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排排菌棒整齐排列,一朵朵平菇簇拥而生,争先恐后探出小“脑袋”,在甘肃漳县武当乡张坪村的平菇基地里,村民们正娴熟地采摘新鲜的菌菇,丰收的喜悦洋溢在每个人的脸上。在三岔镇食用菌研发基地,赛燕燕正熟练地将新鲜采摘的黑木耳分拣、晾晒。自从镇里建起产业园,她再也不用背井离乡打工:“每月收入3500元左右,还能照顾老人和孩子,感觉现在特别幸福。”
科技赋能,小菌菇实现大蜕变
漳县菌菇产业的变革始于技术创新,老党员李海珍是这场变革的见证者:“2017年,在政府帮扶下,我们购买了全自动打包机,通过高压灭菌,无菌冷却,再进行自动装框、上框、液体接种。”
这种无菌环境操作确保了菌种活力强、菌包生还率高,显著提升了产量。在武当乡张坪村基地,技术革新仍在持续。基地管理员张自强介绍,他们从最初的码垛出菇模式转向更先进的吊袋式出菇模式。
“吊袋式不仅使开口、采摘更加便捷,节省了人工成本,同时降低了菌菇畸形率。”这一改进大大提高了大棚利用率,也为周边农户提供了就业机会。
科技因素的加持让漳县菌菇产业脱胎换骨。技术员杜少军表示:“滑子菇非常适合漳县的土壤气候,口感也很好。现在每天能产湿品1.2万斤,湿品价格达到每斤7元左右,干品30元左右。”
武当乡张坪村食用菌产业基地里工人正分拣晾晒滑子菇(马金满 摄)
链式发展,产业融合激活新动能
漳县菌菇产业的成功,离不开产业模式的创新突破。“企业+基地+农户”的运行模式有效整合了各方资源。漳县全力打造区域特色产业基地,推动蔬菜种植达到12.8万亩,建成食用菌生产基地9个,总面积866亩。
这些基地形成了集菌棒生产、菌体培育、采摘回收、冷藏储存、精深加工和销售于一体的全产业链发展格局。
在武当乡贵荣蘑菇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李贵荣自豪地表示:“我们合作社主要种植平菇,目前种植30万棒。去年在政府帮扶下,建成200平方米的蔬菜冷藏库,产品能随时供应当地超市,远销兰州、西安等地。”
产业链的完善带来了显著经济效益,菌菜全产业链总产值达21亿元,成为名副其实的区域特色产业。现代设施农业产业园(二期)全面投产,漳县成功创建省级农业科技园区,产业发展呈现蓬勃态势。
党建聚力,共享产业致富红利
漳县创新性地将党建工作与菌菜产业深度融合,分别组建成立食用菌产业、高原夏菜产业党委,大力推行“产业党委+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模式。
这种“党建+产业链”融合模式,实现了以高质量党建引领菌菜产业快速发展。
在联农带农方面,漳县建立了多元利益联结机制,通过“入股分红、土地流转、吸纳务工、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等方式,让农民深度融入产业发展。
武当乡张坪村党支部书记杨国琦介绍了基地带动就业的具体成效:“今年我们主要种植滑子菇,共种植85万棒,从3月开始采摘,到7月中旬,每天产量达1万余斤,带动周边2000余名群众务工,人均增收1.5万元以上。”
记者:赵琼
来源:央广网客户端
|
我要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