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高新区科创局党支部党员干部
“七一”前夕,成都高新区科技创新局(以下简称“科创局”)机关党支部获评先进党组织称号。这一份荣誉的背后,是科创局始终坚持“心向党、行向前”发展理念的见证。
数据是工作的缩影,成都高新区的科技创新正呈现多点开花的局面。成都高新区当前建设国家级创新平台67家,占到全省1/4;拥有国家级孵化器20家、占全省40%;已建39个中试平台……透过一系列数据可以看到,持之以恒的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同时发力,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中逐渐发挥出中流砥柱的作用。
做好科技创新“排头兵”,首创“四链”融合
先进源于责任,优秀彰显党性。据了解,科创局党支部下设4个党小组,共有党员37人。在实际工作中,科创局党支部以科技创新担当为重任,带领全体党员干部将“党建链”嵌入科技创新“发展链”,专注于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同时发力。
科创局党支部将“党建引领产业发展”的理念贯穿落实于实际工作中,全体党员以“加快推进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为引领,以奋力当好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排头兵”为动力,首创“四链”融合(PI·IP·IPO×IC)这一推进产业科技创新工作机制。
该工作机制开创性推进科技成果转化的高新实践,不仅加速聚集了一大批优质创新企业和高层次创新人才,持续涌现一大批科技创新成果,而且更不断夯实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的科技支撑。
以党建促产业发展,以创新为第一动力。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数字经济是成都高新区三大主导产业,针对主导产业的发展,成都高新区聚力做强创新极核。
其中,高标准建设天府锦城实验室、天府绛溪实验室及国家精准医学、超高清视频两个创新中心是亮点之一。截至2023年1月28日,首批4个科学家团队和2个平台入驻天府锦城实验室;2023年11月,分布式能源集成前沿研究中心、微波与光子集成前沿研究中心正式挂牌入驻天府绛溪实验室。
生物医药方面,2023年4月,北京大学成都前沿交叉生物技术研究院揭牌,宣布落地位于成都高新区的前沿医学中心。未来,该研究院将建设国际顶尖PI-实验室8个,布局7个前沿技术研究中心,这无疑将推动区域产业集群向新、向好发展。
针对半导体、智能感算芯片等领域核心技术和“卡脖子”问题,在成都高新区与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支持下,芯华创新中心于2023年落地于成都高新区。发展至今,清华芯创新中心入驻高成长科技项目13个。
成都高新区科创局党支部开展党纪学习教育
聚力转化节点“最后一公里”,全面突击破局
产业是生产力变革的具体表现形式。在这场面向未来的生产力变革中,科创局一手抓科技创新,一手抓成果转化。为了打通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科创局聚力做好转化节点工作,在全国率先提出五位一体的“中试+”生态,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中试首选地。
在操作路径上,实施“产业链上谋中试,专业园区布中试”策略,坚持以企业为投资主体。目前,成都高新区已建39个中试平台,累计服务中试项目954个,聚集工程师1175人。
为了进一步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围绕科技成果转化全链条服务,成都高新区2021年发布“岷山行动”计划,聚焦区域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三大主导产业及未来产业“卡脖子”环节,通过“揭榜挂帅”方式,面向全球发布需求榜,吸引国内外顶尖科技创新团队、科研机构赴成都高新区成立新型研发机构,厚植区域创新策源能力。
该计划自启动实施以来,已发布数批需求榜单,其能量已经显现。其中,“岷山行动”计划入选科技部科技体制改革典型案例并全市推广。
时至今日,一系列促进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政策相继获得回报:成都高新区在国家高新区综合排名连续多年保持第一梯队;拥有国家级孵化器20家、占全省40%,双创工作获国务院督查激励,获区域类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就业专项行动全国第一。
与此同时,各类创新要素齐聚于成都高新。目前,成都高新区已聚集国家级人才累计489人,省级人才累计756人,占全省29%;打响成都高新区百亿天使母基金品牌,天使母基金首进全国前三,形成19支超100亿元天使基金集群;“金熊猫”科技企业创新积分工作居全国高新区第一、获全市推广,近两年来支持科技企业9000余家次、兑现政策资金超21亿元;高企总量突破4300家,累计培育上市企业62家,其中科创板10家,中西部第一。
文字:郑其
受访单位供图
编辑:向策
校对:申东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