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
告别2023,迎来2024,当大家还沉浸在新年到来的喜悦时,大庆石油人已经迈开了忙碌的脚步,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用敬业与担当拉开2024年的序幕。
在茫茫原野上,钻探铁军战冰霜、斗风雪,铆足干劲打好每一口井。在一线站队,岗位员工披星戴月、日夜值守,认真巡检排隐患,执着坚守保运行。一个个忙碌的身影,犹如一串串跳动的音符,奏响了油田发展新乐章。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基础打得越牢,未来就越有保障。大庆石油人立足本职岗位,共同干好新年“第一件事”,必将创造新的业绩。
文/曹阳





打响质检监督“第一枪”
采油一厂工艺研究所工程技术室大修管理网格员冯煦和陈公瑾,围绕全厂2800口修井任务,在新年第一天就忙碌了起来,直接进入监督状态。
修好井保产量,现场监督是保证施工质量的关键。厂待修井套损严重、井况复杂、修复困难,少不了有作业队不按标准干、应付了事,所以监督工作一天也不能耽误。他们来到修井现场,井控问题、安全问题、环保问题、施工质量问题样样不落,下车后与作业队负责人对接:“你们的井控标语在哪里?”现场检查井控安全始终是首位,他们到施工现场核实目前工序,见没有什么问题,就来到了工作间说道:“我们检查一下你们施工工序班报表。”他们熟练地翻阅现场工序记录,总能一语中的问到痛处。他们在现场一项一项检查,查出问题就对其进行指导,并让其立即整改。二人分工明确,现场和资料分开查,一天下来,他们完成了10口井的监督检查工作,查出问题项5处,并将检查的情况进行汇总,并在网格管理群里进行通报,并要求各作业队要自行查摆,避免同类问题出现。
新一年他们用实际行动展现了青年干部工作激情,为新一年的修井工作打下良好基础,修井质量正在他们不断的监督下逐步提高。
文/本报通讯员 周芷仪
新年第一辆报废车拆解完毕
元旦早上8时,工作人员正陆续到岗,物资公司再生资源分公司报废汽车部的员工邬可斌已经早早就换好了工服,第一个走进了报废汽车拆解车间,以元气满满的精神状态投入到新年第一天的工作当中。
“每天报废车辆拆解之前,都要检查一下关键设备运行是否正常稳定,不自己亲眼确认,我就放心不下。”这是邬可斌多年工作养成的习惯,他是一名报废汽车拆解现场工作人员,参加工作已经31年了。
新年新作为、新年新气象,撸起袖子“满血开工”。伴随着切割、电焊、机器的运转轰鸣声,报废汽车拆解车间的工作现场一片紧张繁忙、热火朝天。邬可斌正在跟同事核对车辆信息,协作拆除起动机、电瓶、油箱等零部件,跟员工一起拆卸轮胎,指挥大型设备将车辆整体切割,经过工作人员一个小时有条不紊的忙碌,车架整体拆解结束,转运至贮存场地,等待下一步进行精细拆解。
走进车间,小站一会,就觉得有些凉意,可忙碌中的邬可斌额头浸满了细密的汗珠,他笑着说:“赢战新年,开工大吉!新年第一辆报废汽车顺利拆解完成,希望能为今年的工作开好头、起好步。”他,干劲十足,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只为圆满完成工作任务,用执着和坚守展现了开局即决战、起步即冲刺的精神状态。
文/本报通讯员 邵文慧
把“严细认真”刻在新年第一口井
新年伊始,作为“一队三机”平台化施工的修井队伍,井下作业分公司修井一大队修井107队将搬迁至新的施工现场。新年新气象,这是修井107队2024年的第一次搬家,搬迁前一天队长胡雪健组织其他平台休班人员进行支援,确保搬迁工作平稳、安全的运行,为安全生产施工开好头起好步。
新年的第一天,平台C的平台长朱强早早地带着大家来到平台B的搬迁现场,吊车、板车、拖车等搬迁车辆纷纷伴随着轰鸣声驶入了搬迁现场,大家来不及相互寒暄,马上投入到各自工作当中,每个人分工明确,配合默契,仅仅一上午就将搬家现场的一台台设备、一间间板房、一件件工具装上车,并送到了新的施工现场。
两位平台长带着各自平台的员工立井架、紧绷绳、摆放板房,在两个平台员工的共同努力下,修井107队新年第一口井的搬家速度比平时快了近一半,2024年的第一根管柱在搬家当天便缓缓升起。搬家结束后,队长胡雪健给大家鼓劲,“开局决定全局,新的一年,新的开始,大家新年第一天的劲头都不错,我相信,只要大家一直保持着这个劲头,全年的生产任务一定会提前完成,我们一起加油,一起努力,为我们修井107队的2024年交上一个完美的答卷!”
文/本报通讯员 刘龙宇
在新年第一朵“焊花”中继续前行
元旦当天,第一缕赤红的晨光照映在采油四厂生产保障大队管焊二班的车库卷帘门上,一行厚衣红盔的人们从更衣室中走出,钢头棉靴踩踏着薄雪的“嘎吱”声回荡在整个车场。深冬的清晨总是格外寒冷,一缕微风似刀,毫不留情地割向他们,但对他们来说这样的寒冷早就是家常便饭,他们是常年在野外摸爬滚打的管焊铁军,从不畏惧任何挑战。
“把热水都装满,今天都是大活,中途没热水接。”电焊工张立军操着“行话”叮嘱道。“放心吧,我带了茶叶,一会你来点?”司机杨成东拿出口袋中的茶叶晃了晃。“来点,早上喝茶中午不乏,还能干得快点,过节尽量不摊晚。”虽然他们已经习惯“摊晚”,可还是想在重要的日子里能正常时间下班回家,陪伴家人过一个完整的节日。
当他们驱车来到第八作业区注采806班X5-D4-P925的井场上时,两百米的新管线早已摆放整齐,张立军与作业区现场负责人签署动火报告等手续,司机杨成东布置施工现场,他们二人几乎不需要互相交流,这是长期以来形成的信任与默契。
新管线铺设工作在柴油电焊机的轰鸣声中接近尾声,这时已是中午12时40分。当张立军焊完最后一道焊口,送来的饺子已经微凉,他们二人只能在车里边喝热水边吃饺子,细细的水珠挂在张立军的脸上,已经分不清是汗水还是蒸汽。午餐过后他们顾不上休息,启动车辆再出发,继续今天的征程。
夕阳西下,他们没有因为节日而扔下任何一个任务,日事日毕的工作态度已经刻入他们的工作习惯当中,管焊铁军必将在2024年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
文/本报通讯员 艾迪
上交新年第一份“答卷”
1月1日早7时,试油试采分公司作业二大队作业10队大班司机张家贺提前一个小时就来到了南4-21-P38井施工现场,在清晨的寒风中为作业机热车。为了迎接新年第一天,他穿上了崭新的棉工服,擦拭着和自己朝夕相伴的设备,用他自己的话说,年初有个好的开始。
当送井班车来到施工现场后,张家贺便带领着班组员工对施工现场的设备运行状态和用电设施逐一进行隐患排查。这原本是张家贺的个人工作习惯,自队里的作业机获得“油田公司红旗设备”荣誉后,全队干部员工决定向张家贺学习,张家贺便每天带领员工对施工设备和电气设施进行三次定期巡检。
在完成一系列班前检查后,张家贺坐进驾驶室,立即进入了工作状态,紧盯着在井口指挥的班长,按照班长的指令手势,有条不紊地操作着作业机,辅助井口操作员工将原井管柱一根根带出。
午餐时间,配餐员招呼员工回到值班室吃饺子,张家贺便在自己的饭盒内装了一份回到了驾驶室,面对带班干部的追问,张家贺说:“我就在这吃,顺便热着车,天气太冷了,一会大家吃完了就可以直接干活了,省去热车的停等时间,把时间都用在施工上,咱得干出个‘开门红’啊。”
这一天,张家贺和同事们完成500余根管柱起下的工作量,交出了自己的“开年答卷”,为下一步补孔工作打好了提前量。
文/本报通讯员 孟庆达
严格把好燃煤入厂的第一道关口
新年伊始,中油电能热电二公司锚定“为油发电为民保热”目标,3台发电机组动力澎湃,助力热网系统升温升压。伴随着斗轮机和输煤皮带的的高速运转,源源不断的煤炭被送入炉堂,熊熊炉火转换成滚滚电能和汩汩热源,流向让乘地区居民家中和生产厂区,为生活和生产送去了新一年的温暖。
保证锅炉燃煤的质量,是保证平稳发电供热的首要任务。为了把控入厂和入炉燃煤质量,随着2024年第一列燃煤入厂,燃料部煤管专业化验班新一年的工作也紧锣密鼓地展开着。燃煤化验要求药剂质量误差范围必须小于1%,就是说称量是试验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一环,称量的准确度直接影响到试验结果的精确度。试验过程必须要心无旁骛,心要细、眼要准、手要稳。试验所需药品仅需70毫克,只见班长邱丽把药匙探入试剂瓶里熟练地盛出小半匙,用食指轻轻一磕再稍稍一抖,然后倒入天平上铺好锡箔纸的坩埚里,68毫克。化验员司桐雨把镊子伸入试剂瓶轻轻一夹,随着药匙里的白色粉末落入坩埚,天平上的读数不多不少刚刚70毫克。二人配合默契,再次高效准确地完成了药品称量任务,娴熟的手法减少了化验时间,提高了化验结果的精确度,严格把好燃煤入厂的第一道关口。
目前,输煤皮带24小时交替运转,燃煤保供安全可靠,机组运行稳定高效。哗哗的煤声奏响着新年的乐曲,温暖正源源不断地涌进千家万户。
文/本报通讯员 张玉玲
新年第一步 安全先行
1月2日,气温低至零下18摄氏度,采油七厂第七作业区生产指挥中心安全监督员张海俊一大早就来到集输班,对年前安全大检查发现的隐患问题进行“回头看”。张海俊表示:“新年起步,安全先行,我们必须以‘归零’的心态做好安全工作,才能保证各项工作开好头。”
张海俊和隐患整改负责人对隐患整改情况进行了对接,并认真核实整改效果进行销项处理。张海俊对每次检查出的安全隐患问题都建立了详细台账,制定了整改清单,明确整改时间,整改标准及整改负责人,及时跟进隐患治理工作动态,做到及时跟进、过程控制、销项处理、闭环管理。
作为作业区的安全监督员,张海俊上班第一天就走遍了所有班组和作业现场,穿梭在班部、泵站和井场之间,检查设备、协调生产、排查隐患,为冬季安全生产做好保障。这一天,张海俊共检查站点15处,发现问题隐患5个,帮助基层班组协调解决问题3个,为新的一年作业区开好头、起好步,提供了安全保障。
文/本报通讯员 汤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