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这一年,留给我们有太多刻骨铭心的经典表情:有钻井工人打出最短钻井周期新纪录后的神采飞扬,有电焊工人高效完成抢修任务后的心满意足,有软件工程师技术攻关后的信心满满,有科研工作者在科技创新路上的心无旁骛,也有环保团队投身绿色油田建设的意气风发,还有一线采油班组夺“牌”后的斗志昂扬……
这些表情来自于你,来自于我,来自于每一个拼搏努力的石油人。让我们一起在回顾与展望中,拥抱每一个正在奋斗的抱薪者、坚守者、发光者,共同重温那些值得被记住的精彩时光。 文/本报记者 杨爽
●▶镜头瞄准:钻探工程公司钻井二公司1205钻井队
今年,是我们1205钻井队成立70周年,油田党委授予了我们“新时代新钢铁”荣誉称号。一年来,我们在古龙试验区块打了5口页岩油水平井,年进尺25476米,成为该区块今年首个进尺突破2.5万米的队伍,还创出了全井钻井周期9.98天的大庆古龙试验区块最短钻井周期新纪录,打出了“钢铁速度”。
今年我们再次吹响了“牢记重大嘱托,赓续精神血脉,锐意开拓创新,矢志接力奋斗”的冲锋号,围绕单井安全提速创效工程,精心组织钻井生产,不断完善、创新钻井工艺及措施,缩短钻井周期,降低钻井运作成本。全力落实油田“三件大事”工作部署,瞄准“一稳三增两提升”奋斗目标,在高唱“我为祖国献石油”的主旋律中,举旗立标,绽放光芒。
文/摄 本报记者 赵楠 特约记者 李洪伟
●▶镜头瞄准:数智技术公司软件分公司软件研发部“武传芳团队”
作为“全国工人先锋号”软件分公司的工程师,今年以来,我们团队参与了智慧工地软件的编制和数智化油气运销领域方案的制订,这与国家油气行业的智能化、数字化战略高度契合。这项工作不仅服务于油田需求,更符合国家在油气领域追求技术创新和智能化生产的发展方向。
我们是油田智慧化转型的参与者、推动者和见证者,今年我们将智能感知、视频智能分析等前沿技术运用到实际生产中,能够充分掌握对新技术的应用,通过“智慧先行”的理念,为大庆油田注入了现代科技的力量,解决油田生产中包括安全管理、效率提升、数据管理等方面的问题,为油田“三步走”战略部署增添数智力量。软件研发,我们是专业的!我们有能力!有信心!
文/摄 本报记者 杨爽 通讯员 侯东旭
图为“武传芳团队”正在享受攻关成功的喜悦时光。
●▶镜头瞄准:水务环保公司水务环保工程公司废液处理部
废液处理部是顺应绿色油田建设新兴的环保队伍。近年来,我们由传统水利业务向环保处理业务转型,面对隔行如隔山的艰难、业务无从下手的困惑,从水务责任心传统中找答案,把担当环保大责,抓好废液处理,作为落实油田“三件大事”的生动实践,把岗位责任心具化为水润石油的忠心,水滴石穿的恒心,水泽四方的雄心,全力以赴投身绿色油田建设,使污浊的废液变成潺潺清流。
面对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我们找准市场拓展的突破口,让废液处理业务成为水务发展新的增长极,把弘扬严实作风作为拓展市场的制胜法宝,主动融入油田绿色发展新格局,以水泽四方的雄心,延展产业线,拓宽领域图,优质高效完成了油田开采产出废液,达标处理及深度回注等任务,累计处理废液650余万立方米,创造产值2.4亿元,减轻了油田环保压力,为绿色油田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
我们努力在油田环保产业站排头、争一流。
文/摄 本报记者 杨爽 通讯员 刘速
●▶镜头瞄准:采油二厂第八作业区注采5-2班全体成员
回首过去这一年来,我们对标先进强管理、披星戴月上井场、攻坚克难保生产、齐心协力争标杆,2023年我们收获满满!
为了能够夺取“金牌”,今年以来,我们对标金牌班组分析目前的生产管理水平,把差距量化细化,制订了详细的《对标金牌推进计划书》。为了能够吃透检查验收标准,我们把培训与班前会、迎检、经验分享相融合,从会议室到井场处处都成为学习标准的课堂。与此同时,我们还根据推进计划书,把机采井治理分类:按照抽油机故障点、治理进度将机采井分为ABC三类,同时采取优先处理C类井,集中处理B类井,会战处理A类井的办法,加快机采井治理,不到两个月,就实现了137口油水井都达到百分井的标准,一类井比例达到100%。
我们抬头挺胸、斗志昂扬、满怀信心地向前迈进,成功收获了“油田公司经济效益型金牌采油班组”的荣誉称号。
文/摄 本报记者 周娜 通讯员 徐可欣
●▶镜头瞄准:勘探开发研究院页岩油研究部署项目经理部经理、松辽勘探研究室主任张金友
科研之路未必平坦顺畅,但热爱可抵岁月漫长。热爱是我从事科研工作最好的激励,我对油气勘探事业的热爱,如同源源不断的热火,为科研工作提供滔滔不竭的动力燃料。
我心中装着一个信念:这任务,那任务,建设百年油田,才是最重要的任务。展望未来,我将带着热爱和信念,时刻牢记总书记“能源的饭碗必须端在自己手里”的重大嘱托,继续瞄准“一稳三增两提升”奋斗目标,带领团队做细做实各项研究与生产工作,尽快打开夹层型页岩油勘探大场面,在油气勘探的主战场上继续当先锋、打头阵,为油田发展接续力量再建新功,为建设世界一流现代化百年油田,跑出加速度!跑出新成绩!
文/摄 本报记者 田原 马克
图为张金友展示原油样品。
●▶镜头瞄准:中油电能热电一公司热机检修部主任 武海玉
作为首届大庆工匠,骄傲、自豪、荣光的背后,我感觉到肩上的责任、担子更重了。
我的心中就有一团火。要以大庆工匠为新起点,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用严实作风落实安全生产岗位责任制,确保发电机组安全平稳经济运行,实现稳发多发。
我的心中有一道光。持续开展“武海玉劳模创新工作室”提档升级工作,努力提升工作室核心竞争力、创新力、引领力,带动身边更多的岗位员工提升技能,攻坚克难,把创新创效与完成发电供热任务紧密融合,实现热电生产全链条创新。
我的心中还有一个梦。要将“武海玉劳模创新工作室”打造成为“三个高地”,既“中国石油热电版块技术创新高地”“大庆油田热电专业人才培养高地”“中油电能热电业务提质增效高地”,争创全国示范性劳模创新工作室,为油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文/摄 本报记者 田原 通讯员 崔利斌
图为武海玉用热成像仪检查机组健康水平。
●▶镜头瞄准:工程建设公司油田工程事业部第七项目部工艺班班长陈钢
我在电焊工的岗位上已经工作22年了,不知道已经在工程现场度过了多少个节假日。
今年十一小长假期间,我们项目部承建了长达24.2千米的域站间集油掺水管道焊接任务。由于施工地点位于乡村地区,路况本就欠佳,偏偏又赶上降雨频繁,致使在施工管线的必经之路上出现了3千米左右的低洼泥泞道路,给按期完成任务带来了不小的困难。
时间紧、任务重,项目部立即抽调经验丰富的管理干部、管焊工共9人成立了临时“攻坚班组”,我得知情况后主动请缨带队攻坚。工期滞后,心里着急啊,我们必须利用十一假期把时间抢回来!天气时好时坏,我们就“见缝插针”火速焊接。这7天里我们没有浪费一点时间,还抢出了40多组预制焊件。沾满泥水的工服下虽然多出了好几个烫伤的水泡,可在优质高效安全地完成任务后,我却笑得合不拢嘴。
新年将至,我要继续努力把班组带出活力,带领大家干出“花样”,让每个人都能成为“闪光的金子”、去品尝奋斗的甘甜。
文/摄 本报记者 林立叶 通讯员 张添硕
●▶镜头瞄准:采油八厂第六作业区604注采班采油工任德贵
凛冬时节,一场暴雪,广袤的井场堆积了厚厚一层积雪,给野外的巡井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面对极端天气,我们采油八厂第六作业区604注采班全体员工时刻备战、力保稳产。风雪之中,气温骤降,能见度降低,前线采油工们依然干劲十足、热情不减。我作为一名老员工,更要冲在先、干在前。为了取准第一手油井资料,确保抽油机正常生产,我冒着严寒,趴在冰冷的雪地里,用手扒开厚重的积雪,为油井取样。寒风如刀刮一般从脸上划过,可我的眼里、心里只有油样。等到忙完后,我才发现脸冻僵了、手冻麻了,但是比起能顺利地取到油样,这些都不算什么。
站在冰天雪地之中放眼望去,一抹抹“石油红”仿佛一团团燃烧的火焰,照耀着这片芦苇荒原。越是面对风雪,我们越要奋勇争先,将高标准、严要求、实作风践行到岗位生产中。 文/摄 本报记者 林立叶 通讯员 李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