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两个主题新闻持续激荡人心:一是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的文物故事,二是9·3阅兵的筹备进展。前者牵引我们回望历史的纵深,后者引领我们感受当下的自豪——二者交织,恰是民族精神的传承与升腾。
“弹痕”,历史的刻度,英雄的勋章。上海苏州河北岸,四行仓库抗战纪念馆西墙上,88年前的弹痕仍清晰可辨。这些深浅不一的凹痕,是“八百壮士”谢晋元部与日军四昼夜激战的见证,每一道都镌刻着不屈的抗争。凝视这些弹痕,眼前仿佛重现侵略者的狰狞、英雄的冲锋;耳畔似有《黄河大合唱》的怒吼、《在太行山上》的铿锵。卢沟桥的枪声、台儿庄的硝烟、平型关的捷报、冉庄地道的智慧……无数抗战画面在脑海中奔涌。岁月或许磨淡了弹痕的棱角,却让战争记忆愈发鲜明。站在抗战遗迹前,触摸文物上的历史温度,英雄们的壮举便不再是教科书上的文字——他们是用血肉之躯筑起防线的普通人,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勇者。这些“弹痕”所承载的,不仅是一段历史,更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精神密码,时刻提醒我们:铭记过去,方能守护未来。
“阅兵”,今日的底气,明日的誓言。阅兵筹备的每一则报道,都透着蓬勃的力量:礼炮即将鸣响大国威仪,国旗护卫队将热爱融入血脉,仪仗方队以全新风貌亮相,徒步方队展现军种协同的威武,战略重器与明星装备的首次登场彰显硬核实力……从“00后”女民兵从“看故事”到“写故事”的成长,到联合军乐团奏响的胜利号角,字里行间是自信,画面之中是自强,言谈之间是自豪。这场阅兵,从来不止是“展示”。它是对历史的回应——用今日的强大告慰先烈,“这盛世如你所愿”;是对未来的宣誓——以实力守护和平,以奋斗托举梦想。当新型装备列阵、年轻士兵昂首,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军威国威,更是一个民族从苦难中站起、向复兴迈进的坚定步伐。
从“弹痕”到“阅兵”,跨越的是80年风雨,传承的是同一股精神。铭记历史,是为了不负英雄遗志;展现自强,是为了实现强国梦想。如今,中国空间站“炼丹炉”刷新世界纪录,多地上调最低工资标准,上合组织峰会即将在天津启幕……中国式现代化的征程上,每一步前行都在续写着“不负历史、开创未来”的答卷。这,正是对“弹痕”最好的纪念,对“阅兵”最深的注解。
记者:殷建光
来源:中国甘肃网
|
我要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