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仪式感成就孩子美好的童年

2019-09-23 16:00:20 

三宽家长学校 2018-10-08


如何让仪式感成就孩子美好的童年


王虹


       生活中的仪式感给孩子带来的幸福远胜于物质满足,甚至学业上的成就。在富有仪式感的家庭中,仪式感给家庭成员留下的回忆和带来的幸福不会因为生活的变化而改变,是源源不断的。仪式感的根在哪?就在仪式上。


 


仪式与仪式感


 


  • 仪式:

    指典礼的秩序形式。比如孩子的入学典礼,奥运会的入场仪式。


  • 仪式表达的内容:

    次序、形式、礼节、规范


  • 仪式感:

    是人们表达内心情感最直接的方式。

 


升旗仪式:



       人们来到北京,通常都会去天安门看升旗仪式。到了升旗的时间,96名国旗护卫队员整齐划一地从午门走出,“整齐”表示对国旗的尊重,也是对国家的尊重,是一种爱国的表现。有很多媒体采访观看升旗仪式的群众,有人说看升国旗的过程心情激动,不自觉地站得笔直。这就是仪式感,也只有仪式感能让人产生对国家的敬畏,对祖国的热爱。


 

 


中国自古重视仪式


 


      中国古有“经礼三百,曲礼三千”之说,中国的礼仪,有出生、取名、冠、婚、丧、祭,面面俱到。



• 出生


《礼记》射义中讲,射礼有四种。


       一是大射,是天子、诸侯祭祀前选择参加祭祀人而举行的射祀;二是宾射,是诸侯朝见天子或诸侯相会时举行的射礼;三是燕射,是平时燕息之日举行的射礼;四是乡射,是地方官为荐贤举士而举行的射礼。射礼前后,常有燕饮,乡射礼也常与乡饮酒礼同时举行。


       家里有孩子出生,所有亲朋好友都会来贺喜,家人要在所有家族人的见证下向东西南北四方射箭,意为志在四方,寓意对孩子的期望。


• 取名


      名字对一个人很重要,在古代,孩子的名字都是由父亲在白天取。取名时,父亲会请来好友,先由母亲把孩子抱给父亲,父亲搂着孩子思考取名。孩子有了名字,在古代,除了父母、长辈、皇帝诸侯,再没有人可以直呼他的名字,因为名字是父亲赋予的。


       在现代,孩子取名显得随便,叫来亲朋,收点礼金就结束了。而在古代,父亲把自己对孩子的期望寄托在名字上,所以一个人不会侮辱自己的名字。这就是仪式感的妙处,它体现了亲情的美,是其他事无法替代的。


• 冠、婚、丧、祭


       冠礼。古代,男孩20岁成人,男孩戴冠成人,叫冠礼。女人和小孩不戴冠,死去的人离世不戴冠。女子15岁行笄礼,梳一个发髻,预示长大成人。


       婚礼。孩子长大成人,组建家庭,叫婚礼。古人结婚的时候有六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六礼:



纳彩,即男方家请媒人去女方家提亲,女方家答应议婚后,男方家备礼求婚。

问名,即男方家请媒人问女方的名字和出生年月日。

纳吉,即男方将女子的名字、八字取回后,在祖庙进行占卜。

纳征,即男方家以聘礼送给女方家。

请期,男家择定婚期,备礼告知女方家,求其同意。

亲迎,婚前一两天女方送嫁妆,铺床,隔日新郎亲至女家迎娶。


 

       迎娶新娘的时候,新郎的父亲会嘱咐新郎言行坦荡,有君子风范。现在的婚礼也会有这样的环节,这种仪式感会让人记住这个值得纪念的时刻,珍惜彼此的感情。


      丧礼。丧礼是人生最重要的礼,参加丧礼要合于衣规,面有哀色。孩子小的时候可以不参加丧礼,但至亲的丧礼是要参加的。参加丧礼的时候家长要告诉孩子,不能嬉笑打闹,穿着要庄重。这种仪式感对孩子会产生一生的影响。


       祭祀。孔子讲:祭如在,祭神如神在。意思是祭祀祖先就像祖先真在面前,祭神就像神真在面前。所以要摆上排位,放在心里,如果不放在心里,那就真的死了。

 


韩国祭祀:



一个家族,包括孩子都要参加这个活动。按年纪排列祭祀应该站的位置,整个过程要1个多小时。比如祭祀祖父母,父亲就带着家人把祖父母生前爱吃的东西都摆出来,再倒一点酒,跪下等父母喝。


 

      对比我们现在的扫墓,虽然也摆上吃喝,可是祭祀的时候恨不得磕几个头就走。这不是祭祀,而是踏青,这种行为会让孩子觉得“玩”更重要,祭祀不过是顺便的事。这就是失败的教育,孩子对祭祀不会留下什么印象。


 


何为有益的仪式


 


北京的一所学校请武警官兵给孩子们升旗


      上面这张图是北京的一所学校请武警官兵给孩子们升旗。很多人觉得没有这个必要,可是武警官兵的姿态,带给人振奋人心的感觉是孩子做不出的。


       为什么要爱国?入学是为了学习知识,学成要报答国家和人民,把对祖国的爱和对人民的回报植入孩子的内心,孩子才会明白自己为什么学习。这是一种动力,也是一种志向,就像“射义”中讲到的,志在四方,通过这种仪式让孩子明白要通过努力去达成自己的志向。

 


有一个小学二年级的孩子过生日,请了很多朋友,还做了个特别大的蛋糕,孩子们都特别高兴。这个孩子说,大家都是八岁,我和大家一起过生日,不用带什么礼物。


得益于家庭的教育,培养了一个非常懂事的孩子。他的妈妈是如何教育孩子的呢?


她在孩子生日的时候请了一位老师来给参加聚会的孩子们讲“孝亲”,告诉孩子们做妈妈的不易与辛苦。最后老师站起来说,今天是你生日,你不想跟妈妈说点什么吗?孩子就对妈妈说,您辛苦了,我永远爱你。


 

        这就是仪式感能够给人带来的触动。


 


仪式与仪式感会给予孩子哪些成长


 


      有些幼儿园在表扬孩子的时候会发一些小奖状,让孩子上台领奖,给老师行礼,这就是一种仪式。家长可以趁这个机会把这个仪式的意义讲给孩子听,并鼓励、赞美孩子。表扬可以让孩子继续向着这个好的方向继续前进。


      有些小学会把一年级的开学典礼做得格外隆重,意在通过这种方式告诉孩子你长大了,要背着书包上学了。这也是鼓励孩子的一种方式。


       有一所小学每年都请中央电视台儿童栏目组持人给孩子们主持开学典礼,孩子们见到平时只能在电视里才能看到的主持人,心里都非常兴奋,这种经历让孩子印象深刻,给孩子心理带来了积极的变化。


       小学的开学典礼不可小觑,孩子的成年礼也同样重要。古人是非常看重成年礼的,会邀请重要宾客给孩子加冠,戴冠意味着长大成人了,提醒孩子不要忘记族人的历史、国家的历史。孩子戴冠之后要拜见母亲行成人礼,表达自己已经成人。


       现在的成年礼则简单得多,孩子18岁的时候,通常由学校的校长与孩子握手,以资鼓励。学生则双手奉长者手回应。


       现代与古代的成人礼在形式上变化非常大,古代的成人礼涵盖了非常多的人文内涵,比如会去见一些有成就的长者,倾听长者的教诲。现在的成人礼恰恰缺少这些环节。


 


中国的礼射精神:



      孔子曾经带着他的学生在2000多年前组织过一种极具人文精神的仪式和比赛——乡射(射箭)。孔子希望比赛选择有君子风范的人参加,于是派自己的学生子路去宣布参赛的条件,要求三种人不要进来——打了败仗的逃兵,亡国之大夫,为人不长者。经过初选之后,又规定只有能始终坚持礼乐风范的人可以留下,孝悌之人可以留下,爱学上进之人可以留下,乡亲评价高的人可以留下。最终留下的都是有德行的人。


 

       在现在的体育比赛中礼射精神同样存在,比如相扑和跆拳道就有很强的仪式感,都强调自身要道德高尚,尊重对手。通过这种仪式感,我们想要告诉孩子什么?就是要表达出对人的尊重。


      礼仪既是外在的肢体动作,也是内心的高贵品格,仪式感就是成就一个人品格的最好方法。







热门评论
打开济南教育台查看更多评论
热门推荐
济南一封家书教育总评活动圆满结束! 2019-11-01 15:20:10
山东供销社幼儿园家长学校活动掠影 2019-09-27 15:33:51
如何帮助孩子进行心理疏导 2019-09-23 15:57:50
常见的家庭教育误区之高指标、高要求严重脱离孩子的实际 2019-09-23 16:01:35
常见的家庭教育误区:家庭长期处在冷战状态,孩子缺乏安全感 2019-09-23 16:02:31
改变孩子应该从改变家长做起 2019-09-23 16:03:14
常春藤附属幼儿园三宽家长学校开课啦 2019-09-19 10:14:35
面向未来:做一个有教育准备的家长 2019-09-19 10:00:49
如何让孩子掌握良好的餐桌礼仪 2019-09-18 19:56:35
如何给予孩子高质量的陪伴?专家给出4点建议 2019-10-20 18:37:09
没看够!下载个济南教育台呗!
济南教育台 济南教育电视台手机客户端 立即打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