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周娜 通讯员 李晓晨
电磁探伤技术升级换代,达到国内一流领先水平;升级完善网络化地面系统,初步建成大队级远程控制室6个,测井效率提高30%以上;测井试井检测实验中心顺利通过CMA资质扩项评审,成为国内唯一一家具备生产测井全系列仪器检测能力的专业机构……
2023年,测试技术服务分公司聚焦“专精特新”,持续打造高质量发展科技支撑,采取提升主营业务优势、加强智能测试体系建设、攻关新能源革命特种技术等举措,加快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以技术升级推进服务升级,为服务油田“一稳三增两提升”提供了坚实的监测保障。
他们紧跟油田开发所需,在12项关键技术研究上“火力全开”。在电磁探伤技术上,实现升级换代,建立套管夹持、错断等多种异常井况识别模型,比上一代产品精度提高50%以上,达到国内一流领先水平;持续完善剩余油监测评价技术,攻关形成粘土矿物含量评价方法,实现对萨零组水敏程度的精准刻画,满足了萨零组增储上产需要;配合推进油田智能分注技术局部产化工作,制定三类流量计制造标准,支撑油田智能配水示范区建设。“2023年,我们聚焦南一区西部产能恢复、采油三厂聚合物驱工业性研究、采油八厂纳米黑卡试验等油田重点试验区,大力实施开发监测一体化服务,深度融入科研试验全过程,助力油田进一步挖掘增储上产潜力。”测试技术服务分公司技术发展部主任宋延彰说。
为加快布局和发展新能源领域配套技术,他们成立井筒完整性评价、页岩油监测、网络化远程生产测井系统推广、工程监测一体化服务、CCUS配套监测技术5个工作专班,编制出《敖南油田二氧化碳驱油先导试验动态监测方案》,攻关形成二氧化碳驱试井解释方法,大力推广分布式光纤、长效压力监测、AFT测试、PNST、蒸汽干度取样等非常规、高附加值测试技术,市场占比提高18.6%,切实支撑油田开发持续向“低、难、深、非”领域进军。
他们牢牢把握“云化、大数据、人工智能”三大主攻方向,迭代开发测试资料综合应用云平台,不断完善监测信息可视化和套损风险三级预警功能。“2023年,我们发布了管外窜槽等异常预警信息4023井次,红色预警综合治理反馈率达53.4%。新开发了注采均衡状况评价功能,完成了油田15万口油水井小层数据治理,以及32万井次注产剖面测试数据整合工作,技术支撑收效显著。”监测信息解释评价中心副主任裴建亚说。
数智化服务能力显著提升的同时,智慧化测试也已初见雏形。他们攻关完善了先行者网络化远程测井系统,建成“一总四分”远程测控中心;探索实施“一人双控、交叉接管”测井新模式,初步构建了“资料远程采集、专家集中会诊、同步解释评价、一键发布入库”的测井新业态,使疑难井复测率降低了2%,测井时效提高了3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