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渝如何抓住国家战略腹地建设机遇奔赴“第四极”

2024-01-17 20:05:52 

川观新闻记者 张守帅 视频 黄潇

关键词:带动力

【前期提要】

唱好“双城记”,共建经济圈。2023年,川渝两省市强化“一盘棋”思维、一体化发展,持续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各项部署落地见效,在产业协作、项目共建等重点领域取得一批标志性成果。

2023年前三季度,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9万亿元、同比增长6.2%,占全国比重6.5%;完成工业增加值1.68万亿元、同比增长6%,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速比全国高1个百分点。2023年前11月,中欧班列(成渝)累计开行超5000列,占同期全国中欧班列累计开行量近三成。248个共建重大项目全年完成投资4138.4亿元、年度投资完成率120.1%,超额完成全年投资任务。两省市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分别超过2.1万家、2.5万家。 

【受访嘉宾】

刘兆奎 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

丁任重 省决咨委委员、西南财大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院院长

廖元和 重庆工商大学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梁  勤 四川省企业联合会、省企业家协会副会长

【圆桌访谈】

今年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第5个年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加强国家战略腹地建设”,省委经济工作会议部署2024年重点任务,放在第一位的是“纵深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更好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如何抢抓国家战略腹地建设机遇,带动川渝地区加快奔向中国经济“第四极”?

围绕这一话题,川观新闻记者邀请政府部门有关负责人、川渝专家学者和行业协会一起探讨。大家认为,川渝两省市要聚焦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改革开放新高地、高品质生活宜居地,在做大经济体量、推进科技创新、深化改革开放、提高服务功能等方面加力加劲,共同承担好国家战略腹地建设任务。

进入第5年

双城经济圈建设呈现什么态势?

记者:请用“极简”语言概括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成效?

刘兆奎:近年来,川渝两省市持续深化对国家重大战略的认识,坚定不移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走深走实,合作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基础设施网络不断完善、产业协作基础持续巩固、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升、改革开放步伐不断加快、生活宜居水平稳步提高。可以说,带动西部高质量发展的增长极和动力源作用日益显现。

记者:如果用一个词汇描述当前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的态势,用哪个合适?

丁任重:我会用“全面起势”。纵向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川渝两省市最初是密集签署合作协议、平均每两天就握一次手;之后聚焦合力建设现代基础设施网络,规划和启动建设成达万、成渝中线高铁等一批标志性重大交通项目,围绕协同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谋划打造4个万亿级产业;再往后就步入合作深水区,在探索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方面发力,比如,携手共建了全国首个跨省域合作的省级新区——川渝高竹新区。双方合作由浅入深、接续推动,从夯基垒台到重点突破,如今到了全面起势的新阶段。

川渝高竹新区。张启富 摄

廖元和:我们从宏观大势看,中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不断取得新进展,尤其是在2023年,顶住外部压力、克服内部困难,实现经济回升向好。在此基础上,我们判断2024年将是经济转型升级取得重要进展的一年,也是改革开放诸多领域取得重要突破的一年。立足于这样的时代背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将呈现“加速发展”态势,今年有望继续取得突破性重要进展。

梁勤:就企业而言,深度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大局“正当其时”。在2023中国企业500强榜单中,有26家川渝企业入围,放在全国看还不够多。随着川渝两地要加大力度推进各项政策措施落地落实,形成资源对接、需求互补、协同发展、共促共进的新格局,有利于进一步促进企业做大做强。

面对新机遇

如何把战略位势转化为发展势能?

记者:国家战略腹地建设备受各界关注,这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打造中国经济“第四极”带来什么机遇?

丁任重:目前,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经济体量还不够大,2022年长三角、粤港澳、京津冀经济总量占全国比重分别为24.1%、11%、8.29%,同期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占比为6.4%。增强川渝“带动力”“辐射力”,首先要把经济体量做大。四川是我国发展的战略腹地,在国家发展大局特别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具有独特而重要的地位。中央加强国家战略腹地建设的新部署,有利于推动川渝地区对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和沿海地区产业新布局,建设西部地区创新高地、向西开放战略高地和国家重要初级产品供给战略基地、参与国际竞争新基地。需要指出的是,对接沿海地区产业新布局,不等同于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而是强调在新兴产业上协同布局。

廖元和:我认为,国家战略腹地建设将进一步彰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对于新时代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长江经济带发展、“一带一路”建设等的支撑作用,凸显其在全国大局中的独特地位。比如,川渝地区是西部陆海新通道的重要起点,通过铁路运输、铁海联运等方式把欧洲、中亚等地区与东盟、南亚等连接起来,形成纵贯欧亚的大通道,这对于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具有重要意义。

梁勤:川渝地区有基础有条件打造现代制造新高地、数字经济新标杆、内循环大市场。还有就是发挥中欧班列(成渝)等作用,打造“一带一路”产业“策源地”,推动传统产业走出去、开拓国际市场。

航拍西部(成都)科学城。川观新闻记者李强 摄

刘兆奎:按照川渝党政联席会议第八次会议安排部署,川渝两省市将围绕强化经济承载和辐射带动功能、强化创新资源集聚和转化功能、强化改革集成和开放门户功能、强化人口吸纳和综合服务功能,相互赋能、相向发展,合力建设新时代战略腹地。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第一竞争力。我们将以成渝综合性科学中心、西部科学城、中国(绵阳)科技城建设为牵引,建设成渝中线科创走廊、成渝国际技术转移中心,构建具有川渝特色的实验室体系,推进电磁驱动聚变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先进核能、生物医药、空气动力等原始创新集群,加快成为国家重要的科技创新策源地。

增强带动力

毗邻地区会有什么新气象?

记者:我们注意到,最近川渝合作有个新动向,双方建立了省市领导联系毗邻地区合作共建功能平台机制,这出于什么考虑?

刘兆奎:川渝毗邻地区合作共建区域发展功能平台,是深化川渝合作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创新举措。建立省市领导联系合作共建功能平台机制,高位推动毗邻地区平台建设,有利于解决经济管理授权不一致、跨区域政策差异协同难度大、缺乏统一标准、开发空间与用地规模不匹配等问题,为成渝地区加快打造区域协作高水平样板提供坚实支撑。今年,重点要探索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新路径,形成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跨省域毗邻地区一体化发展经验。

廖元和:毗邻地区合作是川渝深化合作的重要抓手,目前双方建立了10个跨行政区域的合作平台,尽管特点各异,但本质上都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一体化发展的先行试验区。正如长三角城市群的重要发展目标是实现一体化,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目标之一也是如此,那毗邻地区合作平台就承担着探路的任务。目前,10个平台“规划图”已全部获批,推进各项部署落地落实重点是打破行政区划壁垒,消除制约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体制和机制障碍,统筹规划建设为毗邻地区全体人民服务的医院、中小学、水利设施等公共服务项目。

记者:在毗邻地区推动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的关键是什么?

丁任重:通俗讲,解决好共享发展成果问题,探索建立跨区域的协同投入机制,协商确定资金、土地、服务等成本投入共担与财税利益分享机制。在这方面,川渝高竹新区走在前列,是试验田中的试验田。川渝高竹新区按照存量收益由原行政辖区各自分享、增量收益五五分成的原则,建立了互利共赢的利益分享机制,两地共同出人、出钱、出地,构建“领导小组+管理机构+市场化运营公司”运行体系,将省域“边缘”变成了发展“沃土”。

川渝高竹新区。新区管委会供图

记者:川渝人民对推动川渝中部崛起满怀期待,你预测会有什么新气象?

丁任重:中部崛起肯定存在一个久久为功的过程,但我对前景感到乐观。去年6月,川渝党政联席会议第七次会议就聚焦“中部崛起”主题作出部署,说明双方高层形成了把推动中部地区加快崛起作为战略重点的共识。两省市既要抓好毗邻地区合作,也要发挥“双核”作用,依托成渝北线、中线和南线综合交通运输通道,推动成都、重庆极核功能沿轴带扩散,带动资阳、遂宁、内江等沿线城市加快发展,共同做强成渝主轴。

廖元和:长三角、京津冀城市群的做法对成渝中部崛起有借鉴意义。一是培育一批现代化大中城市,建强区域中心城市。二是学习北京疏解非首都功能的做法,推动重庆和成都中心城区产业转移和功能疏解,促进提升大中城市产业水平和功能品质。三是着力建设中部地区重点工业园区,优先布局重大项目,夯实实体经济发展基础。

梁勤:在毗邻地区产业合作方面有三件事值得做:共同打造在全国乃至在全球有优势的链主企业及生态圈,大力支持双方企业兼并重组,推进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分步实现融合发展。

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川渝相向而行的抓手是什么?

记者:川渝两省市已就打造具有川渝特色和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达成共识,今年如何推进?

刘兆奎:今年两省市将实施成渝地区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提升,谋划推进一批补链延链强链项目,做强产业合作示范园,携手打造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汽车、特色消费品等世界级产业集群。加快建设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推动形成重庆数据中心集群、天府数据中心集群。此外,还将加快建设国家重要生猪生产基地,持续推进特色农产品产业带建设。

首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产业合作示范园区名单,四川隆昌经济技术开发区名列其中。园区供图

记者:新型工业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两省市如何合力推进新型工业化?

丁任重:川渝两省市肩负着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的重任。尽管川渝两地许多产业存在竞争关系,但在细分领域的互补性也很强,比如四川锂电池产业走在全国前列,重庆汽车底盘产业等是强项,加之双方电子信息产业发达,通过内部再分工、再合作,共同打造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就有优势。

廖元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是国家先进制造业基地,双方应围绕特色优势产业发展联合招引一批重点领域项目,强化链式配套协作,联合制定统一的市场准入标准和产品认定标准,在金融、财税、资源利用和对外开放等方面深化改革,多措并举推动形成更多世界级产业和500强企业。

梁勤:可以从几个方面发力。用好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制造业在全国集聚度和发展水平较高的优势,推进大数据支撑下的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促进传统产业数字化改造和机器人的广泛应用。用好川渝地区清洁能源优势,持续用力推进制造业绿色低碳转型,把长板锻造得更长。用好川渝在共建“一带一路”中的区位优势,推动制造业走出迈出更大步伐。只要川渝企业始终发扬敢为人先、爱拼才会赢的企业家精神,就一定能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共成长,在分享更多发展改革红利的同时,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增添更多新动力。

记者:2024年川渝共建重大项目数量达到300个,预计今年产业领域将取得哪些标志性成果?

刘兆奎:300个共建重大项目总投资3.6万亿元,项目数量和总投资额均较2023年有所提高,随着这批项目推进实施,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作用将更加明显。在共建产业体系方面,双方将聚焦川渝协同共建的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汽车、特色消费品等世界级产业集群,以及机器人、智能网联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实施宜宾锂电、绵阳巨星永磁、德阳航空航天燃机装备等一批具有影响力的产业项目,进一步提高川渝产业集群能级和核心竞争力,加速形成特色鲜明、安全可靠的区域产业链供应链体系。


热门评论
打开成都高新查看更多评论
推荐新闻
川渝如何抓住国家战略腹地建设机遇奔赴“第四极” 2024-01-17 20:05:52
四川小菌菇走出国门 中越(成都-越南)冷链班列首发 2024-01-16 20:10:29
“德阳造”国内首支可回收风电叶片成功下线 2024-01-16 20:08:44
川西虽美,如厕不便?这一问题将更好解决 2024-01-16 20:05:45
汛期被淹没,枯水期耕作?看长滩镇千亩中坝湿地如何变身“蔬菜聚宝盆” 2024-01-16 20:02:46
听见资阳的声音 2024-01-16 20:01:13
行走都市圈|仁寿来了200多个汕尾人 2024-01-16 19:58:09
推进乡镇行政区划和村级建制调整,给镇村发展带来哪些变化? 2024-01-16 19:55:27
74×38=成都春熙路“最强女团” 2024-01-15 19:12:47
【寻迹 | 盐都非遗】自贡井盐深钻汲制技艺:传承千载的“中国古代第五大发明” 2024-01-15 19:11:45
没看够!下载个成都高新呗!
成都高新 有态度的新闻 立即打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