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智”而上 加“数”前行 ——采油三厂加快推进数字化建设纪实

2024-02-02 07:23:38 

○本报记者 伊丽娜 实习记者 徐雨薇 通讯员 李岩

有一组数据:油水井、计量间数字化覆盖率分别为96.5%、99.7%,站场数字化覆盖率达95.4%……这是2023年采油三厂数字化转型取得的丰硕成果。

从摸索到提升,从监测到决策,每一次跨越都源于这个厂技术团队的集中攻关和技术突破。油井实现智能决策、水井实现智能注水、污水站实现全自动反冲洗……如今的萨北油田正乘“智”而上,加“数”前行,不断激发新动能、焕发新生机。

◤油井实现智能决策◢

——385口井不再人工量油,438口井不再人工测试功图和液面,年可替代人工工作量109.4万井次

走进采油三厂生产指挥中心,过去需要40分钟的油井现场调参,如今“一键”就能远程完成,时间只需1分钟。

这一手笔出自这个厂工艺研究所副所长贺清松带领的数字化联合攻关团队。去年3月份,他们把现场采集到的数据,根据理论公式形成算法,通过数字化手段解决机采难题。经过一次次尝试,攻关团队创新了数字化量油、液面折算、工况诊断、能耗计量、报表选值等算法及模型,形成了智能计量、智能诊断、电子班报等数智技术66项。资料录取、井站巡检等重复性劳动被数字化替代,385口井不再人工量油,438口井不再人工测试功图和液面,年可替代人工工作量109.4万井次,人均管井由从前的12口增至目前的26口,人均管理计量间由两座增至6座。

依托数字优势,泵况问题、平衡异常发现和调整更加及时,调参措施实施更加快速,油水井时率提高了6.5%。

◤水井实现智能注水◢

——2000余口注水井全部实现远程调控,注水井方案符合率由89.35%提升至95%,年可节约电费115.39万元

“以往需要人工控制注水量的管理模式被改变后,大幅提升了注水井水量调控工作效率,减少了岗位员工的劳动强度,同时,光伏供电方式也为推动新能源建设和应用作出了贡献。针对供电距离较远的注水井,我们在水井房上设计了光伏供电板,最大化实现能源综合利用。”采油三厂工艺研究所副所长王炳北说。

尽快实现更高效、可持续的注水井管理模式,更好地控制注水量,不断提升水井信息化管理水平,一直是技术人员努力的方向。他们在注水井加装自动调节阀,水井由“只监不控”升级至“可监可控”,在线即可完成水量远程实时调控,注水量控制由过去的每天两次增加到144次,既减少了岗位员工的工作强度,又保证了注水方案符合率。

目前,采油三厂2000余口注水井全部实现远程调控,注水井方案符合率由89.35%提升至95%,全年可节约电费115.39万元。

◤污水站实现全自动反冲洗◢

——人工操作次数由平均每天14次降至4次,同时优化实施夜间反冲洗,预计年可节约电费400余万元

现在,要问污水站操作工的幸福事,莫过于再无需紧盯屏幕,也无需手动切换单罐反洗流程,只要轻轻按下“全自动”按钮,反冲洗泵便会启动,一个个滤罐排队冲洗,节省了用工时间和耗电量。

采油三厂污水站现有的滤罐反洗模式只能算作“半自动”,还需要岗位员工频繁切换反冲洗罐、启停回收水泵、开关回收水泵出口阀等,每天操作至少14次,是制约独立污水站“无人值守”、联合站内污水站“少人值守”的主要原因。

咋解决?技术人员根据现场生产实际要求及驻岗写实记录,对反冲洗逻辑进行重新梳理,通过边界条件确定,反复修补“漏洞”,经过半年试验,实现了全自动反冲洗模式大升级。自去年11月份投用以来,污水站岗位员工操作次数降至每天4次,全厂投用后,预计年可节约电费400余万元。

◤脱水站实现远程监控◢

——改变员工进出现场频繁手动控制的操作方式,每天可减少岗位员工现场操控12次,问题发现时间缩短30分钟

“电脱压力0.18兆帕,有点儿低。”1月29日,北十五联合站脱水岗值班人员马飞远程查看脱水站运行情况时发现异常,随即报告值班干部,接到调整指令后,对进出口阀门进行远程调控。

电脱水器是脱水站内最重要的工艺设备,以往需要员工进出现场频繁手动控制,现在远程监控就能实时掌握整个脱水站的运行情况。

攻关这项技术,技术人员用了近1年的时间。他们通过分析电脱水器运行控制原理,对控制仪表、控制柜二次回路进行改造,重新调整站控系统软件,确保岗位员工远程精准掌握脱水站运行状况,以便及时做出生产调整。改造后,每天可减少岗位员工现场操控12次,问题发现时间缩短30分钟。

未来已来,推动企业数智融合创新,服务数字技术高质量发展,采油三厂将继续强化技术攻关,深化数智应用,加快打造高水平的技术创新高地。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