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送走各国大运会健儿,10月的成都,将再次吸引全球目光。10月18日,2023成都世界科幻大会即将召开,全世界“幻迷”将齐聚蓉城,共赴一场与未来的约定。这是世界科幻大会首次在中国举行,成都也成为日本横滨之后的亚洲第二个、中国首个举办世界科幻大会的城市。
成都如何打造“科幻之都”新名片,创造大会营城新机遇?成都高新区如何借此次盛会,与科技创新相结合,抢抓科幻产业新机遇?今天,成都高新区融媒体中心推出“中国科幻年,从成都出发”系列产品,以漫画、视频、图文等多种形式,带来 “大咖”访谈、企业对话等内容,呈现成都科幻产业与科技、商业、文化等各领域的交融和碰撞。
科幻,为何迷人?
科幻,即科学幻想,直译为“科学小说”,是幻想的艺术,展现人类未来生活,描述科学技术远景。
科幻的迷人之处在哪里?
刘慈欣科幻漫画宇宙体验展正在成都高新区展出
著名科幻作家刘慈欣在《三体》英文版后记里记录了这样一个故事:“童年的一个夜晚,在我的记忆中深刻而清晰:我站在一个池塘边——池塘位于河南省罗山县的一个村庄前,那是我祖辈生活的村庄——旁边还站着许多人,有大人也有小孩,我和他们一起仰望着晴朗的夜空,漆黑的天幕上有一颗小星星缓缓飞过……”
刘慈欣回忆,那一天是1970年4月25日,当年他七岁,那颗“小星星”是中国刚刚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科幻的种子,从此在一个少儿心中埋下,进步的人类科技与宏大的宇宙图景,给作者带来了难以言表的震撼。正是这种感受,让他先成为科幻迷,进而才成为科幻作家。
刘慈欣科幻漫画宇宙体验展正在成都高新区展出
好奇心与探索欲,激发了科幻作家对未知世界的探索。科幻,种下的是想象力的种子,蕴藏着创新创造的无限可能。科幻的迷人之处正在于此——刘慈欣在书中自述:“我感觉科幻小说的最大魅力,就是创造出众多现实之外的想象世界。”
科幻的种子生根发芽,长城了参天大树。多年后,刘慈欣的《三体》获得巨大成功——2015年,作品获第73届“雨果奖”最佳长篇小说奖;2017年,第三部英文版获得 “轨迹奖”最佳长篇科幻小说奖;2019年,作品列入“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
在儿时,哪个人不曾感叹头上那片“星汉灿烂”,又有谁没向父母们问过“十万个为什么”?而纵观人类文明史,从“童年”走向“成熟”,人类也是从仰望星空开始的。
科幻
“天何所沓?十二焉分?日月安属?列星安陈?”诗人屈原早就发出“天问”。“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诗人苏东坡如是感叹。体会到宇宙浩瀚和个体渺小,古人对天地怀有敬畏之心,生出无限遐思,也才有了浪漫的神话故事。因此,你就很难断定,“嫦娥奔月”“夸父追日”“精卫填海”这些故事仅仅是传说,而不是智慧的古人最早的“科幻”。
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嫦娥”探月,“蛟龙”入海,中国人始终向宇宙“上下而求索”,科技创新永无止境,这是大国重器里的“硬核浪漫”。如今,距离中国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已过去半个世纪,科技领域里的一个个中国奇迹令世界瞩目。
“科学是科幻的基础,而科幻是科学的延伸。”尤其对于中国科幻,华夏文明丰富的文化底蕴,成为了中国科幻小说的富矿,而科学家又将神话变为现实。科幻产业与科技创新相互促进,科幻作品所呈现的人类理性,弘扬的人类求真路上永不止步的精神,正是科幻的魅力所在。
成都,何以科幻?
成都打造“科幻之都”,底气何在?“成都是中国地理上的洼地,却是中国科幻的高地。”四川省科普作家协会理事长、首届中国科幻银河奖得主吴显奎这样评价。
有一本杂志,垒起了这个高地的“基石”。成都市人民南路四段11号,是全国发行量最大的科幻杂志《科幻世界》编辑部所在地。曾经,科幻文学也有过低迷的时候——全国各地的科普科幻读物陆续关停,《科幻世界》全国征订数一度下滑至600多册。然而,即使是在这种情况下,杂志也从未停刊,为中国科幻保留了“一星火种”。因此,成都也被公认为“中国科幻小说大本营”。
电影《流浪地球》海报
《科幻世界》影响绵延三代“幻迷”,许多读者都说,是看着这本杂志长大的。从1979年创刊至今,这本杂志培育了刘慈欣、韩松、王晋康、何夕等数不清的科幻作者,连接了数不清的科幻读者,诞生了诸如《三体》《流浪地球》等享有国际声誉的科幻作品。
几年前,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曾将部分优秀作品集结出版,就命名为“中国科幻基石丛书”。成都市科幻协会会长、丛书主编姚海军在书的前言中介绍:“‘基石’是个平实的词,不够‘炫’,却能够准确传达我们对构建中的中国科幻繁华巨厦的情感与信心。”
2023世界科幻大会全球品牌发布会
几天后,这座大厦将迎来四海宾客。10月18日-22日,2023成都世界科幻大会即将召开,业界“大咖”、世界“幻迷”将聚集于此,届时不仅有丰富多彩的活动,还将颁发世界科幻最高奖“雨果奖”,这一切都让科幻迷们无比期待。
《科幻世界》主编拉兹
《科幻世界》主编拉兹谈到:“对于世界科幻大会而言,第一次落地中国,这也是大会的一大进步。不论是科技发展的影响力、文化发展的影响力,还是科幻本身的影响力,中国都已屹立于世界舞台。同时,大会也需要走出英语国家,走出西方文化的范围,进入到东方文化,去丰富大会的多元文化色彩,不然世界科幻大会也是不完整的。”
有人说,神话是科幻的原型,而科幻是来自未来的神话。成都的“科幻”氛围古已有之:从金沙文明到都江堰水利工程,从蚕丛鱼凫神话到青城剑仙……孕育了成都的古蜀文明,有着浓郁的幻想色彩——
被称为“太阳树”“宇宙树”的青铜神树,体现着古蜀人与中原文化共享的宇宙观;商周太阳神鸟金饰上的精致图纹,体现了古蜀先民的太阳崇拜:“金乌负日”而有日出日落,阳光普照大地,万物生生不息,而太阳崇拜,正是天体崇拜的核心内容。
成都“科幻”主题列车
当代成都人,让造日神话成真!不久前,“人造太阳”取得重大进展:中核集团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发布消息,新一代人造太阳“中国环流三号”取得重大科研进展,首次实现100万安培等离子体电流下的高约束模式运行,再次刷新我国磁约束聚变装置运行纪录。
今天,天府文化浸润下的成都,延续着创新创造的基因。成都鲜明提出,将更突出科技引领、创新驱动,在服务国家科技自立自强中提升城市科技创新能力。让想象力转变为生产力,这就是成都的科幻雄心。
文字:向策
条漫:胡秦
图片来源于成都发布、红星新闻
(部分图片为资料图)
编辑:袁也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