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总书记的足迹】长城精神生生不息

来源:新甘肃 2022年06月25日 浏览量:

悬壁长城。

2019年8月20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登上嘉峪关关城,察看雄关布局,领略山川形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当今世界,人们提起中国,就会想起万里长城;提起中华文明,也会想起万里长城。长城、长江、黄河等都是中华民族的重要象征,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标志。我们一定要重视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保护好中华民族精神生生不息的根脉。”

近年来,嘉峪关市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以文物遗产保护、基础文化研究为抓手,做好长城文化价值发掘和文物遗产保护工作,勇担祖业传承、事业发展和产业创新重任,深入推进长城保护事业蓬勃发展。

祖业传承 保护长城文化

嘉峪关是明长城最西端的关口,也是明长城建造规模最为壮观、保存最为完好的一座古代军事城堡。

“以前对长城的保护,注重于长城的外貌,现在更加关注长城的生存环境,只有周边环境良好了,长城才能更好地屹立华夏大地。”嘉峪关丝路(长城)文化研究院长城文物保护研究所所长张斌说。

嘉峪关关城。

近年来,嘉峪关丝路(长城)文化研究院高度重视文物预防性保护工作,先后与兰州大学、天津大学开展相关课题研究合作,旨在深入研究土遗址和木结构建筑本体的赋存环境、本体病害的病因和发育机理等亟待解决的问题。

“通过与高校积极对接,将研究成果运用于长城保护中,为长城保护寻根问源,对嘉峪关关城及野外夯土长城进行有效的监测,也为院内培育了一批‘传帮带’的专业技术人才。”嘉峪关丝路(长城)文化研究院副院长胡文平说。

“文物保护修缮不是一劳永逸的,是一项长期性工作,需要在预防性保护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依靠无人机、激光扫描等科技手段,持续用力、久久为功地开展长城的日常保养维护,真正做到让长城‘延年益寿’,使文物所蕴含的价值真实性和完整性得到永久延续。”胡文平说,嘉峪关一代代文物保护工作者正在接续努力,让长城更好地屹立天地间。

嘉峪关关城。

多措并举 挖掘长城文化

长城作为人类文明标志、世界文化遗产,不但有着很强的军事防御思想、还有着建筑艺术价值。

近年来,嘉峪关市不断挖掘研究长城的建筑设计、工程地形、修筑方式、设计思想,以及长城文化在促进民族融合、加强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作用,传承坚韧不屈、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和守望和平、开放包容的时代精神。

“为了更好地挖掘长城文化,嘉峪关市积极搭建以监测中心为核心的文保科研平台、以嘉峪关长城博物馆为中心的文化创意平台、以下设各研究所为中心的基础文化研究平台,逐步形成文物保护、文化产业、基础研究‘三位一体’总布局。丰富完善‘1+5’梯次帮带能力素质大提升工作机制,积极采取‘学术带头人+学术团队’的人才培养模式,以项目课题引领带动文物研究、遗产监测、土遗址保护等方面人才队伍的建设,着力提升文物保护和研究工作的整体水平。”胡文平说。

以历史变迁为脉络,以文明融合发展为主线。嘉峪关市还编辑出版地方历史文化精品读物和对外宣传文本《嘉峪关文化丛书》,全面展示嘉峪关人文历史地理风貌。拍摄纪录片《河西走廊之嘉峪关》,从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工业、生活视角,诠释丝路文化、长城文化、边塞文化、西域文化在嘉峪关的深度融合。

结合丝路文化、长城文化、魏晋文化等文化资源,嘉峪关已研发定城砖茶、魏晋砖壁画剪纸、驿使摆件、风雨雕等17个系列200余款文创旅游产品,为挖掘嘉峪关历史文化资源,推进嘉峪关印记文创产品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嘉峪关关城。

文旅融合 弘扬长城精神

近年来,嘉峪关市围绕构建文、旅、商、体“四轮驱动”融合发展的产业体系,投资近百亿元打造以关城景区为核心的方特丝路神画、峪泉古街、世界文化遗产公园等重大文化旅游项目,推动了旅游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尤其是在摸清家底、明确地位的基础上,积极推进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促进嘉峪关文化旅游融合高质量发展,谋划了“嘉峪关长城数字化保护展示工程”“嘉峪关遗产监测中心监测系统工程”等10个板块,50个子项目的重点项目库。这项工作的完成,标志着嘉峪关市真正做到了对本市文物保护利用项目大梳理、大整合。

同时通过转变思路、改变做法的方式,迎合长城国家文化公园的定位和内涵,关城景区改造项目被列入国家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程2022年度投资计划。

随着文旅融合工作不断推进,为更好地传承长城精神,嘉峪关市还培育打造了具有地域特色的长城文化旅游节系列品牌活动,打造“天下雄关”等演艺节庆品牌、“我到嘉峪关修长城”“钢铁是这样炼成的”等研学品牌,实施文化旅游产业提质增效10大行动,制定“十四五”文化旅游康养产业发展倍增计划,推进全域旅游发展迈上新台阶。



记者:徐俊勇

编辑:李敏

责编:张剑利

主编:王生朝



我要评论

已有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