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市,全国唯一能够遥望海拔7000米以上雪山的千万级人口城市。最近几年,随着“窗含西岭千秋雪”的绝美景象高频次出圈,“雪山下的公园城市”成为成都市的又一代名词。
在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这一国家战略下,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是成都市最为重要、最为独特的定位,汇聚构成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万千气象。与此同时,作为“超大城市带大农村”的典型,肩扛农村改革试验区和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两项“国字号”改革任务的成都市,在习近平总书记“乡村振兴走在前列、起好示范”的殷殷嘱托下,不断丰富公园城市的乡村表达。这也成为近年来成都市主政者案头的一项重要工作。
今年以来,按照中央及省委部署,成都市把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作为新时代新农村建设的牵引性工程,对标启动“百村先行、千村提升”工程,制定三年行动计划,按照“抓两头、带中间”的思路,每年建设50个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先行村,筛选整治50个重点村,带动提升其他村,公园城市的乡村表达正不断丰富。
试出来的新动能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显示,成都市常住人口数超过2000万,比10年前增加了400多万。2022年,成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已接近80%,与发达国家相差无几。不过,从绝对值看,仍然有超过400万人生活在农村,这也进一步奠定了成都“超大城市带大农村”的基本格局。
是“大树底下好乘凉”,还是“大树底下不长草”,关键在于城乡要素如何流动。过去十余年里,高举“改革之矛”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改变乡村要素资源向城市单向流出是成都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线之一。
事实证明,改革释放的能量惊人。近年来,成都市通过实施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农民居住条件和乡村风貌得到有效改善,水、电、气、路、网、污水处理、文体设施等配套也不断完善,群众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显著变化。在这一过程中,成都市探索的“小组微生”(即小规模、组团式、微田园、生态化)新农村综合体建设模式广受赞誉,引来各省考察学习。
从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到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再到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镌刻在骨子里的创新基因,激发着成都不断向改革深水区探索。
自获批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以来,成都累计承担31项试验任务,居全国65个试验区首位,内容涉及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村体制机制创新的多个关键环节;作为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围绕“人、地、钱”三大关键要素,成都正谋划推动一系列具有原创性原动力的改革措施,其中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今年破题——崇州市观胜镇联义村严家弯湾林盘集体经济组织将核算的GEP(生态系统生产总值)入股严家弯湾景区运营管理公司,集体经济组织年增收30万元。
成都市农业农村局主要负责人表示,随着城乡进入深度融合期,成都的农村试验改革不贪大不求快,而是聚焦小切口不断迭代,从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到深化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规范化建设,从农业共营制到林业共营制,从“仓单质押”试点1.0版本到3.0版本等,都是立足现实发展需要,以问题为导向的持续发力。
凭着不墨守成规的开创精神、久久为功的坚韧品格,试出来的新动能改变了成都农村面貌——看村庄,城乡基础设施基本实现一体化建设,同时涌现出一大批精品村庄和特色林盘;看生产,全市3.2万持证农业职业经理人从事粮食、蔬菜规模生产面积占全市规模生产面积的80%以上,其中,“80后”总人数约占三成,大专及以上学历超过1/5;看收入,预计2023年成都市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将缩小到1.77∶1,可比肩浙江等东部发达地区。
融出来的新格局
构建现代农村产业体系是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最为重要而艰巨的任务。对于成都来说,处于都江堰精华灌区,拥有超千万城镇人口两个基本点,决定了保障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是其打造现代都市农业高地的“必答题”。
去年以来,成都就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打造更高水平“天府粮仓”重要指示要求密集出台政策,聚焦加强耕地保护、防止耕地撂荒、推动种业高质量发展、深化农业职业经理人队伍建设提出4个“十条措施”,同时在全省率先研究出台《打造更高水平“天府粮仓”成都片区的实施方案》,明确了“一带十五园百片”的“主战场”。预计到2024年末,园区面积将占成都全市耕地面积的75%以上,“米袋子”“菜篮子”更加充盈丰富。
热火朝天的“主战场”之外,还有一张乡村深度游的“路线图”正在加紧描绘。
今年初,成都市农业农村局联合多个部门评选出30个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消费新场景,串珠成线顺势推出11条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精品线路。这些新场景中,既有老先进,也有新面孔。它们依托自身资源禀赋,从不同方向发力,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农业+”产业形态。据了解,实施业态融合提质行动是成都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三年行动计划中的一项重点任务。2023-2025年,全市将打造这样的新场景500个。
在星空下、池塘边吃火锅,在竹林里、菜地旁喝咖啡,最近几年,成都一个又一个乡村消费新场景在网络上走红。这背后是原本聚集在城市的资本、人才、技术等要素加速向乡村流动,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通过联营、合资等方式形成合力,以市场的逻辑加速盘活乡村资源。
新都区新繁街道汪家村7社的华丽转身便是典型。不到一年时间,这个原本破败凋敝的传统川西林盘大变样,一个独具特色的乡村商业综合体——拾里庭院惊艳亮相,吸引了众多城里人到此消费。汪家村一不靠山临海,二无名人传奇,自然和人文资源并无发展优势,其成功关键在哪里?“在于‘农民+村集体资产管理公司+运营方+商家’的股份合作模式。”拾里庭院项目总策划李彪的答案很清晰。
与汪家村相隔30余公里的郫都区友爱镇子云村原本默默无闻。最近几年,村集体、国有公司和村民共同出资建设的温泉酒店开业,多个重大项目招引提上日程,子云村也小有名气。
作为中国农家乐发源地,从最初的赏花摘果吃农家饭,到如今的乡村新消费场景打造,融合已经嵌入成都乡村产业发展内核,新产业、新业态加速迸发,乡村生态价值被激活,为其打开了一个千亿级别的消费大市场,一个全新的乡村产业发展格局已经成型。
治出来的新乡风
过去15年,成都平原农村人口居住形态发生重大变化。以位于成都平原以西的远郊县级市邛崃为例,5.07万户、16.48万人从数千个林盘散居院落,搬进241个乡村集中居住区,占了全市农村人口的60.2%。
而这只是成都乡村治理面临的新情况之一。在成都市蒲江县铁牛村,以设计师施国平为代表的63名常驻新村民、300余名候鸟村民的到来,让这个平凡的村庄变得不同凡响。
从散居到聚居,从老村民到新村民,表面上看只是居住形态和村民结构发生了改变,但更深层次的影响是,原有的生产生活秩序被打破,传统村、组、院落的组织结构也在一定程度上被解构。
新变化呼唤新治理。实践证明:一个有力的基层党组织,就是一个坚强的战斗堡垒。近年来,成都市紧紧扭住“党建引领”这个核心,开展了乡村集中居住区专项治理、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等一系列专项行动,许多务实管用的新模式在基层干部群众的实践中被创造出来。
青白江区姚渡镇凉水村建立起网格党支部,促进党组织及其所开展的工作走进院落、走近群众;龙泉驿区洪安镇全域共123个村民小组,按照“区域邻近、自愿组合、群众认可”的原则,划分为270个院落,民主推选“管家”270名,成立“院落管家”党支部1个、院落党支部7个。这样一来,基层治理的最小单位就从村民小组进一步缩小到了院落,“院落管家”在乡村治理中作用逐渐凸显,成为一支得力的“网格员”队伍。
为了防止党建与治理“两张皮”,邛崃市将党建融入“微网实格”治理。在农村集中居住小区以楼栋、院落、组团为单位合理划分的589个微网格上,534名党员主动担任微网格长,真正实现了党建有平台、治理有抓手。
在铁牛村,通过党建引领,新老村民相处和睦,产业发展势头强劲。2022年,铁牛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5万元,培育形成新村民集体经济、老村民集体经济、新老村民联合集体经济、候鸟“新村民”集体经济、国有经济五大乡村经济主体。
不得不说,公园城市的乡村表达,是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的民生变化,是人民群众满满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是中国式现代化万千气象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张艳玲)
来源:农民日报
编辑:袁也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