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4日,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正式揭晓,一大批贡献卓越的科学家和标志性成果获得国家科技奖励。此次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共评选出250个项目,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奖授奖项目49项,国家技术发明奖授奖项目62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授奖项目139项。
据统计,由在蓉科研团队、科学家主持或参与完成的24个科技项目荣获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其中,成都高新区企业成都天锐星通科技有限公司参与的“CMOS毫米波大规模集成平板相控阵技术及产业化”项目荣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采访中,成都天锐星通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天锐星通”)总经理张成军直言,“从技术研发到实现产业化,我们走了近9年,自主创新是企业不断向前发展的秘诀”。
9年潜心研发
多项关键指标遥遥领先于国际同类研究
6月25日,记者前往天府新谷10号楼,这是天锐星通一直扎根创新的“摇篮”。对于天锐星通,作为外行的记者,对其有一个大致“画像”——他们的研发与毫米波有源相控阵相关。此行探访,也期待着进一步探寻企业获奖背后的“致胜法宝”……
信号测试工程师在进行信号测试
此次获奖的“CMOS毫米波大规模集成平板相控阵技术及产业化”项目是天锐星通多年产学研合作产出的重要成果,项目成果引领并支撑我国毫米波相控阵从化合物工艺到CMOS工艺的跨越,以及从传统瓦片式到平板式高度集成的跨越。
毫米波有源相控阵是什么?这是通信领域的前沿技术之一,也是一项典型的通信基础技术,在雷达等领域已经有多年的应用。在民用领域,随着5G移动通信、民用卫星通信以及车载毫米波雷达等应用的普及,也逐渐走进了大众的视野。
信号测试
在应用上,毫米波以其带宽资源丰富的显著优势,正成为宽带卫星及地面移动通信系统的“黄金”频段。2013年,专注于微波、毫米波有源相控阵天线的设计、研发及生产的天锐星通成立。
成立后,天锐星通致力于在毫米波行业内做到降成本、高性能。这对于当时毫米波行业内来说,完全是颠覆性的创新。
天锐星通选择了联合创新攻关之路,长期与东南大学、网络通信与安全紫金山实验室等多个高校、企业展开合作,联合攻关相控阵芯片及大规模天线阵列存在的成本高、集成度低等行业难题。
天锐星通的研发人员
“通过联合创新攻关,我们对传统技术架构进行了颠覆,大幅提高了产品的集成化程度,同时又改进了生产工艺,经过样品的不断迭代与更新,直到最终成熟实现产业化。”天锐星通总工程师陈智慧补充道,该项目经过9年多探索,突破了CMOS器件固有瓶颈,成功探索出低成本CMOS毫米波大规模集成相控阵技术路线,率先研制出低成本、高性能CMOS毫米波芯片及大规模集成相控阵,多项关键指标遥遥领先于国际同类研究,成果已成功走向规模性商用。
落地成都高新区
产品已在国内外单位及重点工程中规模化商用
据悉,项目形成授权发明专利56项,发表IEEE JSSC等著名期刊论文40余篇,实现30余款CMOS芯片和60余款平板相控阵的产业化,多款产品获国内首台套认定。产品具有低成本、高性能、快速交付等极强的战新产业国际竞争优势。
信号测试工程师在进行信号测试
基于全国产化工艺流程,有效破解“卡脖子”问题,产品已在国内外主要卫星通信运营商和设备商等100余家单位及多项国家重点工程中规模化商用。
在天锐星通一路快速发展的背后,离不开创新环境与土壤的滋养。谈及为何当初落地成都高新区,张成军对自己的选择颇为满意,“成都的通信领域人才储备丰富,尤其是相控阵技术方面。成都有电子科技大学、成都信息工程大学等多所高校和半导体企业,科研实力和产业基础在全国范围内都处于领先地位。”他特别提到,“天府新谷园区为我们提供了相控阵天线信号测试场景,应需保障我们的用电等需求。”
天锐星通公司
在张成军看来,成都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一系列“真金白银”的支持政策不断出台,才让科技企业无负担地加大研发投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让创新成果“遍地开花”。
谈到企业下一步发展,张成军颇有信心,“毫米波相控阵技术作为卫星通信应用、6G通信领域的关键技术之一,未来行业前景一片大好。”他说,天锐星通目前正在将前期积累的技术创新优势转换为产业发展的动能,从而更好地抓住行业发展的时代机遇。
文字 郑其
图片由天府新谷提供
编辑:袁也然
校对:申东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