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现场
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是个系统工程,需要各方协同发力、久久为功,更广大城乡居民积极参与、主动作为。
7月20-21日,成都高新区中和街道开展“垃圾都去哪儿了,探寻分类奥秘”生活垃圾分类主题活动,辖区市民代表、学生代表一起走进社区生活垃圾分类转运站,近距离参观学习生活垃圾处理流程,开启一场垃圾处理及再利用的科普之旅。
活动现场
居民积极参与厨余垃圾“以桶换桶”
7月20日,工作人员带领市民从时代天城小区的分类投放点到小区厨余垃圾“以桶换桶”活动点位进行参观,并跟随厨余垃圾转运车来到中和街道小型静脉家园,全面了解厨余垃圾从产生到收集,再到预处理智能分选、溯源计重、破碎压榨脱水的处理流程。
成都高新区中和街道新川片区是垃圾分类国家级标准化试点区域,也是成都高新区垃圾分类整合运营试点区域。为促进居民生活垃圾源头分类,解决厨余垃圾分出难、纯净度不高的问题,2023年3月,时代天城小区率先开展了家庭厨余垃圾“以桶换桶”试点工作。
通过前期宣传,居民领取2个10升的厨余垃圾小绿桶,把在日常生活中自行收集的厨余垃圾投放到小区厨余桶暂存点。每个厨余小桶盖都贴有居民门牌号和对应的二维码,通过现场工作人员扫码识别、数据上传等方式,环卫公司可以掌握每个小区家庭的厨余垃圾投放数据,最后再由环卫公司每天定时定点收运至中和街道小型静脉家园。通过扫码溯源、计量称重、拍照存证(确定投放厨余垃圾是否分类合格)后进行破碎、压榨、脱水,实现厨余垃圾减量化。
活动现场
截至今年6月底,时代天城小区累计发放厨余桶450户,发桶覆盖率为63.47%,参与换桶户数378余户,参与率84%。
活动现场
实地探查“其他垃圾”压缩转运过程
7月21日,垃圾分类工作人员带领市民代表们从朝阳丽景小区内生活垃圾分类亭到生活垃圾收集房,最后到中和静脉家园。市民通过实地探访、观摩,了解其他垃圾的产生、收集,再经其他垃圾专用运输车运输至压缩站,进行过磅、卸料、压缩、装罐后转运至焚烧发电厂的处理流程。
活动现场,转运站的工作人员通过电子屏,为市民们详细讲解了垃圾分类的科普知识,工作人员深入浅出的讲解,让大家对垃圾分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在中心控制区,大家还参观了转运站中控室,简单了解转运站作业流程。通过中控室实时监控,家长和孩子们了解到垃圾在装卸后如何被压缩打包转运。
活动现场
据了解,从2024年2月起,成都高新区中和街道组织对朝阳丽景垃圾房进行标准化改造工作,在原址区域扩建成30平方米的现代化生活垃圾收集房1座(含保洁工具房一个),可以容纳660L垃圾桶约12个,可满足小区生活垃圾暂存需求。在功能完备方面,垃圾房内部新增排气、喷淋除臭、蚊蝇消杀等设备;在管理方面,内部除做好生活垃圾分类分区管理外,设置规范统一生活垃圾收集点门头标识、悬挂垃圾房管理制度及垃圾宣传展板,不仅改善了垃圾房环境,同时将垃圾分类暂存,便于后端分类清运工作的开展。
两日的实地体验和观摩,结合本次活动制作的《厨余垃圾手册》《其他垃圾手册》和垃圾分类工作人员现场讲解,大家深深感受垃圾分类的重要性。参与本次活动的市民代表表示:“充分了解了垃圾处理的过程后,让我认识到,仅仅是一个垃圾处理也要许多繁杂的工序,所以我们要做好垃圾分类,这样不仅提高了垃圾处理的效率,也保护了环境”。
“下一步,我们将持续推动市民群众养成垃圾分类的好习惯,着眼长远、绵绵用力,围绕从垃圾分类到资源回收利用的全产业链进行系统规划,形成推进垃圾分类的长效机制。”成都高新区中和街道有关负责人说。
文字:孔维睿
活动主办方供图
编辑:向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