震的预警,证明这个系统对较大级别地震也是可以成功预警的。”王暾说,这意味着我国成为了世界上继墨西哥、日本之后,第三个具有公众地震预警技术能力的国家


打通地震预警信息“最后一公里” 

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在填补技术空白后,摆在王暾面前的“新课题”便是打通地震预警信息的“最后一公里”。“如何及时将预警信息在第一时间提供给公众,这件事甚至比研发地震预警技术本身更难。10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支持下,我们打通‘最后一公里’的脚步从未停下。” 



为打通这“最后一公里”,高新减灾所做了多种尝试,从短信预警到下载APP接收信息,有一些效果但不足之处也很明显,“灾难毕竟是小概率事件,大家平时也很少会意识到地震这件事,所以APP下载率不高,我们又开始尝试像日本一样通过电视发出预警信息”。


与当地政府谈授权、与广电公司谈合作、与小米等国产手机厂商谈软件内置……从2012年开始,在各地县政府的授权及当地县广电公司的支持下,汶川、北川、茂县在全国率先启用电视地震预警,并在“8.8”九寨沟7级地震等大地震中发挥了减灾效益。



“让地震预警服务成为一项基本公共服务,这是我一直倡导的,也得到了四川省和成都市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高度重视,使这项工作可以更加顺利地开展。”王暾说。


越来越多的“最后一公里”被打通:2014年4月,防震减灾示范学校应用地震预警被纳入成都十大民生工程的政府举措,当年9月,成都高新区在国内率先实现全部学校应用地震预警;


2018年5月,四川省有线广播电视网络股份有限公司与高新减灾所签署地震预警接收“最后一公里”深化合作协议,并全面打通了地震预警网与四川广电网络的技术链路。




2019年6月17日的四川省长宁6.0级地震中,成都的180个学校、110个社区收到预警,成都市13个区县的电视预警系统触发警报,电视机倒数地震波到达时间、社区大喇叭齐鸣的画面火遍网络,全国网友纷纷点赞这一硬核技术;同年7月,在成都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依法授权开通电视、手机地震预警,10月,电视地震预警服务已延伸至四川省21个市州,覆盖全省76%的县。



除了电视和大喇叭的地震预警服务外,手机也成为极好的载体。2019年11月,高新减灾所与小米集团合作,小米手机成为全球首个接入地震预警功能的手机操作系统启用,到2021年4月,小米、华为、OPPO、vivo四大国产手机厂商都已接入地震预警功能。这意味着,面向数亿用户的秒级响应的手机、电视地震预警已延伸至全国。



“科研工作者‘要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作为一名党员和科研工作者,我有责任、有能力以实际行动践行这一要求”。王暾说,目前高新减灾所与应急管理部门合作建设的大陆地震预警网延伸到 全国个31省,有 7500个地震预警台站,已是世界上最大的地震预警网,覆盖了240万平方公里的面积和我国震区90%的人口(约6.6亿人)。


全面提升综合防灾能力

从地震预警到多灾种预警


从注重灾后救助向注重灾前预防转变,从应对单一灾种向综合减灾转变,从减少灾害损失向减轻灾害风险转变,全面提升全社会抵御自然灾害的综合防范能力。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应急管理体系的建设。



在高新减灾所14年的发展中,已经形成了世界领先的地震预警成果以及处于国际第一梯队的多灾种预警成果。一路走来,王暾仍记得当时决定回国创业的初心。“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我连夜查询文献,发现日本从2007年开始就可以向全国提供地震预警服务,便想如果下一次再有地震发生,中国能不能预警?我能不能来做这件事?”



“当年在我出国留学时,就曾经告诉自己学成归来要报效祖国。”王暾当晚就决定回国,并于2008年6月回到成都,建立了高新减灾所。


追逐理想从来都不是容易的,王暾也曾经遭遇各种低谷,但跨过了荆棘,前方便是广袤大地。而高新减灾所的研发成果,也得到了各方的关注与认可。


2020年11月,中国地震局与高新减灾所签署合作备忘录,共建中国地震预警网,成为政府与社会力量共建灾害预警网、我国灾害预警领域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里程碑事件。一个月后,中国地震局地震预警技术研究成都中心正式成立。


2022年4月6日,全国首个专注多灾种预警的省级重点实验室——地震预警与多灾种预警应用信息技术四川省重点实验室依托于高新减灾所揭牌成立;同年9月22日,成都多灾种预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减灾所揭牌,这也是全国首个多灾种预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自2015年联合国首次提出多灾种预警概念以来,研究建立多灾种预警系统已成为全球防灾科技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王暾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通过多年努力,高新减灾所构建了涵盖20多种数据源的“天—空—地—地下”立体化监测网,通过面向亿级用户的预警信息秒级发布技术,实现灾害信息的精准发布。目前,这一多灾种预警平台已经971次对自然灾害进行监测预警,包括破坏性地震、滑坡、泥石流、沉降、山洪、山火等



如今,高新减灾所自主研发的地震预警技术不仅服务我国公众,更走出国门服务于“一带一路”国家。继2015年ICL地震预警系统首次走出国门出口到尼泊尔后,印度尼西亚气象气候和地球物理局2019年也与高新减灾所共建印尼地震预警网,并在2020年4月投入试运行,截至今年4月,已预警印尼5级以上强震近13次。


“我希望中国的地震预警技术可以服务全球,让更多人看到、用到‘中国智造’。”对于王暾来说,地震预警的路会继续走下去,走到地震预报。尽管只是一字之差,但却意味着更多的探索和努力。



目前,高新减灾所和相关部门在川滇建设的“地下云图网”,可监测地下10公里到20公里的能量变化,希望通过这些变化来预报地震或是在地震预报研究上有所突破。“众所周知,地震预报直至现在仍然是世界难题,将面临种种困难挑战,我们已经做好了准备。”王暾说,“知识分子应当始终胸怀大局、心有大我,坚持国家至上、民族至上、人民至上,我愿意接受这一担当和使命。”


文字:郑其

图片:梁磊

部分图片为资料图

编辑:袁也然

校对:申东霞



热门评论
打开成都高新查看更多评论
推荐新闻
红星何以照耀中国⑤ 2022-10-14 11:35:50
红星何以照耀中国④ 2022-10-14 11:34:58
红星何以照耀中国③ 2022-10-14 11:33:46
红星何以照耀中国② 2022-10-14 11:32:38
红星何以照耀中国① 2022-10-14 11:31:17
非凡十年 高新实践|述说高新⑤ 2022-10-14 11:23:09
我家门前,见证成都十年之变 2022-10-14 11:16:54
来(返)蓉人员疫情防控最新政策(10月13日) 2022-10-14 10:12:02
党的十九大以来大事记 2022-10-14 10:00:39
天府新区紧急寻人!龙泉驿区重要通告! 2022-10-14 09:57:09
没看够!下载个成都高新呗!
成都高新 有态度的新闻 立即打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