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的一个傍晚,在成都高新区中和街道新民社区格林君典小区广场上,王阿姨和舞伴们伴着音乐起舞。“以前树叶子密得像帐篷,路灯都照不亮地面,现在修剪后敞亮多了。”她笑着指向身后的行道树——曾经繁茂低垂的枝叶已修剪齐整,金色余晖透过间隙洒在健身步道上。
树木修剪开启社区“微改造”
这场由树木修剪开启的社区“微改造”,是成都高新区中和街道新民社区以“邻里话事”协商机制破解民生难题的生动缩影。
今年3月的一天,社区议事厅里格外热闹。20多位居民围坐一圈,你一言我一语讨论着小区里的“麻烦树”:住在3栋的李大爷说,“阳台整年见不到太阳,衣服都晒不透”;来自5栋的张师傅掏出手机里的照片,“上周暴雨,这棵树差点压到电动车”;住在1楼的陈阿姨接过话茬,“夏天蚊虫顺着树枝爬进家,喷药都不管用”……
协商议事会
听着居民们的这些意见,新民社区主要负责人一边用马克笔在白板上记下“采光、安全、卫生”三个关键词,一边引导大家提出自己的建议:“修剪范围怎么定?要不要请专业人员评估?”退休教师刘先生提议说,“先划重点区域,比如挡着消防通道的树必须优先处理”;做园林养护的居民老赵也主动“支招”,“可以参考市政绿化的修剪标准,留高枝保树冠”。
经过3轮协商会、2次实地勘测,大家最终敲定了“重点区域精修+整体疏枝”方案,还请来相关专家进行现场指导,消除居民对“砍树”的顾虑。随着方案的落地实施,困扰居民多时的树木过于繁茂这一难题终于得到妥善解决。
最终敲定“重点区域精修+整体疏枝”方案
而这场围绕树木修剪展开的协商议事,不仅是一次具体问题的解决过程,更是一次让居民深度参与社区治理的生动实践。
事实上,在每月的爱邻协商议事会中,大家总能碰撞出基层治理的智慧火花。居民吴大姐一句“年纪大了,爬楼梯实在吃力”,道出众多老年人的心声,社区随即启动加装电梯意愿调研,挨家挨户走访沟通;快递小哥小周提出“快递柜不够用,高峰期包裹都没处放”,议事会迅速联动物业,实地勘察选址,规划增设智能快递柜方案。
而这些发生在“家门口”的治理故事,也让越来越多居民从“旁观者”变成“当家人”,共同书写着基层治理的温暖答卷。成都高新区新民社区有关负责人表示,“我们接下来将继续搭建平台,倾听居民心声,推动更多民生问题在协商中解决,提升基层治理效能。”
文字:孔维睿
图片由受访单位提供
编辑:李艺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