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
岁月如梭,韶光易逝。回首刚刚走过的这一年,油田青年在充满奋斗与坎坷的道路上,收获着拼搏的豪情和胜利的喜悦。
她是“90后”小班长,为了熟练现场工艺,开动了自我提升的“专属列车”,手绘流程图近百张,笔记写满了一本又一本;她是愈“战”愈勇的集输工,夜深人静时坚持练内功,找“短板”改不足,技能竞赛展身手,攻坚啃硬,赛场圆梦;他虽是“新兵”却不怕吃苦,寒风中取样,夜幕下巡检,黎明前抢修,带领全员“5+2”“白+黑”地坚守一线,开足马力,全力冲刺;她是数字化运维的骨干力量,摸爬滚打,攻坚克难……
过去的一年,是奋斗的一年,是进取的一年,是辉煌的一年,沿途的每一滴汗水、每一声欢呼、每一次失败与成功,都是他们成长的最好见证。崭新的2024已经开启,广大青年有梦想、去奋斗,有韧劲、去拼搏。他们,已经在路上!
(执笔 张莉)

角色变了 担子更重
检修钻罐、抬阀门、卸螺栓,“英姿飒爽的女汉子”是身边人给天然气分公司油气加工三大队北I-1深冷操作班副班长孙思琪贴上的“专属标签”。
从“职场小白”到“年轻技术员”,从“全能倒班员”到“生产副班长”,参加工作5年来,她始终扎根生产一线,以奋斗之姿镌刻“90后”的青春之美。
2023年,孙思琪走上了副班长岗位,身份变了,肩上的担子更重了。2023年5月,她未休完产假就立即返回工作岗位。为了熟练现场工艺,她虚心向书本求知,向老师傅求教,在现场实践中求解,手绘流程图近百张。为了精进技术,她不断总结反思,笔记写满了一本又一本,积极参加工艺技术、消防安全培训,开动了自我提升的“专属列车”。一条条管线,一道道阀门……成长路上,她踏踏实实地走好每一步。不到一年时间,建立了装置筛查台账,录入信息1500余条,绘制各生产单元管线单线图22张,填补了基础资料的空白。
2023年,是她第一次组织班组开展装置检修。孩子不到一岁,初为人母的她,每天忙得脚打后脑勺,可她克服了各种困难和压力,每天穿梭在现场。为了确保检修的整体进度,她每天早来晚归,办理施工项目资料,协调各项工作。随着现场所有容器陆续打开,动火作业、高空作业等各项高风险作业随即展开。在现场,她一刻都不得闲:检查、测算、分析、解难,汇总每天的工作进度,做好第二天的工作计划,直到深夜才拖着疲惫的身体离开现场。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回首过去的一年,她眼中泛着坚定的光:“这一年,我在实践中成长,在磨砺中蜕变。这一路,有汗水、有泪水,也有鲜花和掌声,我将继续扎根一线,把美好青春留在火热的生产现场。”
文/摄 本报通讯员 徐茹琦
新的一年,我要不断提升工作能力,提高工作绩效,开拓思路,创新方法,掌握更多专业技能。结合工作中遇到的难题,去发明,去创造,用实实在在的革新成果解决实实在在的困难,助力班组各项工作再上新台阶。业余时间,我要读更多的书,重拾长跑的习惯,提升素养,强身健体。愿在新的一年里,不负时光,遇见更好的自己!
开足马力 全力冲刺
“看老师傅们值夜班巡井时,即使没灯没亮,操作也不会有误……我心生佩服,我也想成为他们那样的人。”刚入职时,面对生产一线陌生的工作环境,采油八厂第五作业区注采503班班长赵卓和所有新人一样,每天跟着老师傅跑现场、倒流程,对采油一线的一切都充满了好奇。
小岗位蕴藏大学问,只有技术素质高了,才能成为合格的石油人。于是,赵卓白天缠着师傅求教,晚上点灯熬油坚持学习,记不住操作步骤,就按照标准一遍遍地练;搞不清流程,就顺着管线一条条地捋。工作之余,赵卓争分夺秒学习相关知识与技能,在他的工作笔记中,“手绘作品”覆盖了所学所用的各个方面。
工作中,他一丝不苟、埋头苦干、作风严实,在短短3个月内熟练掌握了工作所需的岗位知识和技能,成长为同年入职员工中的佼佼者。
虽然是生产一线的“新兵”,可赵卓从不怕吃苦。寒风中取样,夜幕下巡检,黎明前抢修……在他的头脑中,早已模糊了周末与工作日、黑天与白天的界限,带领全员“5+2”“白+黑”地坚守一线,开足马力,全力冲刺。
在2023年12月末的一次巡检中,赵卓发现阀组间单环掺水温度下降了2℃,便带领员工将环线上的计量间一个一个地仔细巡察一遍,反复调试设备,在零下20摄氏度的严寒天气里,3个半小时,往返百余里,等掺水温度恢复正常时,已经是次日凌晨1时许。
文/摄 本报通讯员 丰华
新的起点,新的目标,新的一年,我要把班组管理得更好。2024年,我希望有更充裕的时间“泡”图书馆,与书香相伴;我想带上相机,拍融化的雪,拍新发的芽,记录大自然中所有的美好;更想和伙伴儿们相约体育场,感受大汗淋漓,畅谈经历与收获。
扎根油田 点亮青春
2023年9月,李乐走出校门,来到物资公司,开启了全新的职业生涯。从参加入职培训了解这里的历史与传统,到走进库房学习如何当好一名保管员,再到机关部门从另一个角度了解这个企业、融入这个集体。半年时间,李乐不仅感受到了自己的成长给生活带来的变化,也体会着工作的乐趣和思想上的变化。
石油前辈代代相传的精神财富,身边榜样的言传身教,同期新人身上的蓬勃朝气……来到物资公司,从点点滴滴的工作和生活中,李乐更加理解“三人行必有我师”这句话的深刻意义。这一年,她更加懂得,知识不仅仅来源于书本。
初到物资,李乐走进银浪仓储分公司金属库,跟着省“劳动模范”、“库房新标杆”朱丽学习仓库保管技能,日复一日,耳濡目染,她更加明白了努力工作对于实现自身价值的重要意义。在保供一线,她看到——有一种热爱叫精益求精,有一种坚守叫舍小为大,有一种忠诚叫甘于奉献。
在半年多的实习期间,李乐有幸参与了油田纪委警示教育“大篷车”巡展活动。作为物资公司的巡展讲解员,为党员干部讲解警示教育案例,来到物资公司机关岗位,体会更高的标准、更高的要求。不断突破自我的边界,就是最好的成长方式。岗位的切换、实践的锤炼,让她真正感受到了成长的快乐。
文/摄 本报通讯员 刘洋秋月
新的一年,我希望能成功考取初级经济师,并通过不断学习快速转换角色,褪去初入职场的稚嫩,更好地融入物资公司这个“大家庭”,努力掌握更多技能,积累更多经验,为油田保供事业贡献一份青春力量,点亮崭新的人生。
攻坚啃硬 赛场圆梦
一直以来,油田积极为员工立身成才搭建广阔舞台,使更多青年员工驶入了成长成才的“快车道”。
采油一厂第九作业区党委把握青年成长规律,为他们制订了详细的培养计划,开展“师徒结对”活动。聚中16采油班集输工何凯旋也正是借此机会,幸运地与油田公司“技能专家”刘季梅结为师徒。师傅刘季梅手把手地传授,何凯旋的技能得到了快速提升,加深了对专业知识的理解,提高了处理问题的能力。
2023年,她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自己的成长变化。通过学习、实践、比赛,岗位技能从“胜任”到“精通”。去年年初,她在师傅的带领下,零经验参加油田公司新时代技术技能竞赛,在集输工竞赛备赛过程中憋足了劲儿,白天缠着师傅求教,晚上自我加压学习。短短1个月,何凯旋就能独立判断机泵运行故障、更换流量计、处理冻堵管线,成为同批培训学员中的佼佼者。她深知自身经验少、理论知识不足的“短板”,夜深人静时,系统复习理论知识,反复练习答题速度,最终“啃”下了近10本专业书籍,以动态分析及流程方针单项第一名的好成绩,成功摘得个人优胜奖银牌。
品尝到“胜利果实”后,何凯旋愈“战”愈勇,又在采油一厂开展的“举旗立标担使命·永当主力谱新篇”职业技能竞赛中,荣获竞赛个人金牌、优秀青工一等奖等殊荣。她还带领班里的“90后”青工王洋一同参赛,主动传授比赛经验,最终,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团队以优异成绩摘得集输团队项目金奖。
师傅的一言一行,何凯旋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回到工作岗位后,她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工作实践中。2023年11月份,她与师傅共同加入了第九作业区党员创新创效联盟,研究出针对大赛的理论优化记忆法及实操项目改进法,并申报了更换旋紧漩涡流量计“432”工作法,由高级工破格晋升为技师,实现了又一个小目标。
文/摄 本报通讯员 王志一
师傅是我技术成才道路上的领路人,也是点亮我人生的一盏明灯。我要以她为榜样,争取更大的进步,立足集输工的小岗位实现心中的大梦想。新的一年,我将扎根一线岗位,从提升一项操作技能、解决一个生产难题做起,提素质、强本领,在耕耘中不断求索,在奋进中茁壮成长。
奋力奔跑 喜获丰收
2023年,是采油十厂数字化运维中心软件应用室程序员郑兰新入职的第二年。
于她,这一年,算得上是“挑战年”“丰收年”,是奋力奔跑的一年。在大庆油田“学铁人、当先锋,建功新征程、奋进新时代——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知识竞赛中,她和小伙伴们不懈努力,最终获得三等奖;在大庆油田工会经审、财务岗位知识竞赛中,她与队友们一路过关斩将,最终挺进了“决赛圈”。
从解决源数据平台上传数据及加载错误问题,到参与数据治理项目。这一年,她逐渐承担起厂区多个数据库服务器、油气水井生产数据管理系统(A2)、源数据采集系统、大庆油田生产经营管理与辅助决策系统(DQMDS)的日常运维工作。她不断在摸爬滚打中成长,逐渐积累经验,每攻克一道难题时,那种“原来如此”的感觉似乎让她上了“瘾”,昔日的“菜鸟”羽翼逐渐丰满。
成长途中,难免跌跌撞撞,有时候是计划没有达成,有时候会经历挫折与失败。但是,她说:“失败教会了我比胜利更多的东西。”郑兰新在成长过程中感受到同事们的支持与帮助,这给予了她强大的力量,让她变得更加坚韧,更有底气。
这一年,她始终在奋力奔跑,沿途的每一滴汗水、每一声欢呼、每一次失败与成功都是她成长的见证。
文/摄 本报通讯员 郝玲玲
无论是失败的教训还是成功的喜悦都属于过去,继续才能赢得未来,无所畏惧、勇往直前!2024年,我想投身数智化建设,多做几个软件项目,去解决实实在在的问题,让青春火焰散发炽热的光芒!
直面挑战 成功跨界
2023年,对谷宸来说,是人生的又一个转折点——从钻探工程公司钻井三公司钻井工岗位转岗来到采油三厂第三作业区注采305班采油工岗位。
工作环境变了,工作内容也变了。起初,他很不适应,但石油青年身上那种敢于挑战的勇气和直面困难的韧劲儿,使他很快就完成了角色的转变。
至今,谷宸仍清晰记得2023年4月初第一次到井场巡井时的情景——原本运转正常的丁1-467井突然停转了。面对突发故障,谷宸围着抽油机转了好几圈,却不知道从哪儿下手,最后不得不请来班里的老师傅“解围”。
“经历了这件事,让我彻底改变了对采油工岗位的认知。”谷宸说,原本他认为采油工就是简单重复的工作。可自从那天起,他意识到自己需要学习的知识很多,不脚踏实地去努力,绝对干不好。他对自己说:“既然干上这行,就要干出点成绩,干出个样子。”此后,他开启了全新的“学习模式”,除了外出巡线,油井维护,他把全部时间都用在了学习上,不到1个月,自学了采油工的初、中级教材。
后来的日子,他穿梭在各个井场,只要有换盘根、调平衡、换电机这样的活儿,他都会抓住机会,主动请缨,在实践中锻炼,不断提升技能本领。每天,反反复复地拉刹车、抡大锤,日子久了,手磨出血泡,磨破了皮,在所难免。看着伤痕累累的手,他却一点儿也不觉得疼、不觉得苦,反到感觉充实且欣慰。领导和同事们对他的认可,让他的价值感、归属感、责任感与日俱增,不到半年时间,就走上了小组长岗位。
来到采油三厂的这一年,每当遇到大风、雨雪等恶劣天气,他总是第一时间来到单位值守,无论是零下20多摄氏度的严寒天气,还是风雨交加的深夜,无论是穿孔抢修还是处理冻井,他都不曾退缩、不曾懈怠……“黑天和白天一个样;坏天气和好天气一个样;领导不在场和领导在场一个样;没有人检查和有人检查一个样。”“干工作要为油田负责一辈子,要经得起子孙万代的检查。”谷宸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会战时期的优良传统。这一年,他共计处理大小突发状况50余次。
文/摄 本报通讯员 祝恩宇
崭新的起点,我会继续努力学习采油理论知识,争取顺利通过采油初级工的技能鉴定考试。严格要求自己,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虚心向老师傅们学习请教,积累宝贵经验,提高技能水平,适应工作发展的需要,为完成班组全年产量任务贡献一份力量。