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亩梨花映黄河

来源:甘肃民航 2025-04-28 20:40:52 浏览量:

【文化中国行】

在甘肃兰州,从市区盐场堡码头登上游轮,顺黄河而下,花两个多小时,就能到达什川小峡码头。这是每年4月,兰州市专门开通的水韵什川赏梨花线路。

走出码头,站在黄河岸边,一眼望不到边的梨园内,棵棵古梨树千姿百态,梨花层层叠叠缀满枝头,更有红艳艳的桃花星星般点缀其间,美不胜收,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踏春游玩。

皋兰县什川镇位于兰州东北方向20公里,母亲河在这里掉头北上,形成一秀美河谷盆地。自明代嘉靖年间,先民开始在此栽植梨树,如今留下了总面积1.2万亩的梨园,核心区达到近4000亩,形成了一处独具特色的农业文化遗产。

这里的梨园突出一个“古”字。什川镇现存百年以上古梨树9423株,其中树龄超300年的有2000余株,有着“世界第一古梨园”之称。近些年,皋兰县对每一株古梨树重新进行了GPS坐标定位、挂牌,形成一树一档的数字档案,为古梨树颁发了二维码“身份证”。兰州市也出台了什川古梨树保护条例,推动古梨园的保护驶入法制化轨道。

“这古梨园主栽两个品种,先开花后出叶的是冬果梨,花和叶同时发的是软儿梨。”什川镇上车村村干部魏生恒告诉记者,古梨树树龄虽高,但结出的梨子却依旧香甜可口,这离不开当地人代代相传的守护技艺。

60岁的魏永尚正踩着7米多高的“天把式”云梯,挥动着1米长的细木棍,对古梨树进行人工授粉。这是项纯手工技艺,需要在短短的梨花盛开期完成。授的花粉是重新栽植的现代品种梨树上采集的。经过这道工艺,结出的冬果梨皮薄、肉细、水分足,在市场上也能卖出好价钱。

去年老魏家的20多棵梨树产出了一万多斤的软儿梨和冬果梨,带来了6万余元的收入。依托什川古梨园,皋兰县打造了“梨花溪”“陶园街”等游客打卡地,建起100多家度假梨园,培育了20多家瓜果合作社,持续开发野区露营地、精品民宿,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带动群众户均年增收1.3万元以上。

今年梨花季,皋兰县整合全县文旅资源,推出3条精品旅游线路和16项特色文旅活动,活动从4月1日开始持续到5月10日。其中,“一村一品”群众性文化精品展演、兰州鼓子专场展演等文艺活动好戏连台,让游客沉浸式感受地方文化的魅力。

“万树梨花成新赏,惠风多和畅……”在梨园旁边的广场上,皋兰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兰州鼓子的表演吸引了众多游客。“我们在保持原汁原味曲调的同时,尝试采用填新词、用普通话演唱等方式,让兰州鼓子在创新中传承。”皋兰县文化馆副馆长孙伶俐告诉记者,梨花节也为兰州鼓子的传承提供了展演交流的平台。

今年梨花季,皋兰县还迎来了特殊的客人——联合国粮农组织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科学咨询小组的咨询专家,他们要对什川古梨园系统申报世界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项目开展实地评估。早在2013年,什川古梨园就被原农业部命名为“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这次实地考察评估,也意味着什川古梨园申报世界农业文化遗产进入关键阶段。

“什川古梨园现存近万棵百年以上古梨树,其特有的高架云棚栽培技艺及黄河沿岸梯田生态系统,构成我国西北地区罕见的农业文化遗产样本。”皋兰县委宣传部负责人介绍,县里将进一步统筹传统技艺传承与现代技术应用,促进生态农业与文旅产业深度融合,让千年农耕智慧焕发新生。

(本报记者 尚 杰 王冰雅)


来源:光明日报


我要评论

已有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