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媒体融合进入下一个十年;2024年11月8日,我们迎来第25个中国记者节。从相“加”到相“融”,从“你是你、我是我”到策采编发流程的重构,对于媒体融合的探索,我们一直在路上。
在记者节到来之际,我们将“开箱”成都高新区融媒体中心,从不同部门同事的工作日常,管窥一位位记者的成长、一个中心的融合与探索,更展望作为时代记录者的那些日夜交替、永远向前的时光。
战略策划部 李翰:
用小故事折射社会大变迁
李翰(右)
平时工作的时候,我们经常会跟社区打交道。社区是一个承载很多复杂情感的地方。它很小,是社会治理的神经末梢,它又不小,每天在这里发生的故事不计其数。于是我想把社区的故事记录下来,将这些身边的、鲜活的却又容易被忽视的故事展现出来。
经过调研,我们选取了几位有代表性的基层人物,用影像人类学的方式进行在地观察和记录。在几个月的跟踪拍摄中,我发现社区的故事虽小、人物虽然平凡,却是十分鲜活和动人的。
例如有位阿姨曾是老师,辞职后来到成都,在菜市场经营生意,遇到过困难,遭遇过疾病,又在带领老年人跳舞的方式中,找到了战胜困难的方法;有位老党员退休后一度迷茫,在社区学习书法篆刻还办起了兴趣班,积极致力于非遗传承;有位“妈妈”在社区开儿童之家,用科学的育儿观帮助了孩子和家长;还有许多青年们用更加年轻的理念,在社区参与营造,让社区慢慢发生变化……
《社区故事·蓓蕾花开》系列纪录片海报
我们将这些故事收集、拍摄出来,于是有了《社区故事·蓓蕾花开》系列纪录片。这样的故事很小,但正是这样的小故事,折射出社会变化的过程,成为未来观察当前时代的一个横断面。
《社区故事·蓓蕾花开》系列纪录片发布后,不仅在社区的传播中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还有幸参与“第十届中国口述历史国际周”的展出,我也有机会前往中国传媒大学更加系统地学习口述历史和影像纪实的方法。
社区是传播的“最后一公里”,我将不断学习并且学以致用,继续扎根在故事发生的地方,发掘记录更多有温度、有深度的基层故事,让更多的好故事被看见、被记录、被传播。
内容采集部 黄启恒:
努力将时政新闻写得更鲜活更精彩
黄启恒
对于新闻工作,我算是“半路出家”。2016年,进入成都高新区新闻中心后,我的职业生涯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中起步,逐步深入到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成都高新区主导产业的核心,并在2021年初承担起时政新闻的采写工作。入行8年以来,“如履薄冰”这四个字,时刻萦绕在我的脑海里。
初涉时政,我心怀忐忑,适应之路漫长且不易。我深刻体会到,采写时政新闻是一场持久的“修炼”,需要将文件精神细细研读、精准提炼,融入字里行间,及时传达给受众。随着经验的积累,我逐渐找到了自己的节奏:每次采访前,我总是做好充足的准备;采访当日,我总是提前抵达现场,对当日采访内容做到心中有数。
提到时政新闻,很多人或许会认为,这不过就是记录领导讲话、整理文件内容的枯燥工作。然而,当我真正踏入这片领域时,才发现这一关于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领导活动、决策部署、举措、成效等内容的报道,对日常学习、理论素养、政治敏感性的要求何其严苛。同时,它也是一场对体力与耐力的极限挑战,一天之内辗转多个点位、在颠簸的车上写稿、深夜守候审稿,这些早已成为我工作的常态。
今年开始的“进万企、解难题、优环境、促发展”工作,对于时政新闻稿有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将指示精神传达到位,更需要时刻保持敏锐的洞察力,从人物交流的“缝隙”中捕捉那些新颖独特、生动有趣的瞬间,让时政新闻稿更有现场感、更具可读性。
在会议现场、调研点位穿梭的日子里,我时常听到这样的声音:时政新闻,是公信力、权威性、影响力的体现。相较于其他新闻,时政新闻更讲究时、度、效,记者身在其中,不得有丝毫闪失。只有牢记时政新闻宣传政策、指导工作的主要功能,同时重视新闻规律,才能让时政新闻焕发新的生机,才能牢牢占据理论武装和舆论引导的高地。
因时而动、随事而变,写好时政新闻的道路永无止境。我将继续以不拘一格的创新精神,力求将时政报道写得更鲜活、更精彩。
内容采集部 李航宇:
用镜头触摸成都高新发展脉搏
李航宇
在成都高新区这片充满活力与创新的土地上从事记者工作,每一日都是一次奇妙的探索,每一篇报道都是对这片区域发展脉搏的触摸。
媒体融合时代的到来,给记者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我也深刻感受到了这种变化。我们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信息记录者,更是多维度信息的整合者和传播者。我们要会采访、会写稿,能拍摄出有信息量的高质量画面,懂得在各种新媒体平台上获得更多的信息和数据……
在成都高新区,随时都有新的科技创新成果涌现,随处都有充满创意的企业故事等待被讲述。我们的每一次采访,都是一次深入了解前沿科技和产业发展的机会,也会发掘出隐藏在街头巷尾的城市烟火。我通过文字和视频,全方位地展现着我的所见所想,即成都高新区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让更多人了解到成都高新区的魅力和价值。在那一刻,我感受到了媒体融合的力量和意义。
成都高新区的不同之处还在于,除了我们自己,还有众多媒体都在关注这里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从独特的视角出发,把内容做出新意。只有深入基层一线,与各行各业的人交流,才能挖掘出那些容易被忽略却又无比珍贵的细节。
我们的工作也充满了挑战。有时候为了获取一条独家新闻,需要反复沟通协调;为了拍摄到满意的画面,需要在烈日下、寒风中等待更好的时机……但是,看到自己的报道播出时,看到我们的努力能为区域发展贡献一点点力量时,就觉得所有的疲惫和辛苦都是值得的。
未来,在媒体融合的道路上,我将继续前行,用镜头和笔触记录下成都高新区更多精彩的瞬间,为这片土地的发展呐喊助威。
内容采集部 郑毅:
图“鉴”高新 初心不改
郑毅
回望来时路,投身新闻记者行业、扎根成都高新这片热土,已是第8个年头。记者节这一天,不仅是我们的节日,也是记者回归本真、总结经验再出发的日子。
与高新共成长。在这8年里,作为一名摄影记者,我本着“既是记录反映当下火红岁月、也是舒卷展望蓬勃未来”的想法,或奔走在重大项目建设一线,或穿梭在社区园区街巷,用镜头记录下了区域发展的点点滴滴。当然,在城市蓬勃发展的同时,个体也收获了成长:在这8年里,缘于记者这个岗位,我学到了更多的知识、开阔了眼界、丰富了阅历,并由一名摄影记者,逐步成长为集图片摄影、视频拍摄剪辑、文字采写等技能于一身的全媒体记者。
同高新共未来。成都高新这个“大舞台”,吸引着更多专业专注的人聚集。未来,我将始终保持专注、力求专业,继续奔走在新闻一线,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紧紧围绕中心工作、社会热点、民众关切,勤琢磨、多打磨,不断增强新闻图片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不断提升自身全媒体报道的综合能力,远离“远、浅、硬”,真正让新闻“活起来”“动起来”“深起来”。
内容采集部 王梓轩:
用温暖质朴的声音,讲好新闻故事
王梓轩
脚下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在新闻采访的漫漫长路上,每一步都承载着对真实的追求。采访,绝不是纸上谈兵,不是仅凭想象和言语就能完成的任务,它是一场用脚步去丈量土地、用眼睛去洞察平凡的真实旅程。
当我采访78岁的老一辈科技工作者时,我如同跟随一位智慧的长者穿越历史长河,他那蹒跚却坚定的脚步,引领我看到了祖国科技从一穷二白到日新月异的艰辛历程。每一个实验室、每一项科研成果,都是岁月留下的珍贵印记。
采访49岁的航空工程师,他的那些挑灯夜战、攻坚克难的日子,如同璀璨星辰,照亮了祖国航空领域崛起的征程,每一个设计图纸、每一次飞行试验,都凝聚着他们的心血与汗水。
而采访14岁的初中生,那充满朝气的脸庞和纯真的笑脸,宛如春天的花朵,让我感受到祖国新一代蓬勃向上的生机,他们的梦想与憧憬是这个时代最美的旋律。
14年的一线工作经历,宛如一部生动的教材,让我深刻领悟到,新闻是由一个个鲜活的人物组成的。他们有血有肉、有喜有悲,只有脚踏实地走近他们,我们才能挖掘到最真实的故事,才能触摸到这个社会跳动的脉搏。
当今社会,科技发展迅猛,AI的强大令人惊叹,只需输入指令,它就能迅速生成一篇看似不错的报道。然而,这样的报道往往是千篇一律的模式化产物,缺乏灵魂。而人类记者拥有独特的情感,我们能用心用情去贴近每一个鲜活个体,在情感冲动下形成饱含深情的文字和表达。这种情感共鸣,是我们做出打动人心报道的关键。
我常以这句话自勉:对新闻工作常怀敬畏,用最真实温暖质朴的声音,讲好新闻故事。希望与每一位新闻同仁共勉,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坚守新闻人的初心。
内容生产部 李艺萱:
内容为王,确保产品的价值性和趣味性
李艺萱
去年的今天,我还是一名记者。而今年的今天,我已经成为了一名编辑。在成都高新区融媒体中心工作的这一年半里,无论是脚力、眼力还是脑力、笔力,我都取得了显著的成长。岗位的变化让我深刻体会到了移动互联网时代对新闻工作者带来的深远影响。
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新闻信息得以更快速地传播。作为编辑,我需要迅速掌握最新的时政动态,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库,以确保在编辑稿件时能够避免错误或遗漏。同时,我也必须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持续学习以适应这种快节奏的信息更新环境。
在借调至成都2024汤尤杯新闻宣传部工作期间,我发现更加融合多元的新闻产品更能吸引受众注意。图文并茂、视频及动图等多种形式呈现的内容,不仅丰富了报道形式,也激发了用户的阅读兴趣,使他们能完整地浏览整个新闻作品。
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带来了无限可能,信息大爆炸也带来了良莠不齐的信息。作为一名编辑,应坚持“内容为王”的原则,注重内容的质量和深度,确保发布的内容具有价值性、趣味性,并能够满足用户的需求。
记得在第37届大众电影百花奖举办期间,我提前和前线的记者同事了解现场情况,预估稿件数量和现场亮点热点,以防活动当天有突发情况不能及时应对。最后,从编辑到发布的整个过程紧张但有序,一定程度上在确保稿件时效性的同时,也为用户呈现出他们关心的热点话题。
这也说明,在媒体融合时代,每个人都不是单枪匹马地战斗,团队协作更加重要。除了内容生产部内部的沟通外,和其他记者同事也要保持顺畅的交流,才能够在编辑稿件、审核发布等环节中,确保信息的准确性与时效性,确保内容质量和传播效果达到最佳状态。
新闻有温度,文字有力量。移动互联网领域日新月异,新技术、新应用层出不穷。作为编辑,应保持持续学习的态度,紧跟行业动态和技术发展趋势,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技能水平,在工作岗位上发光发热。
运营推广部 蒋成然:
新闻的价值源于对社会的观察和思考
蒋成然
作为一名在新闻行业从业10余年的记者,我见证了这个行业的变迁与发展。近年来,我将视角转向短视频创作,尤其是在抖音平台上制作各种内容。这个过程中,我既有过困惑,也收获了许多感悟。这段经历,不仅让我对新闻有了更深的理解,也让我体会到了传播的力量,实在是非常宝贵。
在与伙伴们的携手合作中,我们开设了一档街头采访的短视频节目。这项工作让我走上街头,从青年人到中年人,从孩子到老人,采访对象的多样性让我深刻感受到生活的真实。每一次的对话都如同一扇窗,让我得以窥见不同人群的生活状态与内心世界。
在这个过程中,我看到了许多年轻人心里怀揣的梦想、遇到的挑战,以及对未来的憧憬和对生活的思考;也听到了中年人的辛劳与担当,如何努力在职场和家庭之间达到平衡;还感受到老人的智慧与宽容,他们在岁月的磨砺中积淀下来许多深刻见解;而孩子们的纯真与好奇,总是能带给我意想不到的感动。
这些采访不仅让我们收获了有趣的故事,还引发了网友们的讨论,从而延伸出许多富有温度和深度的内容。正是因为这些生活中的点滴,我发现了人性的光辉、奋斗的韧劲,以及人与人之间那种温暖的连接,每一次的拍摄与交流都成为我难以忘怀的记忆。
展望未来的新闻行业,我充满了信心。虽然环境在不断变化,短视频的崛起给内容生产、运营推广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但是我相信,真正的新闻价值依旧是源于对社会的观察与深刻的理解。
我希望能够在这个行业继续深耕,从每一个采访中提炼出真实的故事,以回应时代的声音。同时,我也愿意与更多的创作者共享经验、合作共赢。未来,我期待能够用更多的方式,去记录和传递时代的脉动,让每一个声音都被听见,让每一个故事都能感动人心。
技术保障部 张文达:
用新技术赋能新闻工作
张文达
中国记者节是一个专门为新闻工作者设立的节日,而在新闻的背后,却有越来越多新技术的赋能。我想聊聊AI、4K等技术是如何改变我们的工作,以及它们带来的挑战。
AI在新闻制作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最明显的就是数据处理和内容生成。通过自然语言处理和机器学习技术,AI可以从海量数据中快速筛选出重要信息,帮助我们更快地了解事件的全貌。同时,AI在图像和视频分析方面的应用也非常广泛。通过人脸识别技术,AI可以迅速识别视频中的关键人物,提高了视频编辑和素材管理的效率。此外,AI还可以分析视频内容,自动生成字幕和关键帧标注,这些都为新闻视频制作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对于区县级融媒体中心来说,私有化AI模型,即在本地或特定机构内部训练和部署的AI模型,是融媒体中心应对现代新闻制作需求的一个重要工具。该模型具有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定制化与适应性、实时响应与高效性等明显优势,但也面临一些技术复杂度与维护成本、持续更新与优化、多样化需求的平衡等挑战。
由于4K的视频分辨率高、画面质量非常细腻,在新闻报道中尤为重要,因为高清的画面能更真实地还原现场情况,增强新闻的可信度和吸引力。随着观众们逐渐习惯高质量的视频体验,4K无疑是个大趋势,不管是现场直播还是新闻纪录片,4K技术都让我们的报道更加生动、震撼。
不过,新技术在赋能新闻工作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少挑战。比如,AI虽然能够提高效率,但也可能带来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的问题,需要技术支持团队不断提升自己的技能,确保系统的安全性和稳定性;4K技术虽然画质好,但它对存储和带宽的需求也更高,我们要投入更多的资源来升级设备和网络。
总的来说,各种新技术在让新闻制作变得更加高效和丰富的同时,也从一个侧面展示着技术进步所带来的巨大变革。作为技术支持人员,我们需要不断学习和进步,确保这些新技术能够顺利应用于新闻制作中,为新闻工作赋能。
综合管理部 胡轩:
后勤不“后” 惟勤惟“实”
胡轩
自2018年起,我有幸成为成都高新区融媒体中心这个充满活力与挑战的团队中不可或缺的一员。在这几年里,我见证了媒体融合的风云变幻,也参与到无数次新闻报道背后的保障工作中。后勤保障工作,作为中心不可或缺的一环,默默无闻却又至关重要,关乎着中心日常运行的顺畅、一线记者工作的效率,以及紧急情况下的快速响应能力。
后勤保障涉及到方方面面,从办公环境的整洁、设备的维护到车辆的管理、消防安全措施的落实,每一项工作都需细心、细致的计划。一个遗漏或疏忽,都可能影响到中心的整体工作运转。因此,注重细节,确保每一项服务都能精准到位,是后勤保障工作的核心。
在每一次的时政新闻采访和重大项目活动中,我们都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致力于确保工作的顺利开展。自加入中心以来,我深知策采编发每一个环节不仅关乎中心的形象,更直接关系到新闻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因此,我始终秉持高度的责任心与敬业精神,提前规划、精心准备,与同事们携手共进,圆满完成了每一次的保障任务。
后勤保障工作,其实不仅仅局限于车辆管理和消防安全这些传统领域,它更像是一个无所不在的支撑网络,覆盖到成都高新区每一个角落。在2022年世乒赛和2023年成都大运会期间,我有幸被抽调,参与到全区的保障工作中,也从中学到了很多。
面对这样高规格的国际赛事,无论是参与赛前的场地布置、设备调试,赛中的物资补给、紧急医疗救援,还是在赛后的场地清理与设备回收,以及运动员住宿、餐饮,交通、医疗的准备等,每一个细节都不容马虎,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团队的精心策划与周密执行。当看到运动员们在赛场上奋力拼搏、观众席上掌声雷动时,我深知,这背后离不开后勤保障团队的默默付出。
这些经历,不仅锻炼了我的专业技能与团队协作能力,更让我深刻体会到后勤保障工作的重要性与价值:它不仅仅是一份职业,更是一份责任与使命。未来,我将继续以饱满的热情、专业的态度,投身于后勤保障工作中,保持初心、坚守职责,为一条条新闻、一个个融媒产品贡献自己的力量。
视频:王时炜
图源:作者供图
编辑:向策
校对:申东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