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6月,甘肃省天水市大街小巷都洋溢着浓郁的节日氛围。6月22日,天水将举办公祭伏羲大典。
“伏羲文化是天水最突出的文化品牌,也是我们发展文旅融合的重要载体。”天水市博物馆馆长刘玉璞说,天水公祭伏羲由来已久,相沿成习。1988年,天水市政府恢复历史上的公祭伏羲典礼。2005年起,公祭伏羲大典由甘肃省政府主办,确定每年6月22日举行;2006年,太昊伏羲祭典列入国务院公布的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地跨长江、黄河流域的天水,历史上曾是陇右第一重镇,其自然风光也集北雄南秀于一体。大地湾遗址中8000年前的宫殿式建筑,六出祁山、大战街亭的三国古战场,中国四大石窟之一的麦积山……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天水的人文底蕴厚重悠长。
如此“天赋异禀”的文旅资源,如何转化为经济优势?
唤醒历史资源
2014年8月,经党中央、国务院审批,公祭伏羲大典成为甘肃长期保留举办的重点节庆活动,每年举办一次,同时举办海峡两岸共祭伏羲典礼,实现海峡两岸同日同时共祭。每年公祭伏羲大典期间,都有大量来自海内外的华人华侨和国际友人自发前往天水参加祭拜,开展经济文化交流活动。
在天水伏羲庙门口的国风馆,衣架上展示的各类汉服光鲜华丽,馆内定制婚礼秀的标牌引人注目。
今年2月初,在天水伏羲庙举行了首场明制汉婚秀,身着乌纱补服、凤冠霞帔的一对新人依次完成了三梳礼、奠雁礼、沃盥礼、执手礼等一系列传统明制汉婚礼节,不仅让观礼者欣赏到别具一格的传统文化盛宴,也让更多人加深了对伏羲文化的了解。
“在伏羲庙举行婚礼意义重大,不仅可以体验传统的婚礼礼节,还能弘扬伏羲文化。”天水市民刘婷观礼后深受触动,便和男友商议也在伏羲庙举行明制汉婚婚礼。
《白虎通义》记载,伏羲“因夫妇,正五行,始定人道”。始制嫁娶,是伏羲功绩之一。天水市博物馆文化产业部伏羲庙国风馆负责人刘亚芳说,该馆是对伏羲城原有建筑清代戏楼的开发利用,通过汉服体验、汉服婚礼和抛绣球等体验,让游客更好地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以文化为载体,深入挖掘伏羲文化内涵,与游客需求结合起来,提供体验性、互动性的项目,是天水传统旅游业提档升级的关键。
在天水西关古城内,有众多明、清和民国时期的建筑遗存,是西北地区现存规模较大和保存较完整的明清时期居民院落群。随着岁月剥蚀,这片建筑群也曾遭遇年久失修的问题。2018年,天水古城西关片区综合保护与利用项目一期工程启动实施,经过3年多的大规模全面修复,西关古城已于去年6月对外开放。
“古城的开发利用,如果一味求古,脱离现代生活,就会陷入困局、难以为继。”甘肃公航旅天水名城保护投资发展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姚东说,要将古城的灵魂与外表、古风和现代风格充分融合,才能增强古城生命力。为此,他们以“乡愁源头、城市客厅”为理念打造古城,根据游客消费需求设计业态,提高文旅融合的产业活力。
走进西关古城,在特色餐饮区有地方小吃、罐罐茶等传统饮食,在非遗街区可以体验麻鞋、泥人等民俗文化,休闲娱乐区的艺术咖啡、轻酒吧、文创商店等又能让游客感受时尚生活。
“随着古城整体布局的优化,商户入驻率由年初的40%提升到目前的85%,5月份游客入园人数达到15万人次。”姚东说,他们正逐步打造自营业态,与天水市歌舞团合作创作沉浸式演出,让更多游客深度体验天水,逐步提高外地游客在客源结构中的占比。
丰富旅游供给
天水红山试验机厂为参与我国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研制从沈阳引进的大型工业天平,天水星火机床厂自行设计制造的牙条机,天兰铁路通车庆典场景……走进天水工业博物馆,便翻开了这座老工业城市波澜壮阔的发展史。
2012年,天水市根据工业企业发展需要,制定鼓励工业企业“出城入园”政策,天水长城控制电器厂等一些在“三线建设”时期建成的企业逐步搬迁到工业园。老厂区留下的不同时期的建筑和工业设备、生产工艺、档案资料等成为这段发展史的时代痕迹。
“这些宝贵的工业遗产具有显著的时代特征,承载着一代人扎根西北、无私奉献的优秀品格,对于长期工作于此的建设者、劳动者及其家庭具有特殊的情感价值。”天水市工业博物馆馆长冯振文说,为保护好工业遗产,天水市按照“保护优先、合理利用”的原则,决定利用长控厂旧址修建天水工业博物馆。
天水工业博物馆项目于2017年10月启动建设,收藏有企业的生产设备、产品、文献资料、图片影像资料等22428件,建筑包括展厅、游客接待中心及相关配套服务设施。2021年3月建成并试运营,今年5月18日正式免费开放,至今已接待游客40多万人次,成为甘肃乃至西北地区首家综合性工业博物馆。
“工业旅游集科普、研学、体验等于一体,为旅游历史遗存、生产工艺等资源;旅游则为工业带来了附加值,如品牌提升、产品推广、形象宣传等。发展工业旅游,对实现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跨界融合、推动产业转型升级都具有重要意义。”冯振文说,天水工业博物馆采用公益性和商业化运营相结合的模式,前者主要发挥保存收藏、陈列展览、宣传教育、研学科普等功能,后者通过对宾馆、商业区、咖啡厅、闲置厂房等进行合理利用,创造经济效益,以实现“以馆养馆”的目的。
近几年,天水市提出打造文旅农康融合发展试验区,通过多业态抱团,辐射带动乡村旅游、休闲农业、中医中药、健康养生等产业发展,目前已呈现出融合互动的良好发展态势。
在天水市秦州区玉泉镇李官湾村的花舞南山文旅度假区,一场百人越野自驾狂欢刚刚落下帷幕。镶嵌在青山之中的玻璃吊桥、高空漂流、民宿酒店、露营基地以及亲子乐园等项目丰富了天水乡村休闲旅游的供给。
“景区紧邻天水南郭寺景区,系利用荒山荒坡地打造而成。因为距离市区近,成为很多市民周末休闲游的选择。”天水花舞南山文化旅游度假区负责人黄焱说,“五一”小长假景区接待了10万人,平常周末能接待4000人左右。
今年33岁的李官湾村村民黄文亮以前在天水城区的饭店当厨师,度假区开业后,他便在美食街租赁了一间店面开起烧烤店。“现在不仅能顾家,收入也比以前多。”黄文亮说,作为当地村民,他还享受度假区免租金优惠,随着度假区的持续建设,未来他还会进一步扩大经营规模。
延长产业链条
“今年‘五一’小长假,麦积山大景区游客服务中心新建的地下停车场试运行,对游客进行了分流,根据麦积山石窟游览人数的动态变化,将游客有序输送到山脚下。”天水市麦积山文化旅游发展有限责任公司信息中心负责人刘通说,根据测算,麦积山石窟日承载量9600人,峰值达到3000人便处于拥挤状态。
旅游旺季,高峰时段游客拥挤是不少知名景区普遍存在的难题。为此,麦积山大景区管委会在距离石窟10公里处建设了游客服务中心。“游客服务中心的建成使麦积山大景区旅游综合服务功能更加完善,通过影院、剧场和商业体验区等各类业态,丰富景区产品体系、提供优质游览体验,为景区游客提供更多选择,填补了景区此前空白,也让游客通过文化体验产品更好地了解麦积山的文化及景区概况。”刘通说。
如今,新建的麦积山大景区游客服务中心智慧系统已基本建设完成,通过高空鹰眼监控系统可实时观察到园区的游客动向和聚集点,便于合理安排工作人员疏散或引导游客进入景区。
在麦积山主题邮局,石窟明信片、石窟拓片、石窟雕塑复制品及各种画册等文创产品吸引了很多游客。“盖上麦积山主题邮局的纪念戳,给朋友或自己寄一张明信片,是景点打卡的一种方式。”麦积山主题邮局工作人员王静说,以麦积山和石窟元素制作的明信片很受欢迎。
近年来,天水植根地域文化特色,积极探索文创产业发展的新途径、新思路,全力构建大文创产业发展格局。目前,天水已培育扶持飞天雕漆、汉唐陶艺、柒礼文创、66号文创园等文创旅游商品生产企业60余家,并鼓励市博物馆、大地湾博物馆等单位加大文创产品开发力度,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文创旅游商品的研发,生产了极富天水元素的特色文创旅游商品1000多种。
在伏羲庙文创商店,各类有伏羲文化元素的文创产品琳琅满目。伏羲庙文创商店工作人员邓芳菊说,纪念币、书籍、书签及车挂等文创产品销量最好。“我们设计制作了香灰福袋、琉璃手串、龙凤香囊、打卡册页,羲皇福饼和羲皇奶茶也很受欢迎。”天水市博物馆馆长刘玉璞说,博物馆已开发文创产品110多款,仅去年就开发出10款。
为留住游客,天水市博物馆还充分利用伏羲庙外广场进行文创商品展示和秦腔展演等,增加体验性、互动性活动。刘玉璞说,通过有针对性的设计文创产品和活动,实现了“可体验、可消费、可带走”的文旅产业延伸。
今年1月至5月,天水市累计接待游客1755.18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99.0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18.92%和112.09%。“五一”小长假期间,全市累计接待游客679.09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40.99亿元,与2019年同期相比分别增长16.88%和11.84%,创历史新高。
记者:陈发明 赵梅
编辑:李敏
责编:张剑利
主编:王生朝
|
我要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