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搬运重物到端茶倒水,从进厂工作到做饭叠衣,人形机器人加速“进化”,已成为各方竞逐的产业新赛道。近日,天府绛溪实验室交互人形机器人前沿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心”)成立,将引领具身智能的前沿研究,推动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技术的跨越式发展。
交互人形机器人
跨学科资源整合 贯通全链路闭环
科研突破与产业升级双向驱动
相较于固定场景的工业机器人或单一功能服务机器人,人形机器人研发难点体现在哪些方面?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双足运动控制,须平衡高自由度关节群的稳定性与能耗效率;具身化交互,须跨越语义理解、情感响应与社会规则适配的复杂性;开放任务决策,须解决动态场景中多目标自主规划的实时性与鲁棒性矛盾。”
“本质来讲,人形机器人的技术体系围绕本体智能、空间智能和通用智能展开,它们共同构成人机深度协作的智能底座。”该负责人表示。
锚定具身智能领域的颠覆性突破,中心已组建了实力强劲的研发团队。据介绍,团队由电子科技大学教授、国家高层次人才计划领军人才彭倍,电子科技大学讲席教授、日本工程院院士任福继,电子科技大学教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美国光学学会会士(Optica Fellow)朱策共同领衔。中心将带领30余位国家级人才及顶尖产业专家,通过跨学科资源整合,贯通学术前沿探索、核心技术攻关、工程化验证与产业应用落地的全链路闭环。
与此同时,中心将围绕机器人本体、自然交互、自主学习、情感认知等关键技术,着力攻克智能机器人在动态开放环境中的适应性瓶颈,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广泛行业的深度应用,实现科研突破与产业升级的双向驱动。
在多个智能领域打下基础
有望实现人形机器人研发“加速跑”
据了解,加快布局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是抢占未来科技发展的制高点、竞逐新一轮科技竞争的制胜法宝。值得关注的是,中心已在人形机器人本体智能、空间智能和通用智能等领域有一定研发基础。
在本体智能方面,中心已具备前沿研发技术,研发储备了两款全尺寸、可直立行走人形机器人,可完成行走、交互、抓取等工作,实现人形机器人全身运动学控制方法等本体相关技术验证。
在空间智能领域,中心的多源信息融合导航与路径规划技术,定位精度和动态避障能力远超国际同行,展现出极高的技术先进性和应用价值。
在通用智能领域,中心提出“心状态转移网络理论”。这一理论突破了情感计算工程化实现的瓶颈,广泛应用于情感识别、语音识别及图像处理等实际场景。
下一步,中心将发挥跨学科研究优势,在智能感知、信息融合和超函数理论等方面,继续保持创新,推动交互人形机器人技术的进一步发展,通过构建“理论突破—技术验证—产业预研”三位一体的前沿探索机制,驱动具身智能技术体系化赋能高端制造与人机共生新业态。
“我们将加速前瞻性战略布局,进一步完善具身智能创新链条,成体系布局机器人本体、大脑和训练等创新平台,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具身智能‘核心零部件+整机’研发生产基地、‘数据+场景+训练’一体化服务体系,及全球首个机器人情感驱动引擎,加速培育新质生产力。”天府绛溪实验室有关负责人说。
文字:孔维睿
受访单位供图
编辑:向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