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由中国公共关系协会、甘肃省委宣传部主办,西北师范大学、敦煌研究院、敦煌市委宣传部协办的“Z世代的2023:共绘一幅画”活动在敦煌顺利举办。至此,“Z世代的2023”系列活动最后一站圆满完成。
来自叙利亚、汤加、巴基斯坦、韩国、萨摩亚、印度尼西亚等7个国家的Z世代青年与西北师范大学的青年学生一同参观莫高窟、鸣沙山、月牙泉,体验描摹敦煌壁画,学习敦煌舞,亲手制作敦煌彩塑,透过独一无二的历史遗迹、自然景观和人文体验,领略千百年来东西方文明交汇的力量,感受敦煌气质里的热烈与恢宏。
在敦煌的鸣沙山脚下,驼铃声引起了巴基斯坦留学生佳丽的注意。“当我看着一队队高大的骆驼,拉着长长的身影,在沙漠留下脚印时,我想起了数千年前沿着丝绸之路旅行的商队。看到历史走进了现实生活,呈现在我们面前,这是一种令人敬畏的感受。”
来自萨摩亚的留学生安雅第一次亲眼看到沙丘和骆驼,第一次骑在骆驼背上在沙漠里前行,她感到“心情很复杂,紧张、兴奋、担心、惊奇”。她仔细地记录下了骆驼的生活习性——“骆驼有很强的嗅觉,它们可以追踪沙漠中的绿洲,看起来好像走路很慢,但它们奔跑时几乎和马一样快……”她被骆驼坚韧不拔的精神打动,“我要学习这种坚毅的品格,即使在艰苦的环境中,也要有顽强生存的勇气。”
来自北京科技大学的叙利亚留学生加里,从小就经常骑着骆驼穿行于家乡的沙漠。在这里,他却有了不一样的感触,“我从老师那里了解到,千年之前,从中亚、南亚来的商队,沿着丝绸之路,从沙漠深处走来,为中外经贸文化交往史写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现在我就处于他们曾经踏过的沙漠之上,我是多么幸运,能以这种方式触摸历史。”
莫高窟的洞窟由建筑形制、彩塑、壁画共同构成。莫高窟的造像以泥塑为主,中小型造像是木骨泥塑、大型造像是石胎泥塑。莫高窟的洞窟共有735个,其中既有壁画又有塑像的洞窟有492个。“Z世代”青年们聆听讲解员娓娓讲述着洞窟经变画中宣扬因果报应和惩恶扬善思想的故事,以及壁画所蕴含的艺术成就和人文价值。画面里的建筑、人物服饰等细节,不仅展示了当时东西方文明在敦煌高度交融的成果,而且对于研究古代建筑史、乐器史、舞蹈史、绘画史等都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敦煌的热烈与恢宏,也来自多元文明的碰撞与交融。十几个世纪以来,亚欧大陆诸国文明及多重交通网络在此交汇,来自欧洲的货物和文化,来自中亚的语言及文字,以及来自印度的艺术和宗教,在这里与中华文化全面交融。这种东西方文明的交融和互鉴,在敦煌的洞窟艺术中也得到了充分展现。
莫高窟因丝绸之路而兴,繁荣上千年,后又因丝绸之路的衰落而沉寂数百年。这段历史,让加里感慨万千:“我在惊奇于敦煌艺术高深的同时,也认识到文物保护、传承和发展的重要性。莫高窟之行,让我在敦煌美学的世界里,看到了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艰难历程。”
在参观石窟后,加里深有感触地说,莫高窟的艺术无法用语言描述,必须深入学习。这次采风之旅,他了解到了古人如何建造这些洞窟,也看到了非常精美的绘画。来自巴基斯坦留学生佳丽被莫高窟的巨大规模所震撼,她感慨道,莫高窟是中国人民丰富文化遗产的真实见证,是敦煌艺术深度和中华文明精神韧性的无声证明。莫高窟之行是一次情感和精神都得到升华的经历。
“这是我第一次拿毛笔画画,想不到柔软的毛笔竟然能带来如此震撼的力量,”加里兴奋地对记者说:“这是敦煌壁画的艺术魅力,也是文明交流互鉴的创新表达。”
在西北师范大学敦煌学院,外国青年留学生一行人身着不同的敦煌舞蹈服饰,体验感受敦煌舞蹈的神奇,与舞蹈表演专业青年学生互相交流,同时也向当地学生展示自己家乡的舞蹈。
活动最后在著名大写意书画艺术家张录成老师指导下,中外青年学生共绘一幅画,完成了一幅属于“Z世代”和敦煌的记忆画作。
通过在敦煌丰富多彩的采风创作及实地体验,外国“Z世代”青年代表们领略了独具特色的敦煌文化魅力,感受了“交响丝路 如意甘肃”的绚丽多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当代中国文化的勃勃生机,以青年的视角和国际化的语言向国际社会展示敦煌魅力,讲述甘肃故事,呈现一个真实友好、可亲可爱的中国形象。
记者:刘彦辰
编辑:李敏
责编:张剑利
主编:王生朝
|
我要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