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2日,记者从成都高新区生态环境和城市管理局获悉,成都高新区生物多样性保护交出亮眼“成绩单”:截至目前,全区记录在册的野生动植物种类已达118种,包括35种野生植物和83种陆生野生脊椎动物,其中国家Ⅱ级保护植物红豆树、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普通鵟和鸳鸯等珍稀物种均在列。
随着《成都高新区陆生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三年行动规划》深入实施,一幅“推窗见雪山、转角遇苍鹭”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画卷正在成都高新区徐徐展开。
三年规划落地
筑牢生态保护基石
2023年,成都高新区发布的《行动规划》明确系统保护路径,通过开展本底调查、建立保护网络、实施濒危物种抢救性保护等举措,提升生物资源保护能力。
锦城湖公园
目前,成都高新区已完成野生动植物本底调查,并于2024年编制完成《成都高新区野生动植物名录》,为长效监测和科学保护提供了基础支撑。
环境质量提升
守护生物栖息家园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生物多样性的根基。2024年,成都高新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297天,3个市控断面水质稳定达地表水Ⅱ类标准,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0.82%。
2024年,成都高新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297天
空气质量与能见度的提升,让“窗含西岭千秋雪”成为常态——2025年3月,锦城湖3号湖区广场入选成都首批“观雪山推荐点位”,全市观测雪山天数从2017年的58天增至2024年的62天,观测范围扩展至全域。
物种名录扩容
生态红利持续释放
在锦城湖公园,苍鹭振翅掠过湖面;中和湿地公园里,黑水鸡携幼雏觅食;桂溪生态公园中,棕背伯劳穿梭枝头……
中和湿地公园
随着保护工作推进,成都高新区野生动植物“朋友圈”不断扩大。83种陆生野生脊椎动物中,不仅有兽类、鸟类、两栖类等多类群物种,更有四川省重点保护动物黑水鸡、董鸡等3种。35种野生植物中,国家Ⅱ级保护植物红豆树成为生态“明星”。
从摄影爱好者用镜头记录飞鸟与雪山同框,到市民自觉保持观鸟距离,生物多样性保护已融入城市生活。成都高新区生态环境和城市管理局发出倡议,呼吁公众拒食野味、规范观鸟行为、防范外来物种入侵,并公布部分公园常见动植物名录(如锦城湖公园可见黑水鸡、白鹭等,桂溪生态公园有黄桷树、香樟等),引导市民共同守护生态家园。
文字:孔维睿
图片为资料图
编辑:李艺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