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全国民航工作会议——特别报道丨提升质效 积蓄“进”的力量

来源:中国民航网 2024-01-04 16:37:34 浏览量:

当新年的第一束光从东方冉冉升起时,时间悄然划过2023年。回望刚刚过去的一年,在我国经济回升向好的态势下,民航安全有序恢复,国内航线客运规模已超过疫情前水平。不仅如此,人们欣喜地看到,一条条连接大城市与中小城市的航线,一次次温暖人心的首乘服务,一个个致力于低碳环保的绿色之举⋯⋯在彰显中国民航有序恢复、持续增量的同时,也正不断积蓄“进”的力量,向“优”而行,蹄疾步稳。


2023年,民航局启动“提升千万级机场航班近机位靠桥率专项整治”,全国41个千万级机场航班靠桥率显著提升,增强了旅客乘机出行的幸福感。(记者汪洋/摄)

千方百计增强旅客幸福感

让老百姓过上更好的日子,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最终目的,也始终是民航人的初心使命。

夏日炎炎汗流浃背,凛冽寒冬手脚冰凉,一座遮风挡雨的廊桥成了提升旅客出行体验的“幸福桥”。2023年,中国民航继续秉持“人民航空为人民”的理念,以“提升千万级机场航班近机位靠桥率专项整治”为小切口,推动提升航空服务品质,切实增强了旅客乘机出行的安全感、幸福感和获得感。

2023年7月13日,北京大雨。深夜2时,一个航班落地首都机场。13分钟后,飞机舱门打开,李女士带着孩子直接经过廊桥抵达首都机场到达层。整个过程快速便捷,让原以为可能停靠远机位而需要乘坐摆渡车的李女士感觉十分舒适。

李女士的体验并非孤例。民航局数据显示,自2023年6月2日启动“提升千万级机场航班近机位靠桥率专项整治”以来,截至2023年8月底,全国41个千万级机场航班近机位靠桥率提升超过3个百分点的有24个,超过5个百分点的有16个;平均靠桥率由79.82%提升至83.23%,提升了3.41个百分点;累计增加靠桥航班15万架次。13个国际枢纽机场平均靠桥率由74.59%提升至80.53%,累计增加靠桥航班7.29万架次,使用近机位廊桥的旅客增加了2238.8万人次。其中,首都机场航班靠桥率提升超过15个百分点,靠桥率达81%。

在民航运行品质提升的同时,旅客感受到的是更短的步行距离、更快的行李提取、更短的航站楼等待时间、更舒适的乘机体验。如今,民航局已经将提升靠桥率工作从短期整治转入常态化治理。2023年11月,民航局印发《提升千万级机场航班近机位靠桥率指导意见》和《千万级机场航班近机位靠桥率考核办法(试行)》,要求持续提升航班近机位靠桥率、旅客靠桥率、廊桥周转率,实现“十四五”末千万级机场航班近机位靠桥率不低于80%的目标,为民航旅客出行提供高质量服务保障。

与提升航班靠桥率一样,让旅客幸福感倍增的还有近两年广受赞誉的首乘服务。据统计,目前我国还有10亿人没有坐过飞机,这一方面意味着民航拥有巨大的市场潜力,另一方面呼唤首次乘机服务推广普及。

2023年9月,民航局印发《关于首次乘机旅客服务便利化的指导意见》,从服务对象、服务流程、服务产品、服务标准、技术支持等方面细化了首乘服务的具体工作措施。

在政策引领下,民航各单位持续丰富首乘服务内涵,下大力气推动首乘服务升级。在偏远广袤的西北地区,第一次乘机出行的老百姓比例较高。为了让这些旅客安全顺畅无忧出行,2023年,西北民航各单位在总结国内航班首乘服务经验的基础上,以国际航线航班为载体,持续打造、升级国际首乘系列产品,让首次乘坐国际航班的旅客体验民航的贴心服务。2023年,郑州机场开展了“首乘无忧 同心畅行”主题活动,精准定位首次乘机旅客,为其提供全链条优质服务;昆明机场实现了“首乘无忧”特色服务全覆盖;长沙机场推出首乘旅客“畅行礼”⋯⋯

这一年,“首乘旅客”的独特标识在大大小小的机场内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首乘服务在中国民航蔚然成风。

连线成网让出行更便捷

2023年12月,云南旅游市场不断升温。旅客张先生带着孩子先从北京飞昆明,再从昆明飞西双版纳,最后飞到丽江,体验了一回“云快线”的便捷与高效。张先生坦言:“从西双版纳到丽江坐火车要10多个小时,而坐飞机只用不到一个小时,真的太方便了!”

为了让更多旅客畅享便捷的出行体验,中国民航一方面向内发力,积极推动“干支通,全网联”,让偏远地区的老百姓也能享受到干线城市的出行便利;另一方面向外拓展,充分发挥民航在综合交通体系中的牵引作用,推出更加丰富的“航空+”联运产品,打造立体综合交通枢纽,提升出行整体效能。

要让每个中国人都能坐飞机安全出行,构建干支相连、支支畅通、四通八达的完善航线网络至关重要。民航局在2021年底印发的《民航局创新“干支通,全网联”服务模式实施意见》中明确提出,到“十四五”末,要基本建成广泛通达、中转顺畅的国内“干支通,全网联”高质量航空运输服务体系。

2023年,瞄准“干支通,全网联”阶段性目标,民航局各项政策持续发力。一方面,印发《国内通程航班管理办法》,推动实现国内主要城市高效畅通、偏远地区城市有效连通,助力构建“民航+”生态圈;另一方面,组织推进通程航班服务管理平台、民航中转旅客服务平台建设,使双平台不断融合、整体发力,更好实现通程航班功能优化,筑牢“干支通,全网联”的数字化底座。

2023年小众旅游目的地的火爆“出圈”,也让“干支通,全网联”有了更大的作用发挥空间,小机场正在“撬动”大市场。

鄂尔多斯机场是国内第一个“干支通,全网联”试点单位。2023年1月~12月,经鄂尔多斯中转旅客吞吐量突破12万人次。旅客从鄂托克前旗经鄂尔多斯中转可以往返国内61个城市,实现了通航短途运输纳入到公共航空运输的起步。在旅游大省云南,依托昆明枢纽,丽江、西双版纳、芒市3个环飞中心,大理、腾冲、保山等11个支线机场,以及陇川、弥勒、兰坪3个通用机场,云南机场群1小时“干支、支支、支通”航空通行圈已经建成。如今,“干支通,全网联”成为激发国内市场潜力的重要载体,也是推动民航高质量发展的有效途径。

紧密连接的不仅是干线、支线和通航,还有民航与铁路。2023年,空铁联运新产品层出不穷,空地衔接越来越便捷,成为很多旅客的最佳出行选择。

国航持续优化空铁联运服务产品,“航空+高铁”服务拓展至63个城市、98个中转火车站、371个通达火车站。东航携手国铁集团,实现“飞机+高铁”一个订单、一次支付,开创中国民航与高铁销售平台全国首次互联互通。依托南航国铁空铁联运产品,旅客可自由组合南航航班及铁路车次,一键下单,享受全方位一体化的购票体验。旅客购买海南航空前往德国柏林的国际航班机票,即可以优惠价格购买德国联邦铁路公司承运的火车票,便捷抵达德国各大城市。

各大机场也正在发挥优势,依托与铁路部门的合作,为旅客提供“一站式”服务。2023年成自宜高铁天府机场站投运后,有旅客感叹,“空铁联运天府机场站让旅程幸福到‘起飞’”。2023年9月30日〜12月31日,青岛机场联合青岛机场高铁站、携程网推出“飞机+火车”联程客票空铁联运服务产品,旅客从潍坊、淄博、日照经青岛机场出行,可享受任意航线联程高铁火车票二等座免票;北京大兴机场、广州白云机场、武汉天河机场等也都在积极打造无缝衔接、便捷高效的空铁联运产品,为旅客提供便捷、舒适、高效、多元的出行体验。

绿色转型交出优异答卷

绿色是生态底色,也是发展优势。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2023年,我国民航交出了绿色发展新答卷。

2023年12月28日,随着CA1709和ZH9103两个航班并驾齐驱在首都机场顺利落地,首都机场基于要求授权的所需导航性能(RNP AR)的独立平行进近(EoR)实验运行正式启动。此次实验运行是EoR技术在我国多跑道繁忙机场的首次应用,不仅可以缩短飞行距离,提升繁忙机场的整体运行效率,还可以有效减少燃油消耗,助力航空公司节能减排。

如今,技术革新正帮助我国民航业实现更绿色的飞行。国航、东航、南航、海航等航企纷纷在提升飞机燃油效率上发力,持续推进燃油量精细化管理、飞机性能监控和节油改装。目前,我国运输机队燃油效率达到历史最优的0.285千克/吨公里。北京首都机场、北京大兴机场、广州白云机场、成都天府机场等以场内车辆“油改电”、飞机APU替代、光伏发电等为主要发力点,积极推进清洁低碳能源替代,一个个机场向“绿”而行,绿意盎然。2023年初,全国首批19个机场获得“双碳机场”星级称号,其中8个机场被评为三星级“双碳机场”,成为绿色机场样板。

空域优化使用正持续推进,“截弯取直”为低碳飞行铺就了更优航路。2023年10月,《北京终端区内机场飞行方法优化方案》通过华北空管局评审。根据该方案,航班在首都机场向北运行时,飞往我国华东及日韩地区的航班在终端区内飞行距离将缩短近100公里,初步预测可为航空公司每年节省燃油约2.3万吨,降低成本约1.8亿元,每年减少碳排放约19万吨。无独有偶。2023年12月,广州白云机场实现就近起降。以机场向北运行为例,全年航班就近率预计将从57.5%提升至79.1%,耗油量将减少1.7万吨,碳排放将减少5.3万吨,预计节省燃油成本1.32亿元。

绿色转型是一场攻坚战、持久战。在绿色转型的道路上,中国民航不断探索前行,持续为民航高质量发展注入绿色动能。2023年7月14日,国航使用空客A350飞机执飞的低碳主题航班由杭州顺利飞抵北京。该航班加注了掺混比例为10%的国产可持续航空燃料,实现了国内首次宽体机国产可持续航空燃料商业载客飞行。首都机场集团发布“双碳”背景下首份绿色专项文件《首都机场集团有限公司绿色低碳发展行动计划(2023年-2025年)》。上海机场宣布2035年实现碳达峰,并力争携手空港社区单位至“十六五”期间共同达到100万吨的总减碳量⋯⋯瞄准更高目标,民航绿色低碳发展正迈向更高水平。

展望新的一年,中国民航将继续在提质增效上发力,稳扎稳打,步履坚定,朝着高质量发展目标不断迈进。

(本文刊载于《中国民航报》2024年1月3日7版)


记者:高雅娜

来源:中国民航网


我要评论

已有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