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棣
本期“我在成都高新创业”,我们将走进肖家河街道兴蓉社区,为你带来李棣这位年轻设计师创业的故事。
晚上7点,华灯初上,成都高新区兴蓉社区维信广场热闹起来,吃完晚饭的居民陆续出门遛弯儿,老人在街角空地上跳广场舞,小孩子在游乐设施上滑滑梯,不远处新打造的“兴蓉108将”儿童艺术墙吸引了许多家长和孩子一起欣赏讨论……社区在出新,设施在改造,居民的生活节奏没有变。
一个年轻人沿着街边走来——戴着大大的黑框眼镜,背着包,夹着本子。他边走边看、写写画画,不时停下来与居民交谈。有熟悉的人知道,那是大城小村工作室的负责人李棣在工作。
双向奔赴,“社区再造家”们牵手兴蓉社区
李棣在德国留学时主修建筑学和城市设计,毕业后到中国扶贫基金会参与乡村振兴项目的实践。在这个过程中,他发现了自下而上的力量在社区营造中的重要性,逐渐诞生了创业的想法。
“我们在很多城市调研,和当地居民一起探讨社区未来的发展,并吸纳他们的建议、诉求,融入相关规划设计之中。”李棣说,这样的模式为冰冷的规划图纸和坚硬的钢筋材料增添了温度与色彩,“规划设计更接地气,才能更符合居民实际生活的需要。”
2019年,成都高新区肖家河街道发布的一则招募启事引起了李棣的注意,“要为每个社区匹配专业规划师、营造师,协助社区开展更多新项目,这和我的理念不谋而合。”李棣与志同道合的朋友们成立了“大城小村”工作室,一起来到了兴蓉社区。
“兴蓉社区给我们提供了办公场地及和项目支持,让我们很多关于想法得以实现,帮助我们不断成长。”兴蓉社区双创中心二楼就成为了“大城小村”工作室的起点,李棣的团队在这里开启了一系列创新性的社区更新实践项目。
“社区营造的关键是问题,是如何和居民真正建立沟通,得知居民最真实的诉求。”李棣认为,要激活社区,让社区自己成长,需要让居民参与到社区规划设计中。
李棣教同学们体验VR
VR赋能,每个居民都能是“设计师”
“大城小村”工作室入驻兴蓉社区后,先是引导居民在白布和沙盘上表达自己的想法,后来结合元宇宙概念建成了社区规划馆,让居民戴上VR眼镜,在社区的数字孪生模型上进行操作,设计自己心中的理想社区。
“要做好社区的数字模型,得用脚步去丈量每一条街巷,沿路观察居民的活动特点,绘制人群行为地图。”“扫街”、画图成为了李棣工作的日常,虽然不是兴蓉社区的居民,如今的他也足够了解这片土地。
“这个位置能不能修一个长椅,让带娃的老人可以休息。“维信广场那棵大树下可以设置一个供小孩玩耍的滑梯。”“花坛旁边坡度有点陡,可以设计一个无障碍通道保证安全。”……居民的一个个想法点亮了李棣的设计思路,规划蓝图成为融汇多元智慧的集合体。
居民张女士说,刚开始大家心里不是很认可:“规划设计不是设计师的工作吗,和我们有啥关系?”现在,看着生活环境得到改善,参与社区规划已经成了居民们的生活新习惯。
李棣与社区居民
“尤其是孩子们,参与积极性很高,‘兴蓉108’将儿童艺术墙,就是源于一个孩子的想法,他说想把自己的全家福挂在墙上,做成拼图。我们便由此延展,让孩子们参与绘制自己的故事,用AI技术将图画变得更生动立体,并制作成108枚拼图,组成儿童艺术墙。”李棣认为,鼓励居民参与社区改造,正是城市在实现自我更新过程中最人性化的形象表达。
“其实,人人都是社区设计师,都是社会治理的参与者、推动者。”李棣说,他们的理想,是让老人、小孩、青年下楼就能找到自己的归属,在家门口就能实现全年龄的幸福生活。
文字:王雯丽
受访者供图
编辑:向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