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连山下是我家】河西走廊 奏响绿色与发展的交响

来源:光明日报 2024-09-26 20:36:55 浏览量:

绵延近千里的祁连雪山,静静地守望着河西走廊这片土地。作为我国西部地区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这里不仅是黄河流域重要的水源产流地,更是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优先区域,青山之诺,坚如磐石,其生态治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近日,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网策划主办、中国环境新闻工作协会作为支持单位、央广网甘肃频道承办的“祁连山下是我家——河西走廊经济带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活动于甘肃张掖正式启动。

近年来此处生态保护成效如何?发展又如何?记者跟随采访队伍的脚步深入河西走廊腹地一探究竟。

向荒滩沙漠要经济

祁连山脚下的武威市古浪县,一条蜿蜒的公路直通沙漠腹地,公路两旁广袤的沙丘上覆盖着成片的绿色植物,一簇簇绿植正将沙子牢牢“锁住”。

古浪县是“北方防沙带”的重要组成部分,荒漠化土地面积大,荒漠化率高,是全国荒漠化重点监测县。当地人告诉记者,早年的记忆中,沙尘暴犹如家常便饭,每隔一阵就会遮天蔽日袭来。治沙的艰辛,绝非三言两语可述尽,但治沙的决心锲而不舍从未改变。

“先修路,后治沙,先压沙,再植树。”古浪县林草局干部庞凯告诉记者,当地采用筑路治沙、分区攻坚,先埋压“双眉式”草方格沙障固定流动沙丘,后在草方格内栽植花棒、柠条、梭梭等耐旱耐贫瘠沙生植物,就这样一步一步来。

图为武威市古浪县治沙成果

2019年以来,县里干部群众全力推进荒漠化和沙化土地治理,累计完成治沙造林62万亩、退化林分修复11万亩,记忆中风沙肆虐,沙逼人退的现象得到明显扭转。截至今年6月底,全县239万亩沙漠全部完成初步治理,率先打赢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中以县区为单位的第一个歼灭战。

“与沙漠打交道许多年,这里的一切我太熟悉了。治理好了,还要维护好防止退化,这是一项不能放松的长期工程。”庞凯眼神坚定。

不但要治沙,还要“治沙”获益、“用沙”发展、“靠沙”致富,向沙漠要经济。

2022年以来,武威市凉州区开在始当地祁连山浅山区适宜造林的区域大力种植碳汇林,“向南部山区要绿”。以山杏、樟子松、云杉、沙棘、沙枣等为主的碳汇林正在这里茁长成长,计划2029年建设碳汇林7.27万亩。八步沙溜达鸡养殖、海子滩镇林下沙葱种植……随之而来的是当地特色林下经济的飞速增长,实现产值280多万元。

武威九墩滩光伏治沙示范园区内,广袤无垠的沙漠之上,一排排光伏板整齐铺展开来,蔚为壮观,类似的景观在当地尤为常见。独特的气候为光伏发电提供了有力条件,通过不断摸索与因地制宜地建设,实现了太阳能开发和沙漠治理的结合:在光伏电站区域栽种樟子松、柠条,形成固沙生态屏障;在光伏板间规划建设养殖区,发展生态鸡、绵羊养殖产业,同时利用禽畜粪便改良土壤,增加土地肥力;在板下规划种植四翅滨藜、梭梭等沙生植物嫁接肉苁蓉,变荒漠为“绿地”。看似不可思议的“混搭”,开启了“生态+经济”的光伏治沙的新模式。

图为武威九墩滩光伏治沙示范园区

传统产业展新颜

龙首山脉的北坡绿意盎然,站在绿油油的山顶上,整个金昌市尽收眼底。常年累月的开采在山上留下了带有岁月痕迹的矿坑,20世纪50年代,中国镍都便是在这里淘出了第一块镍矿石,这就是金川露天采矿老坑的遗址。

废弃的矿坑如何再利用?记者在这里找到了答案。

昔日光秃秃的废石山摇身一变景色如画,在老矿区上拔地而起的是一座年轻崭新的国家矿山公园——金川国家矿山公园。“目前已经修复了类似的山体8座,绿化修复面积达到了100万平方米,种植苗木超过200万株。”金川集团植物园讲解员聂钰告诉记者。

图为金川国家矿山公园一景

金昌市以矿山遗迹观光、模拟采矿、科普教育等休闲体验式项目开发工业旅游。以现有露天矿老坑为核心,申报国家矿山公园,形成矿区与居民区的绿色屏障。近年来数字化矿山建设,矿山生态修复,5G+无人驾驶电机车等采矿设备应用,也使得矿山向绿色高效安全的智能化、数字化方向迈进。

西北地区传统的农牧业也在向绿色、高效的发展方向进发。祁连山冷龙岭北麓的大马营草原上,骏马正在奔腾。位于张掖山丹县的山丹马场,自西汉以来就有屯兵牧马的历史传统,而作为祁连山水源涵养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祁连山生态保护也有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要作用。

山丹马场曾长期作为军队保障性企业,是我国乃至亚洲最大的军马繁育基地,为国防建设和地方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进入21世纪以来,逐渐由军队保障性企业转变为社会化企业,探索更新的发展路径。

图为张掖山丹马场

“马匹养殖也要控制数量,生态保护一直都是第一位的!”山丹马场一场四队马产业基地队长刘国年对记者说。近年来,马场不断尝试在“生态+”做文章,发展有利于生态保护的规模种植业、特色养殖业、高原食品加工业、生态旅游业为主责主业的“四大产业”。建成喷灌、滴灌节水农田4.1万亩,改变单一的油菜籽、啤酒大麦、青稞等“老三样”种植模式,青割燕麦草、脱毒马铃薯种薯、高原夏菜、中药材成为种植业结构调整新的亮点。大力推广应用免耕播种、无人机灭草、拖拉机北斗导航定位等农艺技术,提高种植业产量和收益,用科技赋能环保与生产。

当地还在祁连山保护区外围区域打造以“马文化”为核心,保护性开发为主的特色生态旅游业,让当地居民、职工共同受益。民俗展览体验馆、乡村农家客栈、乡村采摘园、垂钓园、乡村小作坊……周边村落高庙村全力打造集特色餐饮、休闲娱乐、观光旅游、无公害果蔬采摘制作、乡村住宿等为一体的乡村旅游综合体。在此落脚去往山丹马场、焉支山等景点的游客络绎不绝,旅游旺季一房难求。

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人与自然的故事仍在继续,祁连山的巍峨之姿见证了一场河西走廊从荒漠化困境到生态治理的奇迹。未来,随着更多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措施的落实,山脚下这片土地必将继续展现更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

(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 岳佳仪)


来源:光明日报

我要评论

已有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