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6日,由成都高新区生态环境和城市管理局主办、成都市气象服务中心承办的“10.13国际防灾减灾日——气象科普进校园”活动在成都高新庆安小学举行,活动旨在通过科普课堂教学形式,培养小学生探究气象科学的兴趣,建立气象防灾减灾意识。
活动现场
“气象指数,是气象部门向人们提供的一系列参考数据,这些数据有些是记录在案的,有些是预测的。正常的气象指数中包括了温度、湿度、风向、风速、太阳辐射程度、空气污染程度等相关数据。”活动中,成都市气象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向孩子们介绍了天气和气候的定义、气象数据收集方式、获取气象信息的渠道和如何正确认识天气预报的数据等气象知识,以及如何应对高温、暴雨、寒潮等灾害性天气的防灾减灾知识。活动现场还进行了气象防灾减灾、气象灾害介绍与预防、成都高新区常见灾害天气预警等知识科普。
学生们积极提问
随后,学生们积极提出了各种问题,包括暴雨天身处户外时需要注意哪些事项、雷雨天气不能出现在哪些地点、遇见道路及公共设施收到损坏时如何处理等。气象专家都详细地做出了解答,并为大家介绍了人工智能和气象大数据在气象工作中发挥的作用等相关科普知识。此外,现场还通过摆放气象展板,分发宣传资料等方式向大家宣传气象防灾减灾和应急避险科普知识。
学习相关知识
“活动可以让学生们可以能够更多地关心、关注气象,深入了解气象与生活、气象与生态环境的关系,进一步体会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成都高新区生态环境和城市管理局有关负责人表示,活动还可以增强学生防御气象灾害的能力,从而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和综合能力。
据了解,“国际减灾日”的设立可以追溯到1989年。为促进风险意识及減灾的全球性文化,联合国大会倡议设立一个国际日,定于每年十月的第二个星期三。在2009年,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改为每年10月13日国际减轻自然灾害日,简称“国际减灾日”。
文字:孔维睿
图片:郑毅
编辑:袁也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