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节丨今天,记录每一个记录新闻的我们

2023-11-08 09:14:52 


11月7日,第24个中国记者节来临之际,全国首部以范长江为原型的广播剧《不尽长江滚滚来》在北京举行全国首播仪式。这位中国新闻巨子,作为无产阶级新闻事业出色的领导者、新中国新闻事业的开拓者,曾以这样一句话来激励每一个新闻人:“一个记者,如果能为一个伟大的理想工作,那是很值得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


同样是在第24个中国记者节前夕,中国记协亦发文追问《今天,记者向何方?》:“媒体融合走过十年,迭代显而易见,变化每天发生。从来没有哪个时期的新闻工作者像今天这样,承受着巨大压力,面临着转型挑战,迎接着超越自我的重要机遇。”众声喧哗的当下,记者应向何方?党的声音在何方、人民在何方、事实真相在何方、媒体融合在何方,记者就应向何方……


今天,是每一位记者的节日,也是每一位记者都不会停下脚步的节日。我们以中心多位记者的心声,记录下这个特殊的节日,而更多的身影仍然在一线、在现场、在新闻发生的路上。


脚下有泥 心中有光,致敬我的“这10年”

何曼

何曼


10年婚姻叫“锡婚”,表示婚姻看似柔软却在历经风雨后仍然坚不可摧。我和“记者”这份岗位,今年刚好是“锡婚”。


这10年,从江南到西南;这10年,从民生到时政;这10年,从传统电视台到融媒体中心......


10年间,长了年岁、增了体重、添了皱纹,我把它们叫做岁月带给我的“显性基因”。那么你们要问了:“隐性基因”是什么?我的答案显得有点官方:财富。您先别急着叹气,听听我的故事。


江南到西南,跨越1800余公里,舍弃家人,但在成都这座既包容又热情的城市里,我收获了一个幸福的家庭。公园城市的美、美食之都的味,让我“来了就走不掉”。


民生到时政,在“脚下有泥”的日子里,见证了“民生向暖”的岁月静好;在“心中有光”的蓝图里,感受到了新时代的奋进新征程。


从传统电视台到融媒体中心,这是我们这一代记者避不开的“时代课题”,我更认为这是记者的幸运。幸运见证、幸运体验、幸运成长。媒体相融,丰了我们的羽翼、增了我们的技能,让我们每位记者同行,挖掘出了另一个更加优秀的自己。


10年记者生涯,有人笑称“阅人无数”,有最骄傲、最难忘的瞬间吗?有,是刚刚过去的成都大运会。


这场盛会的级别,大家都太清楚了。尤其有幸,我能以“成都高新区融媒体中心视频记者”的身份,参与赛事报道。


整个大运会期间,成都的天气特别给力,三十八九度的高温天+日日艳阳高照,每天早出晚归往返于各大赛事场馆,所以,身体上的“累”记忆犹新。但使命在肩,精神上的“乐”,让我和同事在整个赛事期间,没有一丝倦怠。即便每天下午3点才吃上一碗泡面,也丝毫不觉得苦。


说到泡面,这里和大家分享一个小插曲。大运会期间,很多赛事都是上午结束,中午饭点都在采访区蹲采访,采完结束又要抢着时效发新闻,所以很多记者午饭都没时间吃。如果碰上在大运村的话,场地大,接驳车又要按点发车,就餐问题就更麻烦了。虽然各大场馆的媒体休息间都有零食、水果,但体力的巨大消耗,真的很需要一碗加量版的方便面来“激活”。


8月2号这天下午3点半,我和同事在大运村采访结束,坐在媒体休息间肚子饿得咕咕叫,当场“炫”了3个小面包还是不顶饿,此时,身边突然飘来一股熟悉且渴望已久的方便面香。我俩寻味而去,看到身后一位同仁正津津有味地吃着方便面。他一眼就看出了我俩的“疑惑”,笑着说:这是我提前买好放包里备着的,你俩肯定是第一次参加这样的赛事报道吧?嘿嘿,北京奥运会我就是这样干的。这位同仁来自中新社。


回望那次报道经历,是难能可贵的。作为一名记者,在职业生涯能参与一次世界性赛事报道,何其有幸。12天里,我和同事共产出21条短视频。数量虽可观,但质量提升空间太大了,这是我们的不足,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一定要加强业务学习。尤其是在短视频制作上,多向年轻人请教,争取不让年纪拖了后腿。


其实,锡婚也叫“惜婚”。在婚姻范畴,是告诉夫妻双方要珍惜现在的幸福家庭。在我的记者职业范畴,它告诉我的,同样是珍惜。珍惜我童年时的梦想、珍惜我入行时的初心、珍惜我“这10年”的经历。


“惜婚”亦起步。脚下有泥,心中有光,下一个10年,我们不见不散。


循着光 成为光

王雯丽

王雯丽


回顾自己七年的新闻生涯,从实习记者到新媒体编辑,从乡村振兴的泥土地到科技前沿的高新区,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呢?我觉得可以用“笨拙成长”来形容。


我没有接受过新闻专业的学习,脑子不算聪明,反应也不快。每一次的采访,都提前查阅相关资料和报道,反复推敲写出的每句话,核实不熟悉的名词,这样的方式让我遇到过很多写不出稿的焦虑时刻。但“笨拙”自有力量,坚持完成的每一篇小小的稿子,最后都能成为我的力量,让我不断沉淀、不断积累、不断成长。


今年我幸运地来到了成都高新区融媒体中心工作,面对此前甚少接触的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及新经济领域,我遇到许多大脑“宕机”的时候。在部门领导和同事的关爱和指导下,我通过多看、多听、多问、多写的方式,补充新闻知识、扫除盲点,在工作中学习成长。


我记得去参加中国(西部)电子信息博览会那天,各种产业核心产品和尖端技术及专业词汇让我云里雾里。老师指导我如何挑选亮点,怎样和采访对象沟通,我认真记下,通过虚心询问被采访人弄懂专业知识,抓取重点。在修改稿子时,老师一字一句对内容进行批注,我仔细研究思考为何改动,通过不断的学、写、改,修炼写作能力。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还有第一次参加集体报道中秋诗会,所有人分工明确,齐心协力。有的分解采访任务并把握整体情况,有的坚守主舞台确保完成稿件主体,有的守在分会场,有的挤过重重人群寻找最好的角度,有的完成联动采访、拍摄活动花絮……


整个过程中,大家都在群里不断互通最新消息,但当活动结束,群里瞬间安静下来,没有一个人说话。虽然没有任何指令,但每个人都抓紧时间修图、写稿。最后的成稿照片精美、采访充实、细节生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这让我备受鼓舞。 


成都高新区融媒体中心的老师都是我的前辈,他们数十年如一日,用笔尖和镜头记录这片土地上的美好,见证成都高新区的改革与变迁。在他们身上,我感受到了一名新闻工作者应有的担当和责任。


能坚持在新闻的路上,对我来说是一件幸福的事。往后的日子继续踏踏实实向前,希望走得慢一点,但也远一点。


前路有亮光,循着这道光,成为自己的光。


记者节是记者的加油站

刘奕南

刘奕南


2023年11月8日,我们迎来第二十四个记者节。李大钊指出:“现在的新闻,就是将来的历史。”这样看来,亲身实践,内容为王,第一速度,关注民生,记录真实,这是记者的理念,新闻的理念。


不错,新闻报道是一份需要全力以赴的工作,历经千辛万苦,一线捕捉真实,一双眼紧盯不放,一双脚不停追踪,一颗心永系百姓。


在我心目中,记者,见证历史,但并不单单记录历史。记者的称号,蕴含一种动力,向生活学,向实际学,向群众学。在生活中发现,发现新闻作品思想上的震撼力;在实际中挖掘,挖掘新闻作品艺术上的感染力;在群众中探究,探究新闻作品审美观赏的愉悦性。记者要以自己的良知和社会责任心,倾听民声,反映民意,对上负责,对下负责,不因盲从和麻木而忘记自己的责任和义务,这是记者的道德。舆论如果嘲笑规律,最后必定为规律所嘲弄。


目前我作为一名视频记者,回顾一年工作,我做过电视新闻、短视频新闻、专题视频,我能明显感觉到,记者这个行业正在不断更新。从技术上,需要时时刻刻学习新技术,比如新的镜头语言、新的短视频拍摄手法、新的快节奏剪辑手法,更要掌握新型设备,以备作为一名视频记者的专业能力。再从思想上,作为一名记者,必须在提高政治素质的同时,更多地注重职业道德的培养,有敬业精神,有修养,还要有骨气。


现在新媒体时代到来。在未来,我一将吐故纳新,培养创新思维,不断更新创作理念。二将培养综合业务能力,做“团队型”记者。三将与时俱进:掌握信息传播技术与手段,不做技术“文盲”。四将付诸实践:积极适应新变化,打造有传播力的融媒体产品。


复杂多变的互联网环境,对新闻工作者提出了更高要求: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担负起党的政策主张传播者、时代风云记录者、社会进步推动者、公平正义守望者的神圣职责。记者节是加油站!在这个属于自己的节日里是我们人生当中最宝贵的历练与财富,在生命深处存留这一记忆!


“咬文嚼字”:媒体人的工作美学

袁也然

袁也然


入行12年,从记者到编辑,所有的工作时间都在和“文字”打交道。文字是文化的载体,无论是电视语言还是书面语言,都需要将文字形象化,传达情感、讲述故事。


3年多以前,我从记者转岗做了编辑。百度百科上,关于“编辑”是这样解释的:编辑,是一种工作及职业,指为各种媒体(以出版物为主)在出版前进行的后期制作,包括文字、图像、录音、录像、多媒体生成处理,和制作审核、校对的一项工序。而对于我来说,它更像是新闻传播的“把关人”,大到文章逻辑缺失,小到标点符号错误,前方记者写的每一篇稿件,第一步是交给编辑来编辑。


如果说,记者是用温情的镜头记录色彩,用正义的笔触描绘态度,那么编辑则是用“放大镜”咬文嚼字。在现代汉语里,“咬文嚼字”并不算一个褒义词,它用来形容过分地斟酌字句,多指死抠字眼儿而不注重精神实质。但当把它放在媒体人身上,就成为了良好的职业水准,表面上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实际上是调整思想和情感。松弛还是松驰,一副对联还是一幅对联,挖墙脚还是挖墙角,美轮美奂还是美仑美奂,一二三还是123……这个“较真儿”或许就是专属于媒体人的一种工作美学吧。


从传统媒体到新媒体,大家的阅读习惯从从纸质阅读变为电子阅读,我们的新闻制作、呈现方式也在发生着改变。但对我来说,有一点一直没变:时刻在接触新资讯。从成都大运会到世界科幻大会,从“黑科技”到AI,从新修建的学校到新开业的商业综合体,从创业者到清洁工……每一天、每一篇都是“新”事。


通过前线记者发回的一篇篇报道,我也间接参与了发生在成都、成都高新区的一切。希望未来还有很多个12年,可以与这份职业、这片土地有更深的连接与链接。


传播的力量在于神奇的连锁反应

陈堃

陈堃


发现,让0变成1。


九月末,完成了大运会乒乓球场馆中心的收尾工作后,我回到高新区融媒体中心。


经历三年的国际大型赛事的媒体宣传工作,我问自己“有没有什么改变”?


回答是肯定的!通过赛事,我第一次接触到了媒体运行、宣传引导等全新的工作,学习从另一个角度开始思考选题策划和媒体传播的意义。


8月,大运会一开赛,成都这座城市就是一篇新闻通稿,分散在11个区县的49个大运场馆,包括成都14335平方公里的大街小巷、一枝一叶,都是这篇新闻通稿的一个个细节。


以赛为媒,做好国际传播,在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站在外眼的角度去挖掘细节。每一个事件,每一个人,都是一个潜在的新闻故事,一张传递城市魅力的媒体载体。智能发球机器人 “黑科技”赋能大运、34米高空马道的守护、“馆家”张师、参与了深圳和成都大运会场馆建设的工程师曾建阁、场馆后勤保障人员李惠等鲜活的人物,以及他们的大运故事。通过小切口故事用心去发现,用镜头和笔触去记录,用媒体的力量去呈现。这是将0变成1的过程,将看似平凡的事物赋予了新的价值和意义。


传播,让1变成10,10变成N。


关于传播的力量,我想给大家分享一个故事。


8月4日一早,大运会乒乓球场馆中心就迎来了一个特殊的客人:2029年大运会组委会主席Carrow Hill!当他走到媒体工作间时停下了脚步,认真在留言板上写道:“祝福成都大运会!所有的一切都给人印象深刻!”在之后的两天时间里,留言板吸引了来自日本、泰国、韩国等多国媒体记者,他们纷纷写下对成都这座城市的点赞和祝福。


我们将这些珍贵的场景拍成了照片、录了视频,上传到大运会媒体内容池,供全球的记者抓取和使用,无意识间,创意策划了一个宣传爆点。加上期间国际大体际代理主席雷诺·艾德点赞成都高新体育中心“这是一座非常漂亮的世界级场馆”,国际大体联大家庭观察员发来褒扬邮件,高新乒乓球馆7个冠军全部收入中国队囊中。整个赛事期间,我们策划了一波又一波的宣传高潮,吸引了一批批的中外媒体记者来高新场馆。


这个过程就是传播的力量,通过全球媒体,我们将发现的故事进行矩阵传播,向世界传递成都声音、中国声音,这是1变成10,10变成N地扩散,将成都的友好信息传递,影响到更广泛的人群,形成社会范围内的连锁反应。


思考与启示


见证传播的力量是如何在社会中创造着神奇的连锁反应,让我领悟琢磨出一个道理:在媒体行业,发掘新闻价值并将其转化为引人入胜的故事是至关重要的。我们在做选题策划时,应该承载社会的故事、事件和情感,而媒体间的沟通则是信息传递的最佳渠道。当一个有温度的产品产生了社会影响力,往往能引发连锁反应,影响人们的思维和行动,甚至于城市形象的演绎。


最后,想送给同行们一句话:“永远对未知充满好奇,永远对挑战充满激情,永远对未来充满希望!”


成都高新区融媒体中心赴成都未来科技城开展采风


视频:王时伟

编辑:向策


热门评论
打开成都高新查看更多评论
推荐新闻
记者节丨今天,记录每一个记录新闻的我们 2023-11-08 09:14:52
今天过节,致敬你我! 2023-11-08 08:38:10
致全市新闻工作者的慰问信 2023-11-08 08:35:46
不到3天,国际“购物车”“朋友圈”扩容!进博会上,成都企业忙 2023-11-08 07:38:04
预约参观全攻略!成都自然博物馆最新须知 2023-11-08 07:36:57
全国百强榜单发布!成都这5地上榜→ 2023-11-08 07:35:22
成都高新区第十二届中小学生艺术节群舞专场比赛举行 2023-11-07 19:07:29
视频丨中国匠人大会“掇珍集”(第二季)在成都高新区鸣锣开市 2023-11-07 18:22:36
打造全国中试首选地:成都高新区的“生态谋略” 2023-11-07 18:07:13
一家家小店、一份份善举,温暖了这座城 2023-11-07 18:03:30
没看够!下载个成都高新呗!
成都高新 有态度的新闻 立即打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