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快看·牢记嘱托 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甘肃篇章】把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落实在陇原大地上——奋力开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来源:甘肃民航 2024-11-24 20:55:55 浏览量:


风景如画的永靖县太极岛。(资料图)

9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面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强调,要认真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牢牢把握重在保护、要在治理的战略要求,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为动力,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坚持量水而行、节水优先,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坚持统筹谋划、协同推进,促进全流域生态保护上新台阶、绿色转型有新进展、高质量发展有新成效、人民群众生活有新改善,开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滔滔黄河,蜿蜒奔涌,在甘肃“两进两出”,流经我省900多公里,滋养着壮丽的陇原大地。作为黄河流域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和补给区,甘肃要首先担负起黄河上游生态修复、水土保持和污染防治的重任。

近年来,全省上下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重在保护、要在治理”方略,坚决扛牢上游责任,努力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实践中书写美丽甘肃新篇章。

经过全省上下不断努力,今年1至10月黄河流域41个国控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达92.68%,高出黄河流域9省区平均水平4.6个百分点,我省黄河干流出境断面水质连续8年达到Ⅱ类,散渡河小河口村断面首次实现消劣,黄河流域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刘家峡水库,平湖碧波好风光。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冯乐凯

高位推动黄河国家战略落细落实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璀璨的灯光倒映在黄河上,水面流光溢彩。黄河游轮载着南来北往的游客穿梭于黄河之上,为兰州增添了一抹流动的色彩。

旅游季节,中山桥附近,人山人海。市民和游人感受着黄河之滨的魅力。

“兰州现在真的太美了,蓝天白云下,四处绿树成荫……早上陪父母登白塔山,傍晚沿着黄河两岸散步,让人心旷神怡。”从内蒙古回兰州探亲的刘晓雯说,甘肃这些年的变化真是太大了,天蓝、地绿、水清,环境更优美。

为担好上游责任,实现“一河清水送下游”的目标,我省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黄河保护法》及黄河国家规划,率先出台《甘肃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条例》,构建1+N+X政策规划体系,扎实推进黄河生态保护治理攻坚战行动,协同推进工业、生活、农业和尾矿库“3+1”污染综合治理。

我省印发《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污染防治工作要点》,每月对重点流域水质状况开展现场溯源,定期召开全省水环境形势分析调度会,加大对城镇污水处理厂运行情况的监督检查,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努力将黄河建成岸绿景美的生态河。

同时,加快推进污水处理及配套设施建设,全省城市、县城污水处理率,地级城市污泥无害化处理处置率分别达到98.37%、98.4%和97%以上,沿黄34个省级及以上工业园区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全部建设完成。

据了解,“十四五”以来,我省在黄河流域累计建成城市生活污水厂62座,设计处理能力191万吨/日,其中58座已完成一级A提标改造,剩余4座提标改造工程正在推进中;黄河流域88个重点镇均已具备了污水收集处理能力;“十四五”以来,黄河流域建设改造污水管网1514.23公里。

近年来,我省持续推进黄河流域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全省黄河流域5607个入河排污口完成整治5166个,整治完成率92.13%。

持续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黄河流域10423个行政村已有2844个行政村完成农村生活污水治理,76条农村黑臭水体已治理完成71条。推进尾矿库生态环境综合治理,黄河流域5个市州43座尾矿库完成调查摸底和环境风险隐患排查,实施尾矿库分级分类环境监管。

黄河白银段。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丁 凯

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每年3月中下旬,成群结队的黑颈鹤从千里之外的云南飞赴甘南州尕海湿地。在这里,它们安心地筑巢产卵,繁育后代。

尕海湿地作为黑颈鹤的重要繁衍栖息地,湖阔水长,水草丰茂,随着生态环境的逐渐改善,黑颈鹤的数量逐年增长。

甘南州持续推进湿地保护与修复项目,通过实施“山水工程”项目,对现有湿地资源进行保护,科学修复退化湿地,维护湿地生态系统,提升湿地生态功能,保护生物多样性,增强湿地生态系统的自然性、稳定性和完整性,不断提高湿地资源对黄河水源的涵养能力。如今,甘南州湖面面积从20世纪90年代的不足500公顷恢复到2000多公顷,湖面面积大了,生态好了,随之而来的是珍稀野生动物逐年增多。

省委、省政府坚定有力贯彻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黄河蓄水池”作用进一步凸显;加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黄土高原保水固沙能力显著增强;深入落实“四水四定”,水安全保障水平稳步提升;协同推进污染防治,流域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治理黄河,重在保护、要在治理。

白银市位于黄河上游、甘肃中部,是黄河“几字弯”都市圈重要节点城市,生态地位十分重要。

白银市东大沟全长38公里,直通黄河,是一条自然形成的排洪河沟。早年间,由于历史原因和现实条件限制,两岸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将含重金属的废水排入这里,使之成为当地最大的一条排污通道。

2012年以来,白银市启动东大沟重金属污染治理工程。处置重金属重度污染底泥及工业废渣82.7万立方米,固化、稳定化处理轻度污染底泥45.7万立方米,清运平整河道两侧建筑垃圾11.3万立方米,实施绿化288亩,有力促进了河道周边生态环境恢复,保障了黄河水环境安全。曾经“污迹斑斑”的东大沟华丽转身,实现了“生态蝶变”,成为一条绿色长廊。

我省紧盯黄河流域生态环境警示片披露相关问题,进一步梳理分解整改任务、细化完善整改措施,加快推进问题整改和验收销号。同时,持续推进黄河流域横向生态补偿,推动甘肃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

我省与黄河上下游省份签订《跨界流域水污染联防联控框架协议》,建立健全跨界流域水污染联防联控机制。与四川省、宁夏回族自治区、青海省签订黄河流域横向生态补偿协议,建立黄河干流3市州、石羊河黑河3市7县、渭河流域和白龙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

甘肃省人民政府与青海省人民政府签署《黄河流域(青甘段)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协议》,这标志着两省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补偿探索中迈出重要一步,同时也标志着甘肃省在黄河干流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方面完成了全覆盖,成为沿黄9省区中唯一与三省区(四川、宁夏、青海)签订补偿协议的省份。

玛曲县阿万仓湿地绿草如茵,湿地与湖泊相映,构成一幅美丽的生态画卷(资料图)。新甘肃·甘肃日报通讯员 裴正琪

绿色发展造福人民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优美生态环境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

甘肃守护一泓清水入黄河,同时也让黄河之水滋润了沿岸百姓生活。

近年来,我省通过实施小流域综合治理、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塬面保护、淤地坝建设等水土保持项目,有效控制水土流失,减少入黄泥沙,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站在安定区青岚山乡大坪村的山梁上,斑斓美景尽收眼底,梯田如链似带层层铺展,成片的油松、红柳、侧柏迎风而立。

曾经,村里的陡坡地,浇点水往下流、施点肥往下跑,松松土,土块也能顺着山坡一路滚下去。大坪村尝试在山上造林,坡地种牧草,陡坡险坬种柠条,封山禁牧护林草……原本光秃秃的山头一天天变绿,逐步实现土不下山、泥不出沟,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如今,大坪村生态与发展并重,通过马铃薯、草畜及旱作高效农业等发展,成为定西市浅山区生态小康第一村。

我省不断优化治理思路,因地制宜推进综合立体防治,按照“山顶戴帽子、坡上挂果子、山腰系带子、山坡穿裙子、沟里穿靴子”的“五子登科”建设思路,先后实施了以坡耕地改造为主的“粮食安全保障工程”,以经济林草为主的“生态经济工程”,以沟道滩岸、塬面防护为主的“拦蓄工程”,以田间道路为主的“通达工程”和以封育保护为主的“生态修复工程”等五大工程,建立起立体防护体系。

依托各类水土保持工程,2019年以来,甘肃省黄河流域新修梯田161.52万亩,各地探索形成了“梯田+马铃薯”“梯田+中药材”“梯田+花椒”“梯田+苹果”等多种特色产业模式,实现水土保持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多赢局面。

风景如画的兰州银滩湿地。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田 蹊

美丽河湖是美丽中国在水生态环境领域的集中体现和重要载体。近年来,甘肃担牢黄河等全国重要水系上游保护责任,积极推进美丽幸福河湖创建,绘就西北河湖建设管理的靓丽画卷,美丽河湖建设让百姓享有了更多、更普惠、更可持续的绿色福祉。

日前,两当河两当段、祖厉河会宁县城区段、耤河甘谷段、古浪河古浪县城区段为2024年第四批省级美丽幸福河湖建设段。今年第三批省级美丽幸福河湖金川区金水湖、黑河张掖市高台段、大夏河临夏州临夏市段、陇南市文县天池4条(段、个)全部通过省级评价。截至目前,全省共完成美丽幸福河湖建设76条(段、个),其中,河流69条(段)、湖泊7个;省级美丽幸福河湖12条(段、个)、市级美丽幸福河湖64条(段、个);城镇段河湖41条(段、个)、乡村段河湖35条(段、个),建设河流总长度1006.43公里、湖泊总面积23.43平方公里。

“黄河安澜是中华儿女的千年期盼。”甘肃将坚定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矢志不渝、久久为功,坚决扛牢黄河国家战略首倡之地的政治责任,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实践中书写美丽甘肃新篇章。


记者:文 洁 顾丽娟

来源:新甘肃

我要评论

已有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