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中国行·奋进甘肃】戈壁滩上奏响绿色乐章

来源:甘肃民航 2025-07-24 15:10:20 浏览量:

祁连山下,河西走廊,一场从黄沙中生长出来的产业革命正在重塑这片土地的经济版图。7月15日至20日,2025年“高质量发展中国行·奋进甘肃”专题活动媒体团陆续走进嘉峪关、敦煌、张掖、金昌、武威、兰州新区,全方位见证甘肃在高质量发展中的奋进之姿、突出成效。

传统产业的华丽转身

甘肃紫轩酒业涵盖酿酒葡萄种植、葡萄酒与白酒的生产加工、酿造及销售,是集全产业链于一体的现代化企业。其葡萄种植基地地处自然条件得天独厚的祁连山北麓戈壁滩,采用全球领先的以色列灌溉技术以及科学的施肥、栽培方法,保障了酿酒葡萄的高品质。紫轩酒业总经理闫涛向记者介绍,紫轩酒业始终高度重视技术研发和创新投入,秉持高标准、高品质的宗旨,积极引进国际先进设备。在国内葡萄酒市场占据重要份额,有力推动了中国葡萄酒产业的发展。

紫轩酒业地下酒窖(王馨悦 摄)

走进甘肃东兴嘉宇新材料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东兴嘉宇”)长达1.25公里的现代化生产车间,一卷卷银白色的铝板整齐摆放,散发热气。据东兴嘉宇党委书记、董事、总经理刘有东介绍,东兴嘉宇充分利用酒钢集团的自备电厂及绿色能源降低生产成本,并通过自动化、智能化改造提升产能利用率和生产效率,形成规模化优势。目前,东兴嘉宇铸轧生产线规模位居我国首位,奠定了公司在行业内的重要地位。谈及企业未来目标时,刘有东表示,“我们的目标是使公司的核心拳头产品在细分市场占据领先地位。”

东兴嘉宇新材料有限公司现代化生产车间(王馨悦 摄)

张掖低碳玻璃产业园的车间则是另一番火热景象——一个个被烧得通红的玻璃瓶在传动带上缓缓滑行。该产业园专注于低碳绿色的日用玻璃产品生产,如酒瓶、罐头瓶、化妆品瓶、药瓶、水杯、试管等2万多种产品。据负责人刘权德介绍,“我们摒弃了传统高污染的燃煤熔炉,全面采用全电熔和纯氧燃烧技术,大幅降低能耗。”该项目建成后,不仅填补张掖市乃至甘肃省在日用玻璃规模化、现代化生产领域的空白,还为高能耗的传统制造业探索了一条技术密集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发展新路径。

在张掖低碳玻璃产业园内,自动化设备正在进行玻璃产品生产。(王馨悦 摄)

在张掖低碳玻璃产业园内,工作人员进行玻璃产品检测工作。(王馨悦 摄)

戈壁深处的新能源革命

敦煌市依托丰富的光热资源和优越的地理位置,新能源产业发展空间巨大:全国首个20兆瓦光伏特许权示范项目在此奠基,全国首个百万千瓦级光伏示范基地成功建成。首航节能100兆瓦熔岩塔式光热发电总经理刘福国告诉记者,“这几年,我们通过不断改进技术,优化升级改造,现在全产业链基本都是国产化。一方面降低了成本,另一方面,对整个新能源的发展也起到了推动作用。”

首航节能100兆瓦熔岩塔式光热发电项目(供图)

敦煌大成聚光热电有限公司50兆瓦线性菲涅尔式熔盐光热发电示范项目负责人孔令刚介绍,该项目采用熔盐作为集热、传热、储热介质,改变了传统的太阳能间歇式发电,实现15小时储热、24小时持续发电。在国际上首次实现线聚焦式光热电站熔盐工质连续运行,为光热发电技术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和借鉴。

大成敦煌50兆瓦线性菲涅尔光热发电项目(供图)

在武威市凉州区九墩滩光伏治沙示范园区,部分光伏阵列以武威雷台汉墓出土的“铜奔马”为灵感设计,融合传统文化与新能源产业特色,打造出大漠中别具一格的标志性景观。光伏板上发电生“金”,光伏板下固沙添绿。

武威市凉州区九墩滩光伏治沙示范园区(供图)

据甘肃武威园区投资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张克伟介绍,园区遵循“宜乔则乔、宜灌则灌、宜草则草”原则,逐步形成以高架立体光伏治沙和固定支架治沙为代表的两种光伏治沙模式。如今,7.26万亩沙漠旧貌换新颜,光伏区植被覆盖率从不足10%提升至50%以上。蓝海般的光伏板向沙海深处延伸,花棒、四翅滨藜在沙土间蓬勃生长。千年前铜奔马踏过的土地,正乘着新能源的“东风”书写治沙新传奇。

乡村振兴的绿色引擎

在甘肃前进牧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的现代化牧场车间,全自动挤奶转盘匀速旋转、智慧饲喂系统精准投料。据公司技术副总监王海忠介绍,前进集团基于云计算架构及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等技术开发出“一牧云”奶牛生产管理系统。该系统为每头牛配备可视化的耳牌,记录从出生到离场的所有事件,包括健康状况、疫苗接种、生物安全、生理事件、配种及产奶量等,确保所有信息的完整与可追溯。

甘肃前进牧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的现代化牧场车间(王馨悦 摄)

在张掖甘州区党寨镇万亩有机蔬菜产业园里,物联网传感器监测着空气湿度,智能化喷淋系统正在工作。马站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马兆存介绍,产业园以有机种植为核心,融合智慧农业与生态循环农业。通过智能化种苗繁育中心保障优质种苗供应,发展“有机农业+生态循环”模式,将粪污、尾菜等转化为有机肥,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

张掖甘州区党寨镇万亩有机蔬菜产业园里的智能化喷淋系统(王馨悦 摄)

祁连山下,这条融合科技创新、绿色循环与益农共生的现代化产业链,正为河西走廊的乡村振兴注入澎湃不息的新质生产力。

在陇原大地的绿色转型实践中,曾被视为贫瘠之地的甘肃以其特有的资源禀赋、地理优势及文化元素为绿色发展注入新动能。

从丝路古道到科技创新,从敦煌壁画到产业振兴,这些独具甘肃特色的地域元素正在与传统产业、现代农业和新能源产业深度融合、交相辉映,展现出别具一格的绿色发展图景,在西北大地奏响了高质量发展的绿色交响曲。


记者:王馨悦

来源:国际在线



我要评论

已有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