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全国网络普法行·甘肃站启动仪式上,原创情景剧《法承初心》闪亮登场,开启了又一场跨越时空的法治文明对话。《法承初心》《法度三晋》《法脉千年》,这是一场跨越千里的联动接力。红色法治、晋商契约、中原法脉,共同勾勒出中华法治文明的立体全景图。
红色基因与法治初心的温暖共鸣。甘肃是一片红色土地,陕甘边革命根据地不仅点燃了革命火种,更孕育了被国际司法界誉为“东方审判经验”的“马锡五审判方式”。这一红色法治的典范,凝结着革命时期法治建设的智慧与初心,历经岁月洗礼,依然如灯塔般照亮法治前行的道路。《法承初心》通过“窑洞法庭—网络骗婚—时空法庭—云端法庭—法治薪火”五幕剧,用多重手法,搭建起跨越时空的法治对话场域。从窑洞里马锡五“一刻也不离开群众”的调解,到云端调解室里AI法官用数据追踪网络骗子;从1943年革命时期“婚姻自主”的法令呐喊,到2025年数字时代“反诈防骗”的法治实践,紧扣民生痛点,串联起立法、执法、司法、普法全链条,让人看到法治形式的迭代,触摸到“把屁股端端坐在老百姓一面”的法治温度。
法家传统与现代治理的智慧交响。山西法治文化,是一部“法家源流+红色基因+晋商诚信+数字创新”的多元史诗。从李离“伏剑明法”的责任担当,到狄仁杰“断案如神”的情理平衡;从晋商“汇通天下”的契约精神,到今天“数字普法”的前沿探索,不同维度交织成全方位的法治生态,让三晋大地的法治文化既厚重又鲜活。《法度三晋》以“李离伏剑—狄公断案—信义立世”三幕剧,让历史法治符号与现代治理场景“古今同台”。李离的“法贵必行”遇见现代法官对网络诈骗的“零容忍”,狄仁杰的“明察秋毫”对话AI法官对电子证据的“抽丝剥茧”,晋商的“一诺千金”呼应《电子商务法》对契约精神的坚守,这场“跨时空对话”揭开了“法度”的本质,它不是冰冷的条文,而是文明传承的密码,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法治纽带,观众在历史魅力中,更真切感受到法治与时俱进的生命力。
中原文脉与数字赋能的文明共生。作为中华文明的发祥地,河南法治文化深深扎根于历史厚土。这里有子产“铸刑鼎”的立法公开精神,有商鞅“徙木立信”的执法公信智慧,有苏轼“法如春雨”的普法为民情怀。这些传统法治基因,与今天的网络治理碰撞出璀璨火花。《法脉千年》以法学院研究生“讲述者”的视角,用“穿越”串联春秋至北宋的多维法治场景。子产的“公开”理念,恰是今天数据公开的源头;商鞅的“公信”原则,回应着算法治理的信任挑战;苏轼的“民生”思想,指引着普惠普法的创新方向。历史故事化作现代网络治理的实践智慧。当子产的青铜鼎“变身”数据公示屏,当商鞅的“徙木”变成信用平台,当苏轼的“诉讼箱”升级为线上调解平台,古老的法治文明正以数字之名,绽放新的时代光彩。
三部普法剧,从不同维度诠释着法治既是历史的回响,也是未来的路标。在数字浪潮与文明根脉交织的今天,法治中国正以更坚定的步伐,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跨越千年的法治精神,终将在新时代的实践中,继续书写“守正创新”的时代华章。
记者:安世厚
来源:新华社
|
我要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