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高新娃暑假生活丰富多彩
近年来,成都高新区立足区域实际,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坚持五育并举,融合发展,让教育回归育人本质,教育质量显著提升,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持续增强。教育质量检测监测持续保持成都市前列,在全市社会公共服务满意度测评中教育连续三年位列第一。
2024年,成都高新区作为成都市唯一一个入围全国义务教育教学改革实验区,以“一核两翼六群”实践经验为基础,全面构建深度融合的课程形态,着眼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持续推动“五育并举”,立足特色课程与文化,共开设社团1628个,“艺体2+1+X 项目”普及率达100%,20所学校被评为市区级“劳动教育试点学校”。
德育:
思政教育一体化,提升学生思想道德水平
成都高新区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全区中小学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切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师生头脑,引导青少年扣好“人生第一颗扣子”。
成都高新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强化榜样育人,引导广大教师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争做“四有”教师,打造了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组织召开全区《中小学德育指南》解读会、首届思政教师赛课、学校德育工作系统思考与实践培训会、学校育人目标与德育课程建设答辩会等活动,促进教师队伍建设,提升德育管理能力;抓好班主任队伍建设,以班主任技能大赛为抓手,以赛代培,近三年通过区级班主任技能大赛推选30人参加成都市班主任技能大赛均获得市级综合和单项一、二等奖。通过评优选先,促进全区班主任队伍建设,全区中小学市优秀德育工作者57人、优秀班主任167人,区级优秀德育工作者155人,区级优秀班主任294人。
“一个优秀的班主任,首先要有教育情怀,在开班之初就要做好班级的规划建设。同时,还要以孩子的本位视角为出发点,制定分阶段发展目标,尊重每个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因材施教;在全学科课程中,我们还会以渗透的方式融入德育教育,让孩子们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修养品行。”成都教科院附属学校(西区)班主任周玲说。作为成都市优秀班主任、成都高新区优秀班主任,周玲还曾斩获2023成都市班主任技能大赛特等奖。在她的教学历程中,一份详细、温情的“治班策略”是她初带班级的必备宝典,每个班级的优势、不足、机遇与挑战都细细罗列,清晰明了,并在接下来六年的小学之旅中,还会不断更新,发展班级优势,校家社联动,提供多平台让每个孩子发光发热,百花齐放,朵朵芬芳。
一直以来,成都高新区坚持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深化中小学德育课程改革创新,高度重视中小学班主任队伍建设,以班主任论坛、新班主任培训、名班主任培养、德育论文评比、表彰激励和班主任技能大赛等举措,为全区中小学班主任创设了塑造形象、展示风采的舞台,引领全区中小学班主任工作的持续发展,久久为功,徐徐图之。
课程育人,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课堂。聚焦课程课堂,突出课程育人,成都高新区各中小学构建三级德育课程体系,实施“大中小德育课程衔接计划”,统筹中小学品德、语文、历史、体育、艺术等学科,积极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
活动育人,深化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喜迎二十大”、“童心永向党”等主题,结合省市相关工作部署和要求,面向中小学生,积极组织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通过系列活动,向省市选送优秀绘画作品、童谣、文章、小报、音视频作品等1000余件,30余件作品获评成都市一等奖。举办“童心向党 智慧少年”征文比赛,开展“扣好人生第一颗扣子”、“感恩明志,逐梦复兴”、“新时代好少年”、“传承红色基因”、清明祭英烈、向国旗敬礼等主题活动300余场,覆盖全区63所中小学,11万余名中小学生。
探索生命奥秘
智育:
深耕创新教育“试验田”,孵化面向未来的国际化创新人才
成都高新区充分利用高新区科教资源禀赋,促进产业科技和教育融合,突显科教融合特色。做好科学教育“加法”,培养学生好奇心想象力探求欲。
机器人互动体验、火箭实物残件、无人机表演及互动体验、AI姿态模仿、AI太空种植体验、VR小车互动体验……在成都高新区第九届中小学科技创新教育节上,一场以科技为名的交流跨越学校的四墙,扩展到更广泛的场域,影响着更多的孩子。这样的比赛在高新校园中频繁登场,乍看是青少年的奇思妙想,背后却蕴含着深刻的高新创新教育创新逻辑。
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离不开科技创新和教育创新。近年来,成都高新区高度重视科技创新教育,构建了“以环境建设为基础、以课程建设为依托、以品牌活动为载体、以专项竞赛为平台”的“四维联动”科技创新教育新样态。培养出了一支优秀的科技教师队伍,千余项研究成果获得市级以上科技创新奖励,有力地促进了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其中,优化环境建设方面,成都高新区着力加强学校功能场馆建设,培育了10所青少年科学院、20个科技创新教育示范校、6个科技创新类名师工作室。
校园科技节
走进成都七中初中附属小学,分门别类的科技馆令人眼前一亮。航天馆、人工智能馆、智能3D打印馆、工程技术馆、全国唯一中小学卫星测控站一应俱全,特色的科学实践场景和创新文化让这所小学俨然成为了一座科学博物馆。
“学校非常重视科创环境的打造和课程建设。今年暑假,我们不仅新增了科技体验设备,还创新开设了AI智慧教室和AI音乐教室,努力建设元宇宙+科学、音乐、美术、书法等特色创新空间。在AI智慧教室里,每个孩子的桌面上都有一个桌面智能机器人,信息课老师可以用来教授编程,其他学科教师则能借助机器人开展教学,实施大模型语音对话,让孩子们可以在课堂上与AI对话,及时获取信息,感受最前沿的科技创新知识。”该校科学教师李勇生介绍说,今年暑假,该校还新设了VR飞碟体验馆和空间站体验馆,让孩子们开学后能第一时间体验触手可及的科学魅力。
据了解,成都七中初中附属小学致力于建设数智校园,积极推动人工智能赋能课堂变革,将AI、VR、AR、MR、数字人、机器人等数字技术赋能全学科教学,创设人机交互的新型教学方式和评价变革,并实现了两个“全国首创”:首创《少年问天》航天科普系列课程读本和《创新思维》课程读本。
此外,学校还重点打造“学科融创少科院”,以“学科融创少科院”统整学校的科学教育工作,建立了副校长分管,创新实践中心牵头,各部门联动,全校教师参与,学术委员会指导的“学科融创”少科院组织机构。根据学校科学教育实际情况,少科院组建了“少年问天、工程技术、人工智能、百草药物、绿色生态、生命健康、人文社科、艺术创作”八大研究所,每月开展一次“博导讲坛”,特聘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等985、211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教授、博士生导师,对少科院的小研究员及全校教师分别进行科学知识、科学素养与创新思维培训。
为做好科学教育加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激发青少年的好奇心、想象力、探求欲,培养具备科学家潜质、愿意献身科创研究事业的青少年群体,成都七中初中附属小学还先后承办了四川省青少年航天创新大赛、成都市第38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第三届数字四川创新大赛青少年大数据创新实践活动、成都市科创实践活动比赛电动纸船比赛、成德眉资2022年青少年创新思维及科学实践邀请赛等科创比赛。在2024年秋季学期,学校还即将迎来第六届全国青少年科普科幻教育大会、成都市第40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成都高新区中小学第十届科技创新教育节。
此外,七初附小还先后获评全国中小学国防教育示范校、全国科普实验学校、四川省科学实验基地示范校、四川省首批中小学心理健康引领校 、成都市新优质学校、蓉遇科普·科学美空间等100余项荣誉称号,在努力践行“学科+创新”的科创教育新路径上,努力培养新质生产力未来接班人。
成都高新区教育文体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成都高新区多措并举,力求在新的起点上,打造以科学教育为核心的创新教育体系。
一是印发《成都高新区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促进区域教育品质提升三年行动计划》,突显科学教育地位,夯实科学教育根基,做亮科创教育品牌;实施《成都高新区创新英才早期培养三年行动计划》,培育拔尖创新英才,50名学生参与“英才计划后备人选培养项目”;二是推进“四大工程”,加强学校“一馆一室四空间一基地”建设,推进科学教育质量监控体系常态运行,形成政府主导、区校协作、社会支持的科学教育高质量、多样化、有特色的发展局面,培育青少年科学院10所、科技创新教育示范校20个、科技创新类名师工作室6个;三是制定《成都高新区科学教育质量监控体系建设行动计划》,以提升学生科学素养为核心,从“课程审议—素养监测—学业评价—课堂诊断”四个维度整体构建科学教育质量监控体系。在各级科技创新大赛与活动中,高新学子表现突出,获奖量位居全市前列,连续三年获评四川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基层赛事优秀组织单位”。在四川省义务教育质量监测中,成都高新区小学科学学科综合数据排名第一。
在全球化时代,创新与开放是“一体两面”。成都高新区放眼世界,加强教育对外交流合作。2014年,成都蒙彼利埃小学开校;2018年,成都霍森斯小学及幼儿园开学;2020年,圣保罗女子公学中国成都分校项目开校……在成都高新区的时间轴上,国际教育也始终与区域国际化进程同步推进、同频共振。
在成都霍森斯小学校长曾霞看来,国际理解教育课程提升了学生跨文化交流合作能力,理解并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独特性和差异性,同时加深对学校、对家乡、对国家的认可,提升综合素养及跨学科统整知识的能力,“在国际理解教育方面,我们学校以课题、课程、课例这三个着力点,将国际理解进行校本化落实,关注学生成长和教师提升,使国际理解教育全面融合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具有可视化的模型、清晰化的路径以及可操作的方法, 将‘立足中国、读懂世界’进行了具象化表达,既有理念又有实践,且富有成效,为他们将来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打下坚实基础。”曾霞说。
体教融合,提升学生能力
体育:
坚持体教融合,提升学生体育素养和健康水平
体育健体魄,美育润人心。对标党和国家赋予学校体育美育的新要求、新使命,成都高新区从更高站位出发,在坚持立德树人、“五育并举”的同时,坚持教体融合、教文融合,以体育健全人格。
日前,2024年女子垒球世界杯总决赛在意大利乌迪内落幕,中国女垒5战2胜3负排名第五,取得了近四届世界杯的最佳成绩。来自成都高新区的运动员任敏在比赛中发挥出色,以指定球员身份入选“世界最佳阵容”。
高新娃多次获得好成绩
从成都走向世界,任敏无疑是体教融合结出的又一硕果。在入选省队、国家队前,任敏一直在成都石室天府中学上学。这所学校也是中国女垒冠军摇篮,截至去年,石室天府中学女子垒球队先后获得15次国家级、省级冠军,输送国家队运动员5名、国青队运动员3名、国少队运动员5名、省队运动员23名。去年8月,石室天府中学获评国家体育总局青少司认定的“国家体育后备人才基地(2021-2024)”称号。
2022-2023年度,成都高新区获得市、省、国家级赛事奖项十二项,向国家、省市输送队员十四名。同时,也培养了一批专业的教练员。在成都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第101棒火炬手,便是来自成都高新区石室天府中学的棒垒球教练朱海川,他带领的棒垒球队伍先后获得省级及以上赛事奖项十七项。
“我们的体育教育能取得这样的成绩,是因为做到了体教卫一体化融合。” 成都高新区教育文化体育局相关负责人指出,近年来,成都高新区根据教育“十四五”规划大力推进体教卫一体化融合。一是构建“一校一特色”“一校一品牌”“一校一基地”的综合育人体系;二是实施“2+1+1+N”行动计划,让每位学生掌握两项体育技能、一项艺术才能,保证每周一小时劳动时间,拓展多项兴趣爱好;三是树立健康第一教育理念,严格落实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截至目前,成都高新区各学校在实心球、篮球、垒球等多个运动项目斩获多项荣誉和奖项。
手工活动
美育:
用才艺展成长律动,提升学生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
启智润心,以美育人。近年来,成都高新区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积极推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连续多年举行全区中小学文化艺术节,为广大青少年学生搭建了丰富自我、展示风采的平台,已成为全区中小学学生活动的品牌活动项目。
据了解,为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弘扬中华美育精神,以美育人,成都高新区鼓励所有学校师生人人参与艺术展演,享受艺术带来的魅力,推进成都高新区学校艺术教育实施与发展。
戏曲进校园活动
近年来,针对美育教育,成都高新区创新构建了以艺术体育“2+1+X”为核心的区域素质教育项目制发展体系,充分挖掘和整合资源,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为目标,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把美育纳入学校人才培养全过程,贯穿学校教育各学段,努力构建全覆盖、多样化、高质量的具有高新特色的新时代美育体系。
文艺演出
在“双减”背景下,各校结合自身特色开设了丰富的艺术精品社团,培养学生艺术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不断丰富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逐步实现“一校一特色”“一校一品牌”“一校一基地”的综合育人体系。
走向大自然
劳动教育:
探索高新特色的劳动教育模式,全面培养学生正确劳动价值观和良好劳动品质
蒙彼利埃小学精心编制 “蒙小学生劳动教育活动手册”、新华学校“构建‘三四五’劳动教育模式”、银都紫藤小学 “打造‘蔓生长’劳动课程体系”、高新实小启动“创享劳动周”、玉林附小积极开展劳动技能大比拼、石室天府附小建立“幸福劳动”实践课程体系……作为成都市首批劳动教育试点区,近年来,成都高新区的校园里开启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劳动教育课程,各个学校创新实践、各具特色,形成了“一校一品”的劳动教育特色。
聚焦劳动教育,成都高新区秉承行政引领与学术指导相结合的方式,将师资培养、常态劳动课、特色精品课程、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劳动课题、劳动教育示范校(区市级)、片区联盟等从行政管理角度推进,高质量推动劳动教育工作落地落实。
从顶层设计出发,成都高新区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助推全区学校校本劳动教育课程落实,确保劳动教育课时有保障、课程有特色、学科融合有创新、资源整合有机制、评价方式可操作,让高新学子在劳动教育中全面成长。
特色劳动教育
在此规划下,全区各学校因校制宜、与时俱进,创新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使学生劳动素养在知、行、悟三个方面得到进阶发展。传统种植、现代农业、非遗传承、日常烹饪、社会服务等劳动课程及主题活动多元共进,特色初显。
近日,在中和中学润和分校的拾稷园,20余名学生与老师一起,利用暑假时间,深入田间地头收割稻谷,在汗水和喜悦中完成从种植、养护到收获的全过程,亲身体验劳动实践的艰辛和乐趣。“下田之后,脚会陷下去,容易摔跤,割水稻的时候也容易割到手,叶子也很扎手,这个过程很辛苦,但收获却是满满的。通过这次体验之后,我们就更加觉得粮食的珍贵和来之不易。”学生周晨曦说。
在农场里,大片金黄的稻谷在地面上舒展出一幅丰收的画卷。今年5月,师生们在这片田地里集体插秧,播种下稻谷秧苗。此后,稻田园的浇水、灌溉、防虫等日常田间管理工作,也是由全校学生在农场种植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的。稻田中,同学们戴上草帽,拿着镰刀,俯下身子,和指导老师一起收割成熟的稻谷。师生共同完成这场持续了3个月特别的劳动实践课。
“这片土地曾经是我们学校的菜地,我们师生一起把它挖掘为一个水塘,在引水、平整土壤、水稻管理、收割整个过程中都让孩子们积极参与,形成好的劳动习惯,养成劳动意识,力争为孩子们创新提供丰富多彩的劳动教育。”中和中学润和分校副校长何丽霞表示,学校在劳动教育方面进行了深入而富有创新的探索,通过打造共生课程、共生农场和共生教室,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劳动教育体验,旨在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实践能力和共生意识。
以赛带评、数据画像以及校园“生长币”流通体系等评价机制,充分利用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手段,将劳动素养与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相结合,既完善了学校育人质量评价体系,又以科学、全面的评价强化了劳动的育人价值。
作为成都市首批劳动教育试点区,成都高新区还以学区治理为依托,秉持“学校、家庭、政府、社会各有其责”的协同育人理念,积极推进学区劳动教育联盟建设,深化家、校、社、企“四位一体”的劳动育人机制,在劳动教育、协同育人的路径上展开了全域化、务实性、创新型的探索与实践。
文字:向晨晨
图源:资料图
编辑:向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