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7天!油井“寿命”创新高 ——采油七厂“两降一升”综合治理侧记

2024-01-17 07:20:42 

○本报通讯员 徐立志 杨宇

2023年,采油七厂油井检泵周期达到1127天,创历史新高,检泵率控制在12.91%,同比下降2.1个百分点,短周期井数实现连续5年硬下降。

抓源头 脱胎换骨“强先天”

杆管偏磨、地层出砂、原油结蜡是导致油井作业检泵的最主要原因,约占检泵总井数的四分之一。这类井多是由于原始地层条件、钻井井筒轨迹等“先天”原因导致,要想治理,就必须从杆管泵系统设计源头抓起,通过为油井定制一井一策的专属杆管泵系统,使油井“脱胎换骨”,重获“新生”。

在杆管偏磨井治理上,科研人员应用机杆泵优化设计模型,确定不同泵径下杆管组合标准,研发防偏磨布位优化软件,实现载荷计算及扶正器布位精确设计,同时应用浇铸式抽油杆扶正器、内涂层油管等防偏磨技术大幅提升油井抗偏磨能力,全年完成机杆泵及防偏磨优化设计686井次,杆管偏磨井同比减少18井次。在出砂井、结蜡井和结垢井治理上,科研人员一方面通过应用防砂泵、耐磨防腐泵等装置提升油井防砂能力,另一方面自主研制量子蜡垢防治一体化装置、涡流声磁防蜡降粘增油器、杆式电加热防蜡技术等多种新型清防蜡装置、技术,提升油井自主防蜡清蜡和长效除垢能力。2023年,开展各类专项治理236井次,治理井平均单井检泵周期延长219天。

重调整 治理环境“补后天”

气影响是导致检泵作业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其根源是由于地层经过长时间生产开发导致井下环境发生变化。为消除这一“后天”影响因素,采油七厂科研人员开展《葡萄花油田气影响井脱气规律及综合治理方法》研究,深入分析油层物性参数和流体物性参数与气影响现象之间的关系,并根据研究成果建立气影响油藏产能模型和井筒产能模型,准确判断气影响产生原因和发生位置,解决了长期制约气影响井治理的“诊病”难题。科研人员根据气影响的不同成因,分类型制定针对性治理对策,探索形成了低压气影响井治理技术、地层脱气井治理技术、井底附近脱气井治理技术、泵内低压脱气井治理技术等系列治理对策,使气影响井治理真正得以“分类施治”。

比较典型的是气影响井葡184-34井,该井自2021年9月份功图呈气影响状态,科研人员采取恢复沉没度等多种方式进行治理,但该井气影响情况未减反增。科研人员运用新的气影响成因分析方法对该井进行再次分析,确定导致气影响的根本原因是井下工具堵塞,抽油泵进液不通畅造成泵内低压脱气。该井经高压蒸汽热洗通井后,功图恢复正常,气影响问题得到解决,产能充分释放,泵效由10.1%恢复到34.4%,日产液量由14.2吨增加至31.3吨。2023年,采油七厂累计开展气影响治理措施864井次,气影响井数减少93口,恢复产油2532吨。

强治理 祛除沉疴“延寿命”

短周期井是指经过多次作业检泵周期依然少于500天的作业井,这类井虽只占检泵井总数的11.1%,每年却导致全厂平均检泵周期减少184天。

治理短周期井,关键在找准“病根”。为此,采油七厂首先建立起短周期井成因倒查追究定责机制,按照“生产管理-作业施工-方案编制”流程,逆向分析查找原因,让每口短周期井都能做到问题成因清、责任归属明、整改期限定。为彻底拔除“病根”,这个厂又进一步为短周期井建立“生命健康档案”,对全生命周期进行动态跟踪,时刻掌握健康状况,适时进行分析调整,有效延长检泵周期。对于治理未达标的井,启动新一轮的成因倒查和治理工作,直至其退出短周期井序列。

2023年以来,采油七厂已累计治理“短周期井”61口,其中21口井成功“延长寿命”,平均单井免修期由195天延长至目前的267天,年节省作业费用10万元。

热门推荐
基层报道 2024-01-16 01:4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