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五一”小长假,地处甘肃省环县的环州故城景区迎来旅游高峰。这个地处毛乌素沙漠边缘的国家4A级景点,也被称为中国羊肉养生城景区。四面八方的游人来此观光,品味“羊肉十八吃”,成为人们的“打卡必选项”。
环县位于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属于半农半牧区,养羊是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老营生”。当地政府因地制宜积极发展壮大羊产业,不仅推动羊产业全链条高质量发展,还带动小县城养殖与文旅、科技融合,构筑现代化产业体系,为革命老区乡村振兴铺就一条“羊”关道。
众口一词念羊经 千家万户发羊财
“五一”假期,环州故城景区游人如织。一口直径3.3米的烹羊大锅吸引许多游客驻足。大锅煮、大块吃,游客尽情体验黄土高原的人文风情。
这个以“羊”为主题的旅游景点,是2021年环县依托境内的历史遗迹而建。景区以羊文化、羊美食为载体,人们畅游景区不仅可以体验到边塞人文风情,欣赏到皮影戏《三羊开泰》,还可品尝地道的“羊肉十八吃”。景区外的羊文化博物馆,成为家长培养孩子增长见识、了解农耕文化的“乐园”。
自古以来,“日之夕矣牛羊下”的游牧文明与“凿井而饮、耕田而食”的农耕文明在这里紧紧相连。依托800万亩天然草场和200多万亩紫花苜蓿,环县人与羊为伴,以羊为生。
据了解,“环县羊羔肉”曾获得全国十佳羊肉品牌第一名,全国绿色农业十佳畜牧地标品牌,在第二届中国食品博览会上荣获“中国名宴”称号,2021年被列入国家体育总局训练局“国家队运动员备战保障产品”,如今品牌价值已达到52亿元。
环县农业农村局介绍,全县8万余户群众中有近5万户养羊,2022年底,全县羊饲养量达360万只,出栏190万只,是全省名副其实的“养羊大县”。
目前环县300多家合作社上联全县多个龙头企业、下联全县近5万户养殖户,羊产业全链条、体系化发展。在羔羊繁育销售环节,全县以合作社为纽带,对农户的达标羔羊以合同价订单收购,合作社科学育肥后,再进入屠宰场,不仅帮养殖户有效避免了市场价格波动的风险,还成批量地为龙头企业提供了优质羊源。
36岁的周锋是环县虎洞镇张家湾村村民,他从小随家人养殖本地羊,但一直产羔率低,出栏率不高。2021年帮扶企业和当地村集体共建乡村振兴工厂,以保护价回收群众出栏的新品种湖羊,让羊住进新式保温棚,吃上了自产“营养餐”——全混合发酵日粮,育肥后再转卖给屠宰场。这一年,周锋家的存栏量从30只增加到130只,“羊吃住不愁,繁殖率高,卖羊不用出村,还不受市价波动影响。”
身旁的乡镇干部告诉记者:“这十里八乡但凡日子过得好的,家里大都养羊。养羊所赚的收入,既补贴了家用,又能供孩子上学。环县农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改善,羊是功不可没的。”
不仅是老一辈人,年轻的大学毕业生,也参与到养羊的浪潮中来。
毕业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姬永锋今年36岁,选择返回家乡创业搞养殖,他于2019年发起成立环县大学生养羊产业协会,聚拢一批有志投身农业的大学生。协会办起“放羊班”,帮助更多大学生回乡就业、创业,目前会员人数已超过460人。
经过“放羊班”的培训,一些大学毕业生已成为全村养殖专业合作社的主力,他们在养殖场、村级防疫站、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各个岗位上发挥才干。
“比起养了一辈子羊的老把式,大学生养的羊明显更肥哩。”环县虎洞镇镇长敬晓军说,在大学生的参与带动下,当地养殖方式变化很大,从“满山放牧”到“精准饲喂”,从“看体形摸肚皮”到“挨个做B超”,大学生推动科学养殖技术应用于乡村一线。
“一只羊”壮大亿元产业链
走进环县,随处可见与“羊”有关的宣传语,“种好草、养好羊、选好种、出好肉、卖好价”便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条。
如今,环县已建成从饲草种植、加工、售卖,到湖羊育种、养殖、育肥、加工的全产业链,环县也被列为全国63个农业全产业链典型县之一。
环县畜牧技术推广中心副主任靳善宁说,目前羊产业带动农民人均年收入超过7000元,产值突破了50亿元,正向着百亿元产业迈进。
环县中盛羊业发展有限公司的百万只肉羊屠宰加工厂,拥有国内先进的肉羊屠宰水平预剥生产线、自动化褪毛生产线和10万级低温净化GMP标准的分割加工车间,成为方圆500公里范围内生产规模最大的肉羊屠宰加工厂。
记者透过玻璃看见,“全副武装”的工人在羊肉产品生产线上各自忙碌,羊肉被精细化分割,成为涮肉、烤肉等多个系列产品。
当地干部说,羊浑身是宝,羊毛、羊皮能做服装,羊粪能育化肥,“如果继续延链补链,百亿元羊产业指日可待”。
据测算,仅1500只以上的规模羊场,每年就可产生羊粪约6万立方米。“除农户农田自用和果园施肥外,这些羊粪不能得到有效利用,造成大量资源浪费。”环县电商创业者杨建军说,经过发酵后,羊粪变废为宝,成为一种可以改善土壤土质、防止土地板结的天然有机肥,在一些南方的果园、茶园和一线城市很受欢迎。
采购、运输、客服、运营……杨建军的羊粪生意越做越大,他和合伙人先后在拼多多、淘宝、抖音、快手等多个平台开设店铺10多家,一年销售额超过1000万元。
为了让自己的羊卖得更好,环县人还在新的销售模式上做文章。2015年县政府专门成立了电子商务办公室,大力发展电子商务。环县电商办主任张金勃告诉记者,他们免费给企业提供办公场地,进行保姆式的项目孵化以及业务培训,目前已有近30家电商在他们的扶持下茁壮成长。
刘国宁是环县毛井镇杨东掌村人,在政策的吸引下,2015年原本在外地从事电商工作的他也回到老家,开始在网上卖起了环县羊肉。
每天下午,电商大楼的直播间里,刘国宁的店铺都会准时开播,新的营销模式以及适合线上传播的品牌形象,让他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就挣到了钱。2022年,他的羊肉制品销售额突破了1亿元。
刘国宁告诉记者,他们每年网销羊肉500多吨,广东、福建、浙江等东南沿海地区占比超过六成。“这可能与东南沿海地区海鲜较多、生产羊肉较少有很大关系,更与环县羊羔肉优良的品质密不可分。”刘国宁说。
科技赋能产业振兴
“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十四五’期间的首要工作。”环县县委书记何英禅表示,“环县重点依靠羊产业脱贫,还要坚持依靠羊产业致富,推进乡村振兴。”
为了提高羊产业的含金量,环县2021年成立肉羊种质创新中心,研究绵羊基因组选择、精原干细胞移植、胚胎移植、手工克隆以及干细胞育种等育种新技术,同时组建了肉羊育种专家组,正在培育产羔多、生长快、肉质好的肉羊新品种,今后计划推广到环县各乡镇的农户,并面向全国供应。
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博士岳耀敬和团队成员讨论羔羊体外胚胎发育实验。记者 郎兵兵 摄
靳善宁说,目前环县已通过本品种选育、人工授精、胚胎移植、标准化养殖和疫病净化等各项技术,开展湖羊、陶赛特羊、南丘羊和萨福克羊等优质种羊选育,在满足县内养殖需求情况下,累计对外供应优质种羊4.8万只以上。当地还建成二元杂交示范点46个,通过“三级二元”杂交模式,在保持湖羊产羔多的同时,提高产肉能力,生产优质羊肉。
走进环县山城乡,一座现代化羊厂映入眼帘,宽敞的羊舍里一台台智能机器人来回穿梭,自动取料饲喂羊群。
“以前需要十几个人饲喂,现在4人绰绰有余,而且营养搭配更精准。”甘肃庆环肉羊制种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范武斌说,全县大力推广羊产业“科技赋能”以后,不仅让养殖有了“科技范儿”,更为羊产业注入了“优质基因”。
一缕阳光洒进羊舍,有的羔羊闲庭散步,有的玩起“顶牛”,样子憨态可掬。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博士岳耀敬指着这群“小家伙”自豪地说,它们是借助杂交育种、基因聚合和胚胎移植等技术生产的新品种羔羊。长大后,它们便会成为产羔多、肉质好、出栏快的好种羊,成为农户眼里的“香饽饽”。
“进口羊产肉多、肉质好,国产湖羊多胎多产、适应能力强,通过杂交育种和基因聚合等技术,将彼此的优秀基因重组,让它们的杂交后代从此拥有更优质的基因。”岳耀敬说,当“优质基因”进入绵羊产业链时,当地的羊产业自然会提质升级。
胚胎移植技术已成为环县增加羊产业含金量的砝码。岳耀敬说,繁育,国外优质肉羊品种一般一年只生一胎,但胚胎移植技术可以短期内实现优良肉羊的快速扩繁。
在环县肉羊种质创新中心的实验室里,岳耀敬和团队正在进行精原干细胞移植实验。“精原干细胞移植技术可以成千倍扩大优秀种羊群体,提高良种肉羊在乡村的覆盖面。”岳耀敬说。
靳善宁说,千百年来,环县老百姓一路与羊业相伴而行,由过去“漫山遍野放牧,家家户户养羊”,逐步实现“良种化、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绿色化”,新理念、新技术不断为产业振兴赋能。
记者:梁军 郎兵兵 崔嘉琪
编辑:李敏
责编:张剑利
主编:王生朝
|
我要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