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1日,成都高新区朝阳社区组织朝阳小学的少先队员们开展环保研学活动。同学们在垃圾分类工作人员及社区志愿者的带领下,学习垃圾分类知识,了解“垃圾都去哪儿了”,沉浸式开启环保探索之旅。
本次研学活动整合城市生态治理场景,串联分类投放点、智慧垃圾房、城市智慧大脑等六大核心场景,打造系统化沉浸式学习空间,全景呈现垃圾从源头投放到资源再生的完整链条。
活动现场
在垃圾分类投放点,同学们学习垃圾分类基础知识与投放规范,并通过模拟投放互动,精准区分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智慧垃圾房内,同学们了解智能感应开门、精准称重、自动积分等信息化功能,感受到垃圾投放的效率与趣味;“城市智慧大脑”探访环节中,巨大电子屏实时展示垃圾分类量、运输轨迹等可视化数据,为同学们生动诠释科技赋能垃圾分类的创新实践。
“活动以‘家校社协同’为纽带,通过系统化宣贯、场景化学习、趣味化实践、社会化传播,构建‘知识学习—实践操作—课题研究—传播推广’的闭环研学路径,破解环保教育‘知行脱节’问题。”活动现场,垃圾分类工作人员介绍道。
同学们学习垃圾分类知识
研学之旅中,垃圾分类科普互动空间,以趣味动画演绎垃圾处理全流程;五根松两网融合便民服务点电子公示屏上,实时公示再生资源回收数据;环保小屋内,讲解员生动演示废纸变再生纸、塑料瓶重塑为新制品的“变形”过程,让同学们直观感受循环经济魅力。
这次活动不仅是知识积累过程,更是环保理念的播种之旅。参与研学的王同学表示:“以后要做好垃圾分类,带动身边人一起为环保出力。”
活动现场
少先队员们通过实地探访,深刻认知垃圾分类对资源保护与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带动更多人践行绿色低碳生活。“此次活动,旨在为青少年搭建起感知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平台,推动环保理念在青少年群体中生根发芽,为美丽家园建设注入青春力量。”活动主办方相关负责人说。
文字:孔维睿
活动主办方供图
编辑:向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