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陇漫评丨大河奔涌,奏响生态发展时代强音

来源:甘肃民航 2025-09-12 09:55:52 浏览量:

去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甘肃来到黄河之畔,察看生态修复和保护情况,听取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汇报。一年来,陇原儿女牢记嘱托,以实干作答,在黄河两岸绘就一幅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新时代画卷。

“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黄河在甘肃大地蜿蜒流淌,见证着陇原大地的沧桑巨变,黄河流域从过去的水土流失、污染严重的情况,变为如今干流出境断面水质连续9年达到Ⅱ类。历经70余年,与腾格里和巴丹吉林两大沙漠相交的民勤县建成了总长380公里、总面积210万亩的环绿洲锁边林草带,宽度在1至20公里之间,构建起生态屏障。越来越多像仲麟一样的年轻人扎根于荒漠,继承八步沙“六老汉”的精神,种下一株株梭梭、一片片草方格,一步步逼退风沙。

守护黄河安澜,也是发展命题。甘肃坚持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协同推进。在兰张高铁建设中,全面落实理念,配置污水处理系统、实行垃圾分类,实现了工程建设与生态保护的和谐共进。甘肃112家矿山企业入选绿色矿山名录,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绿色开发模式。只有守住生态红线,才能赢得发展的主动权,也才能让黄河之畔的经济社会发展走上可持续之路。深入践行“绿色施工”理念,使甘肃的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形成了良性循环,为黄河流域的整体振兴提供了坚实保障。

生态之变,带来文旅之兴。天水甘谷县古坡草原,作为长江与黄河流域的分水岭,凭借14万亩天然牧场和84.71%的森林覆盖率,今年以来接待游客突破25万人次,带动280余名群众在家门口就业;丝绸之路上,“环西部火车游”旅游专列穿梭其中,成为移动的生态观景平台。昔日“荒漠无人问”,今朝“绿洲客如云”,生态红利正源源不断转化为发展红利,增强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生态价值的转换,促进了甘肃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让黄河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魅力。文旅产业与民生建设在生态文明建设的框架下焕发新机。和政的古动物化石文化旅游区、张掖的湿地博物馆等探索“生态博物馆”模式,让游客在欣赏美景的同时,深刻体会到“生命共同体”理念;甘南“生态保护+传统文化传承”模式让民族文化在新时代绽放光彩;祁连山脚下曾经全国最大的人造矿坑,也被种植上总长度近30万米的人造林,种植了116个品种的74万株苗木,变成国家级矿山公园……这一系列探索,不仅丰富了生态保护的内涵,也让生态文明建设与文化自信相互促进、相得益彰,为黄河流域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深厚的文化动力。

“生态美则陇原美,生态兴则甘肃兴。”牢记总书记的嘱托,陇原儿女迈出生态保护与发展的铿锵步履。从治沙造林到绿色矿山,从生态文旅到文明传承,甘肃正以系统思维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陇原大地落地生根。在通往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康庄大道上,陇原儿女正以奋进之姿,让黄河永葆生机,为美丽中国建设贡献着西部智慧与力量,让大河奔涌的乐章在中华大地奏响更加激昂的旋律。(陈达 吕晓娇 刘晶 图/穆彤 许恒铭)


来源:中国甘肃网 


我要评论

已有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