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高新区
3月20日,记者从成都高新区财政局获悉,成都高新区财政局优化体制机制,以支持产业发展和市场主体引育为首要任务,破除思维定势、路径依赖,以广义财源的思路,探索大财政统领财源建设的新路径,将成都高新区的财源潜力转化为成都高新区持续高质量发展的长期动力。
2023年,成都高新区有效市场主体数上升至31万余户,同比增长26%,上市企业户数达53户,培育出年度全口径税收收入100亿元以上企业1户、1亿元以上企业超80户,千万元以上企业近700户。
2023年,成都高新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300.5亿元,超收5.5亿元,增长13.3%,同口径(剔除增值税留抵退税政策影响,下同)增长6.9%,占全市的15.6%。其中,税收收入273.5亿元,超年初预算3.8亿元,增长15.2%,同口径增长7.9%,占全市的18.9%,税收收入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比重上升至91%。此外,2023年成都高新区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完成129.7亿元,为预算的135%,超收33.6亿元,增长22.9%。
加大杠杆
实施积极财政政策
记者了解到,成都高新区以大财政理念为统领,探索广义财源提升机制,加强财政资金资产资源全要素统筹,优化盘活存量资产,全力争取增发国债、转移支付、政府债券,发挥产业基金、科创金融等政策性金融工具效益,提升国资国企贡献,增强财政统筹资源保障大事要事的能力。
成都高新区争取上级转移支付资金110.8亿元,增长127.6%,其中,产业类转移性收入80.2亿元,社会事务类转移性收入7.8亿元。用好用足投融资工具,成功发行地方政府债券7.4亿元。争取“三个做优做强”重点片区建设补助资金1亿元和中心城区补短板资金5.4亿元,有力保障成都高新区重点项目建设资金需求。
同时,抢抓国家城中村改造机遇,引入政策性银行参与,拓展“中央补助+专项债券+专项借款+银行贷款”的融资路径。把握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新机制要求,着力在污水处理、产业园区、旧城改造等领域谋划一批项目。
据悉,成都高新区计划发行规模为14亿元的高投集团基础设施REITs项目,有望成为西部地区REITs发行第一单;加快实施3000亿元产业基金组建工作,2023年新增组建产业基金30支,总规模约738亿元,信息汇融、项目汇入、资本汇流、机构汇萃的资本开放新格局已初露峥嵘。
精细管理
提升财政治理效能
成都高新区搭建可视化分析平台——财源建设大数据信息平台(以下简称平台),借助“重点片区”“产业发展”“企业培育”等8大应用场景,深度整合财经税收等数据,精准预判潜在增长点及风险点,提高财政治理精准度。
成都高新区以“亩均税收”指标为指引,建立跨片区税源涵养平衡机制,为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主导产业争取更广阔的成长空间,促进产业“建圈强链”优化协调布局,重点片区发展取得良好成效。其中,交子公园金融商圈片区(成都高新南区)2023年每平方公里税收已增至6.9亿元。
与此同时,成都高新区通过平台按季分税种、分行业开展工作调度,健全财政、税务、产业部门联动的税源建设协同机制,促进税收平稳增长;运用税收风险预警模型,建立迁出企业联动机制,以务实的工作举措坚定企业在成都高新区发展的信心。
成都高新区推进目标管理体系与数据平台深度融合,全面提升服务的精准性和有效性,对平台监控的八大税收行业、986户重点税源企业,通过目标体系分解至各部门,定期反馈企业税收变动情况,促进部门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夯实高新区税收固本稳增的主支撑。此外,将平台“企业成长”模块与“招引企业落地转化”考核指标联动起来,督促主管部门加快主导产业链延链强链补链,激发“链”式效应,推动产业聚集,近3年新招引企业中,已有32家企业成长为骨干税源。
文字:孔维睿
图源:资料图
编辑:向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